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中大量的戏剧行业词通过楷喻的方式使词义得到了扩展,即从专门用语变成了社会所有成员每天共同使用的词语;戏剧行业词的通用化是戏剧文化在语言中长寿中淀凝固的结构,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是汉语戏剧行业词词义扩展的丰厚土壤;汉语戏剧行业词的词义扩展就是循着由具象到抽象的汉民族思维轨迹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词的联合意义即词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与词的理性意义相对而言的。把词义研究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领域之中,将会使词义研究及运用进入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本文试从修辞这的角度论述词的联想意义的产生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外学者对“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历来说法不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对“萨满”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可以认为“萨满”一词不是外来语,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其义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上古汉语文献中的一些例证 ,来证明咸宁口语中“穴”一词的词义 ,说明这个古语是如何从“营求”义发展成“珍贵”义的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以前“土豪”是一个中性词,清代开始其词义逐渐向贬义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变成了贬义词。新中国成立后,“土豪”随着土改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名词,退出大家的视野。然而最近“土豪”又火了起来,并且在一些场合下具有了褒义色彩。“土豪”一词走红的动因,主要是受到其词义本身隐喻性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7.
《朱子语类》虽为讲学语录汇编,但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南宋社会生活实际,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其中,反映当时政治文化领域的“款”类同语素词语族,字典辞书大都未加收录,前贤时彦亦较少关注或释义有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明晰词义引申机制,为阅读先贤经典和传承传统文化破除语言障碍,亦为辞书编纂提供文本参照。  相似文献   

8.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语言与文化的真切关系,应当从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明。这个词义除去语法意义、上下文限定意义、修辞意义,还有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民族文化语义是指附着词汇概念意义之上的伴随文化因素。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生…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语文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反过来,特定的文化背景又构成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差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拟从分析中西方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所犯错误,并提出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措施。 一、词义及词的用法对比 在语言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词汇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美国文化中中能具有褒义。如“野心”一词在汉语中是贬义的,但其英译ambition在英语中还有“进取心”一说,则是褒义的。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在中国,龙Q:lraanrl是吉祥高贵的象征,皇帝是“龙体”,平民百姓“望子成龙”。而在酉方国家,龙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此外,有些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汉语中的“节气”,在英语里就没有确切的对应词。 不同语言,词的用法也不尽相同。英语多有其复数形式的变化,在单数词后加“s”或加“es”。还有的名词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11.
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①是注释汉代扬雄《方言》的集大成著作。钱氏注意吸收清乾嘉以来段、王等朴学大师“因声求义”②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紧紧抓住语音的线索,扣住词义的关联,“以声韵为经,以词义为纬”③,对《方言》中涉及到的同源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分析论述。该书论及同源词的地方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同字形的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用同一个字形表示的,由同一来源发展而成的词。一个很词产生后,词义因引申而分化成为许多义项,这些义项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又未造新字形,于是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字形演变轨迹比较清晰,词义用法不断被扩大,并且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3.
刘然 《科技智囊》2006,(11):48-50
引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团队”这个词,它不仅可以代表工作小组,也可以指大型企业单位。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出许多和它意义相近的词,如“组织”、“集体”等等。可是,为什么只有它能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这个词的词义入手:“团”可以理解为紧密联合的,团结的;“队”则指一群人。“团队”顾名思义,便可解释为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一群人。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词不仅表现出了单位状况——是一群人而非一个人,并且,它还点出了支撑一个集体或企业最重要的力量——凝聚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团结。所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这个词的深意  相似文献   

14.
作为程度补语,“死”类词极性意义的获得是两次词义跃升的结果。词义跃升的推动力源于人的认知途径和“死”类词词义特殊性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AS”一词在英语句子中用途广泛,变化频繁,并形成了大量的习惯用法。其中“AS”有许多习惯用法是独立存在的。本文对“AS”一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变化以及该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词组、短词、句子的各种功能和用、法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探索。供大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国家”一词的产生及其形成的轨迹与英国民族融合的道路紧密相连。从“一国”(realm)词义到“国家”(state)词义的转变是英国宪政史上最有意义的变化之一。英国民族国家的理念在莫尔、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的强化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金堂话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小片。文章运用定量方法,对金堂话“子”缀词进行穷尽考察。在构词上,“子”缀词的词根语素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和代词性语素。在词义上,与普通话相同的部分“子”缀词,出现了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情况。在功能上,“子”缀除了构词、变义、转类等基本功能外,还有小称与泛化等附加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古语中“常世”一词,是日本古代信仰“常世信仰”的代名词。其词义随时问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常世信仰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在中国文化的的影响下,日本人对事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较之其他民族语言,词义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表现在社会交际中,还反映于辞书字典内,本文以“清”这个形容词为例,着重探讨了产生汉语词义多义项的原因和规律,使我们能从理论上认清并把握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联想和词义     
联想可以引起词义感情融的根本变化,词义是一个多层次的混合体,不同的文化引起词义的不同联想,从而使词的意义带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