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  相似文献   

2.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江程 《奇闻怪事》2009,(10):78-78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一个种群对自身文化的回归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该环境文化的一种心理确认。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主调,有色人种的文化处于附属的地位,两种文化在相互排斥和不平等中相互融合,黑人文化在寻找自身定位时茫然困惑,同时随着黑人的地位的提高及奥巴马的当选,寻根追源已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陵女子大学独特的教师群体及其矛盾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教育环境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亦产生了迥异于其他高校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民族主义运动和婚恋等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国家教育部列的二级学科,不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作为文学的研究过去人们多注重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但这两方面的描述远远不能展现其整体形态及深层积淀。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包括族群的“种族心理积淀”、作品的形式因素、外部世界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读者的接受心理等,在更广阔的领域努力揭示对象的深层意蕴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论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存威胁的语境中逐步得到特别强调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乃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保护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不仅是文学建设问题,而且是关涉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保护和研究民族文学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警觉和尽力消除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9.
民族不仅是一种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称,更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与媒介的叙事之中。电视媒体与奥运体育的联姻,使奥运会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比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强化民族身份话语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电视媒体对民族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以及奥运会的仪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12.
真正把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因为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具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观念和标准,产生了价值认同感.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便是民族诸特征中最稳定、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维系、凝聚、形成及识别一个民族的本质力量和核心要素,是认同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来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的特点,分析了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分子的角色自期。文学的文化研究之合法性在于文学和文化都关注人性的完整性、丰富性。而这正是文学的基点。文学的文化研究也要考虑文学研究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需要从国际比较视野和民族过程发展脉络中认识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需要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族裔复兴背景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推动族裔复兴及其全球性影响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是世界范围内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6.
李未醉教授的著作《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研究》以加拿大华人社会为例,从合作与冲突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华人社会的复杂问题,为开拓新的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华人华侨内部的合作与冲突都是文化认同方面的合作与冲突,政治和意识形态亦可归入文化认同范畴。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总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行为,当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向度和强度体现,蕴含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活力,显示着人与社会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生成由多种力量聚合而成,其中文化的制度性认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约束力,实践性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依靠力量,而话语性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凸显窗口,只有积极地推进制度建设、共有社会实践与语言的表达和交往等文化实践,才能形成自信的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伦理的价值目标体现为人性化价值取向的城市文化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文化伦理、与时俱进的城市市民道德素质和理性节俭的城市文化生产、传播、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贵州石门坎第一代的花苗知识分子 ,如何在 2 0世纪面对西方传教士、国民政府和当地的强势族群时 ,通过教育的途径 ,建构其族群身份 ,并从中为花苗族群获取更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资源和权力。从中反映出族群精英如何在历史中对个人和族群作出抉择的艰难历程 ,并指出族群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进行协商和抗争、分化和整合、响应和调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所依托和运转的文化共生模式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运用共生理论与方法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