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中的微生物菌群做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并与宿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通过研究,菌群可以在皮肤和鼻腔、眼腔、耳腔、口腔、消化道、生殖泌尿道等人体体外和体内环境的界面,构筑了一道隔离致病微生物和各种毒素的系统化的微生物膜性聚合物——人体"益菌膜"生态防御屏障.这层生物屏障能有效保护宿主,使机体免受致病微生物侵袭,在维系人体健康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系统阐述"益菌膜"生态防御屏障的形成建立、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为探究"菌群平衡"的人体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对滥用抗生素引发的细菌耐药性、人体生态平衡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体育锻炼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体育锻炼措施申海军(延安大学体育系,陕西延安,716000)近年来,人们从探索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出发,把环境这个概念,由小到大,分成小环境和大环境。由内到外,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研究环境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目的是...  相似文献   

3.
东日 《东莞科技》2004,(1):28-28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东莞市亿正生微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最近开发生产了“双旗军”系列的特种活性微生物健康食品,因其具有通过改善人体微生态内环境,进而起到防治疾病和增强体质的显著功效,从而引起了广大关心健康人士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日前,新加坡研究人员研制出‘种外形像蟹钳的微掣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由一个钳子和一个钩予组成,安装了内窥镜和摄像头,能够在外科医牛的操作下进入人体腹腔内切除早期的胃癌癌变组织,而不留仟何疤痕。在进行胃癌切除手术时,  相似文献   

5.
环境、服装、人体是一个统一系统,环境中温湿度以及其他物理指标的变化对人体着装舒适性产生显著影响。讨论环境色彩的改变对人体着装温度舒适性的影响,从而为舒适的环境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试验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人体主观评价和客观生理量测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认为环境色彩的改变对着装温度舒适性产生影响,并引起皮肤温度的波动从而影响着装温度舒适性,同时环境色彩的变化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舒适感觉,但在正常环境下这个影响因素为非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在正常环境中可以通过调节环境色彩来改变和提高人体着装温度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学的硕果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由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环境。在人体内,也存在着一个由成百上千种微生物组成的微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当有益菌占多数时,人体的免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1998,(4)
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从我国天然植物中研制提取出国内第一个以中药为原料的双歧杆菌促生长制剂——双歧倍生因子并制成系列产品,其中有效成分水苏糖的含量高于国际同类产品,被誉为是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该成果已被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此,记者日前访问了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副所长、科普专家战嘉怡先生。记者(以下简称记):微生态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人体微生态学也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科学家对其情有独钟,而大众对其不甚了解,宣传教育不足是一个原因,那么什么是人体微生态?  相似文献   

8.
影响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居室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良好的居室环境和营养的合理性调配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的适宜选择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状态的好坏与否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居室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几个基本因素在促进人体健康的过程中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合生元制剂(Synbiotics Preparation)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剂,调节人体菌群平衡,从根本上避免了临床上抗生素治疗引发的细菌耐药性、二重感染、过敏反应以及其毒副作用等弊端,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一直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文章阐述了人体微生态、合生元组成、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市场上的合生元制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肠道正常菌群对人体非但不致病且能产生多种有益功能,如排斥病原微生物入侵、帮助消化、制造多种营养素、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腹泻时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突出表现为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肠内失去厌氧菌的屏障和拈抗作用,从而利于外袭病原的侵袭,促使腹泻的发生.对此采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粪链球菌等微生态调节剂疗法,可迅速提高肠道厌氧菌数量,促进腹泻治愈.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是近年来微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它的应用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实惠。  相似文献   

12.
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来自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并通过新陈代谢的形式与环境相互交换和传递物质及能量,维持生命和环境之间的平衡。通过对地球化学环境元素氟与生命中微量元素氟的相关性、地方性氟中毒的致病因素分析,揭示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指出影响人体内氟平衡的因素,并提出保护环境,保持健康;合理膳食,改善健康;优化和利用资源,发展人的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代地方科技》2007,(7):67-69
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中有为数众多的致病因子,但多数人并不会因此而发生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自身就有免疫能力。但是当人体免疫力下降低下时,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下降。螺旋藻含有多种小分子多糖,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用对人休无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微生物,如青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都是正常健康人肠道中必不可少的正常菌群。微生态制剂的显著特点是含活的有益微生物,通过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生长  相似文献   

15.
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豆菌是日本传统发酵食品纳豆的发酵菌种,是一种对人体无病原性的安全菌株,能耐盐、耐碱、耐高温及挤压,在制粒过程中及通过酸性胃环境均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是微生态制剂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是艾滋病发生的内因,获得性的病毒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致病。而细胞免疫缺陷的根本,全在于生养细胞的条件与环境。一切条件全靠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来创造,只有宏观而整体的调控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才能化生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有了物质才能化生精神,有了物质和精神才能保障细胞的免疫功能,才能战胜并消灭各种病毒,才能恢复人体的身心健康,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保障人体的生命运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济南市马武寨山为试验地点,采用11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水土环境的3个主要成分为土壤生态因子、微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利用3个主成分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露天采石矿废弃地及自然山体的水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生态修复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1)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NDVI和植被类型是土壤生态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微地形因子中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土壤侵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养分流失。(2)露天采石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可通过种植多种乔木、增加土层厚度及土壤中黏粒含量等措施改善区域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坡度减弱土壤侵蚀强度。(3)植被人工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植被与土壤的良性循环演替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菌群的重要调节器,与结直肠癌、肠梗阻等肠道疾患乃至骨质疏松症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影响肠道正常生理活动、免疫调节及内分泌平衡。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很多病因可导致肠梗阻,其中肠道微生态失衡状态亦会诱发肠梗阻发生。通过文献查阅、结合本人临床经验及最新指南,将肠道微生态与肠梗阻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它将许多自然能源有机地导入住宅,使人在自然状态里选择连通自然的门径。因此生态住宅的建设,是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授放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首先必须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人体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人体肌肉、骨骼模型、人脑控制机制以及人体和环境的复杂交互。本书从数学角度,论述了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这个系统当它包含几百个非线性关联变量时是无序的,但是在同样复杂的人体运动时却是有序的。书中使用微分几何、代数拓扑、非线性控制、混沌和协同学等工具,为具有神经一肌肉一骨骼的类人复杂系统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理解、预测、控制类人复杂系统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