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要的源和汇,由于POPs具有的"三致"性,其造成的土壤污染已演变为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POPs进入土壤后的界面行为直接决定其生物降解程度,因此关于POPs在土壤中界面行为的研究,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不同种类典型POPs的具体界面行为,阐述了 土壤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2.
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在环境中难于降解并长期存在的、具有生物毒性和富集性的、可通过大气等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的一类有机污染物的总称。POP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同时由于其具有强亲脂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随食物链积累、放大,最终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POPs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超常规污染物,因此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对其在环境中归趋(或称环境命运)的研究,成为解决POPs污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定义、种类、特性,综述了POPs对生物体生长、智力、神经、内分泌、生殖、发育以及致癌等方面的危害,分析了POPs在我国土壤、水体、食品、大气、农产品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探讨了POPs的治理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Ps公约的生效,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削减和淘汰12种POPs的行动进入实质性阶段。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认证标准及种类、危害和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环境污染状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环保部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调查工作,乌鲁木齐市在2009年为掌握乌鲁木齐市二噁英类POPs排放情况,减轻其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环保部门积极联动深入多种行业更新调查工作.文章通过对二恶英类POPs污染排放源清单的形成、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的描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二恶英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环境国际管理公约,研究POPs土壤相关标准制定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比较分析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标准制定修订等方面的相关动态.结果 指出中国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土地类型划分、评价类别选取、标准取值等方面对各相关国家的标准体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界面的传递以及POPs的降解、沉降、再悬浮、吸附、解吸等过程,影响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行为。2)POPs的种类、分子结构、大小、亲脂性等理化性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被动扩散和代谢分解,影响生物富集性大小。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且各因素间互相影响,起到协同或拮抗作用。3)生物个体的生长率越大,生物转化越强,生物富集程度越小,脂质含量越高,生物富集能力越强。4)雌性个体的生物富集能力弱于雄性,不同条件下体型对生物富集的影响不同。当前有关POPs在环境介质、生物个体环境行为中的研究大多是独立开展的,缺少对其互相联系与影响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动态变化的研究。食物网是POPs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特别需要加强对底栖食物网、浮游–底栖耦合食物网及微食物网在POPs传递中的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表面活性剂对植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强化作用,研究了Tween 80对高羊茅修复土壤芘污染的影响效应,探讨了Tween 80对植物修复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实验浓度(20.24~321.42 mg/kg)范围内,Tween 80的存在促进了土壤中芘的去除,在70 d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修复(SEPR)实验间,种植高羊茅的土壤中芘的去除率为66.52%(53.99%~80.18%),无植物土壤中芘的去除率为14.32%(11.28%~20.23%);添加4%Tween 80时,种植植物的土壤中的芘去除率为75.73%(60.96%~86.39%),无植物土壤中仅为18.43%(14.24%~25.79%).所有的芘去除途径中,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贡献最为显著,无论有(45.67%)、无(51.56%)Tween 80存在,都是污染物芘去除的主要手段.可见,表面活性剂Tween 80的存在强化了高羊茅对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SEPR技术是改善植物修复POPs修复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POP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简称。它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存留时间较长,可以通过大气、水的输送而影响到区域和全球环境,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环境中严格控制的一类高毒、易环境迁移的污染物,大气是POPs的一种重要载体和传输介质,该文讨论了大气中POPs的来源、采样技术发展趋势、区域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提出大气POPs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的种类及来源、污染现状以及它的危害,重点阐述了POPs的防治技术,从而利用这些技术达到控制、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化学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当前POPs在中国境内水体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关于POPs化学降解的几种方法和原理以及光化学与电化学降解POPs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未来POPs降解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琳  单学敏  高丽 《科技信息》2010,(8):I0357-I035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本文在简要介绍POPs的定义、特征、种类和来源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POPs的危害、污染现状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天然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日益增多,污染物成分越来越复杂[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4] (POPs)对人体有致癌、致突变及致畸的危害.近年来在一些水源中已发现POPs的存在,水源的污染必然影响到自来水的水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过滤是我国给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来水水质.深床过滤对于低温低浊原水是非常经济有效的,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地研究与应用[5].为此,研究了深床过滤去除POPs的各项优化参数[5-9],探讨了应用深床过滤工艺[7,10]对饮用水源水中的POPs的消除机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新乡市郊区蔬菜基地土壤的采样分析,借助地累积指数法、风险评估指数(Risk AsssessmentCode,RAC),分析研究了该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污染程度和其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Cd与Ni明显超出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限值(GB15618-1995),重金属Cu与Zn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限值以内,重金属Cr则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以内;地累积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富集污染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Cd,Ni,Zn,Cu和Cr;RAC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几种重金属对环境的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Cu,Ni,Cr,其中Cd与Zn的环境风险较高,成为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环境风险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突出的环境问题及科技需求城市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将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城市连绵带和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环境综合治理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建设中,我国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城市大气环境复合污染,水环境复合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优化控制技术;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城市生态综合调控系统;城市重污染水体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复合污染综合调控技术;环境安全,健康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如医疗垃圾)处理技术;城市臭氧,大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毒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控制;城市物理污染(如光污染,电磁污染,辐射污染,视觉污染等)控制对策和方法;城市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包括污染暴露评估技术,污染-健康剂量反应关系评估以及室内污染防治技术等:城市物流,能流优化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在人类医疗和畜禽水产养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残留和生态风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分析总结了近10年我国地表水、土壤和动植物体内等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发现:① 地表水和沉积物中不同程度地检出了磺胺类(SAs)、喹诺酮类(QN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抗生素,其中海河、辽河和珠江的抗生素污染较为严重;② 耕地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QNs和TCs,北方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耕地土壤中抗生素污染较为严重;③ 鱼类和蔬菜植物中也检出了抗生素残留,主要的污染物为QNs。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水体沉积物、畜禽粪便、土壤和蔬菜中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的监控,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抗生素在水-沉积物体系、畜禽粪便-土壤体系、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以期准确了解抗生素的环境行为,为其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点、危害及污染现状,综述了其主要的治理技术,并对此领域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选取油田注水井和采油井周边的土壤作为分析对象,利用微量量热法和FDA酶分析法探索长期石油污染胁迫对土壤微生物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石油污染胁迫不仅影响土壤系统的蓄水能力,而且干扰了其中碳、氮和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与此同时,石油污染严重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FDA酶活性由正常土壤均值的56μg/g降低至高浓度污染均值的21μg/g;同时,土壤石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典型的热功率曲线,其浓度又分别与微生物热功率参数P_(max)(r=-0.749,P<0.05),Q_(total)(r=-0.804,P<0.01)和k(r=-0.835,P<0.01)呈负相关关系,而与T呈正相关关系(r=0.794,P<0.05)。Pearson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揭示了土壤含水率、速效磷和有效氮等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活性呈正相关性,该结论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水源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影响日益显著,而POP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以及内分泌干扰作用和难降解性等特性,其对饮用水的污染将直接威胁人体健康,是饮用水安全的最大潜在威胁。随着饮用水标准不断完善和提高,为确定安全的饮用水水源,面临的挑战是研制可靠、价格实惠和操作简单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而目前常规水处理技术没有从根本上降解POPs,因此亟需一种可彻底消除饮用水中POPs的处理技术。该文归纳总结了目前饮用水领域热点技术之一的光催化降解典型POPs(以PBDEs和PFCs为主)技术及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