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述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选举经过,对1949年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的去向作一精确的数据统计,较为详细地介绍若干因意识形态干扰学术而落选1955年学部委员的中研院院士,追忆前中研院院士编写的通俗读物,反思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制度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冶塘考     
冶塘冶是六朝时期(公元3~6世纪)江南的大型铁冶.通过对“冶塘”一词含义及冶塘冶地望的探讨,可以知悉冶塘冶的得名、存在形态和管理方式.利用冶塘进行冶铁生产,实为因地制宜地应用水排鼓风法的产物.可确考的冶塘冶铁始兴于吴,至南朝宋以后始衰.经由对“冶塘”的考述,可对汉晋冶铁管理制度的嬗变、水排的发明及流传、东湖的形成与演变等问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23日,全国科技名词委新词工作委员会成立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词工作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担任主任,国家地震局陈运泰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学部委员、教育部王铁琨教授、全国科技名词委潘书祥编审担任副主任。全国科技名词委各分委员会的专家和代表共计5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避雷针”一词最早见于日本。1872年,在日本的一本德日词典中,该词用来对译德语的Blitzableiter(避雷针),此后逐渐流行。20世纪初,“避雷针”进入中国,如在《世界通史》(1903)和《日本法规解字》(1907)中,均能找到例证。不过有人认为,“避雷针”这个名称不是很适合,于是出现了“接闪杆”。理由是这个名称比较科学,符合这种装置的原理。但实际情况是,用“接闪杆”的人少,用“避雷针”的人多。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16日,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祖武、科研局副局长王正,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原副主任潘书祥、审定室主任邬江,以及来自全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卜宪群主持。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3日,马克思主义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召开。会议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程恩富学部委员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原副主任潘书祥,中国社科院科研局负责同志及马克思主义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委员等共33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7.
对"浑天仪"一词的历史渊源,以及"浑象""浑仪"两种仪器的取名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试图理清"浑天仪"一词在历史上使用与演变的线索。并比较和分析了现代部分辞书中"浑天仪"条目的解释,按学术界和日常使用现状对"浑天仪"一词的界定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对“浑天仪”一词的历史渊源,以及“浑象”“浑仪”两种仪器的取名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试图理清“浑天仪”一词在历史上使用与演变的线索。并比较和分析了现代部分辞书中“浑天仪”条目的解释,按学术界和日常使用现状对“浑天仪”一词的界定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殷商畜牛考     
殷墟曾出土大量哺乳动物遗存,此等遗存应可反映殷商安阳一带之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德日进、杨钟健曾全面考察殷墟哺乳动物遗存,发现牛属及水牛属各一种,但并未深究孰为畜牛。该文以牛形及牛首形器、岩画、青铜器狩猎纹、甲骨文等作考证,判明殷商之畜牛是一种上古水牛(Bubalusmophistopheles),并根据考证提出若干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学科”考     
在汉语中,“学科”一词古已有之,但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现代意义的“学科”来自日本,最早见于启蒙思想家津田真道的一份手稿。手稿刊印后“学科”一词得以流行。后来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也使用了这个词。1870年代,“学科”传入中国,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现在“学科”在日语中有3个义项,汉语也如此,所以这个词是中日两国共通的词语。  相似文献   

11.
一、九旬豪情再创辉煌 2000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向全国高中生突出地展示了我国的两位杰出化学家,以及他们建树的足以使国人引为自豪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选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披露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的情况,对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决议举行院士选举的背景、选举规程的制定及其条文、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及其审查等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探讨选举成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历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科学界趋于成熟,已产生一批学术精英;在此基础上,评议会与选举筹备会做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大多数评议员遵守科学规范、重视学术标准,并将民主原则贯彻于选举的始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是现代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典范。此届院士的选出是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历程开始步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14.
从大气科学上说,从地面到距地面600~800米之间的大气,被称为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层,由于受地表起伏和湍流等因素影响,这个层里的气流运动非常复杂。1905年,奥地利气象学家埃克曼(Ekman)提出了边界层内气流运动的三力平衡模型:摩擦力+折向力+气压力=0,首次得到了边界层风速分布的解析解,通常称埃克曼气流。  相似文献   

15.
公元11世纪上半叶,在《皇You新乐图记》一书中,阮逸、胡瑗给后人留下了一页律管图样。这是一套按三分损益律制作的16只律管,从长内径数据看,是在通过改变管径来者管口校正。但我们对这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详尽记述的不同管径的全套律器”却重视不够,也没有见到有人对该律管做更多的理论分析或复原实验。文章运用现代物理声学原理,对该套律管进行了理论估算,初步推定:阮逸、胡瑗的这套三分损益律管,如果其吹口形状符合推测,从理论上看,就可以解决全套律管的系统管口校正问题,使管律发音的弦律一致,从而实现“竹声度调”的古老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重学》底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科学译著《重学》译自英国胡威立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on Mechanics,该书共有7个版本,《重学》译自哪一个版本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文章通过《重学》与原著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确定《重学》的底本为1836年出版的第五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学》与原著之间的差别,廓清了目前国内一些相关说法。  相似文献   

17.
1940年举行的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的选举,是该院首届评议会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主持的评议会的改选活动.文章主要基于档案资料,对这次选举的酝酿、筹备和进行过程以及影响等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选举之前,评议会以<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为基础,制定了较为周密而民主的选举规程,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国立高校教授和推选委员会选举评议员候选人后,评议会严格按照选举规程和评议员资格对当选候选人进行了资格审查和决选.这次选举要较首届评议员的选举有明显的改进,对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的成功举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央研究院学术体制的建设进程中,它是一个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梳理多门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文献,发现当前文献较少提及工作步骤及逻辑思路。接着从实际出发,介绍两岸各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审译的组织概况、定名方式及推动方向,然后总结参与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托付的两岸新闻传播学名词对照表的工作经验,包含:(1)选词思路;(2)定名步骤;(3)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9.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相似文献   

20.
身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学科的首届院士,胡适曾将科技史列为需要整理的专门史,纳入其倡导的国故整理体系中,并对《水经注》、墨家科技、印刷术、李约瑟难题以及外国科技史等展开研究。胡适的科技史研究在学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范式对当代科技史学者有方法论的启迪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