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了以焦磷酸根阴离子桥连的双核铜配合物[Cu2(phen)2(H2O)2]P2O7·8H2O (Ⅰ,其中phen=1,10-邻菲啰啉).采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17 93(7) nm,b=0.925 21(8) nm,c=2.186 16(18) nm,α=83.969 0(10)°,β=86.550 0(10) °,γ=76.679 0(10)°,V=1.599 9(2) nm3,Z=2,R1=0.054 5,ωR2=0.226 4;配合物Ⅰ中,phen通过2个N原子与Cu2+配位并通过焦磷酸根阴离子的连接作用形成双核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进一步通过与水分子以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2个Cu2+之间存在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Cu(ClO4)2与己二酸(adipate)和邻菲咯啉(phen)在甲醇-水溶剂中反应得到了一个双核配合物[Cu2(phen)4(adipate)](ClO4)2.(H2O)1.33,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及X-单晶衍射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431 6(3)nm,b=1.380 05(12)nm,c=3.241 4(3)nm,β=94.679 0(10)o,V=15.299(2)nm3,Z=8.晶格中存在1.5个结晶学独立但结构参数非常类似的双核单元.每个中心Cu(Ⅱ)离子均处于五配位扭曲四方锥构型,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两个螯合的邻菲咯啉配体和一个己二酸根上的羧基氧原子.为了减小空间位阻效应,与中心Cu(Ⅱ)离子螯合配位的两个邻菲咯啉配体之间近似呈垂直排列.两个相邻Cu(Ⅱ)离子通过己二酸根离子连接形成双核结构,且相邻的双核单元之间存在较强的芳环堆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间苯二乙酸、1,10-邻菲·%啉和高氯酸锰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Mn2(pda)(phen)4(H2O)2]·2H2O·2ClO4-}(H2pda=间苯二乙酸,phen=1,10-邻菲·%啉).通过X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3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129 0(2) nm,b=1.705 0(2) nm,c=1.734 5(1) nm;α=110.559(1)°,β=107.588(9)°,γ=93.102(12)°;Z=1,R1=0.071 0,wR2=0.202 9.晶体结构分析表明2个锰在1个间苯二己酸的连接下形成了一个双核结构,再在船型六元环氢键和π…π堆积共同作用下,双核结构单元被连成2维网络结构.毗邻的2维结构之间又通过氢键的支撑,拓展为3维网状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新颖的基于{Na[Mo6O12)(OH4)3(HPO4)(H2PO4))3]2}3-构筑单元的一维链状杂多化合物[DETA]4NaH2{Na[Mo6O12(OH)3(HPO4)(H2PO4)3]2}·8H2O(DETA=diethylenetriamine), 并用元素分析、IR、UV、TG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 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P-ī空间群, a=12.421 2(4)nm, b=12.5911(4) nm, c=13.078 2(4) nm, α=85.411 0(10)°, β=73.313 0(10)°, γ=82.276 0(10)°, V=1 939.63(11) nm3, Z=2, R1= 0.024 4. 杂多阴离子{Na[Mo6O12(OH12(OH)3(HPO4)(H2PO4)3]2}3-具有夹心结构, Na离子位于2个半单元[Mo6O12(OH)3(HPO4)(H2PO4)3]2-中心. 夹心型阴离子之间又以Na离子为桥形成了一维链, 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 半单元[Mo6O12(OH)3(HPO4)(H2PO4)3]2-中, 6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边连接形成一个Mo6环,4个PO4四面体位于环的一侧.  相似文献   

5.
通过Cd(NO3)2与邻二氮杂菲(phen)和丁二酸在水-甲醇溶剂中反应制备了一个新型硝酸根桥联配位聚合物[Cd(phen)(NO3)2(H2O)]n(1).用X-射线衍射技术在室温下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斜晶系,P21空间群(N o.4),晶胞参数a=1.029 79(10)nm,b=0.725 41(7)nm,c=1.030 16(10)nm,β=110.486 0(10)o,V=0.720 88(12)nm3,Z=2.CdII中心离子为六配位,处于由螯合phen配体、硝酸根离子和水所构成的CdN2O4扭曲多面体中.CdII离子之间通过硝酸根离子连接形成一维无限锯齿形配位链,这些一维链通过phen和硝酸根离子间的C—H…O相互作用进一步连接成二维结构.此外,这些二维结构之间存在芳环堆积相互作用,且通过层间水-硝酸根离子所组成的O—H…O氢键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Cd(NO3)2与邻二氮杂菲(phen)和丁二酸在水-甲醇溶剂中反应制备了一个新型硝酸根桥联配位聚合物[Cd(phen)(NO3)2(H2O)]n(1).用X-射线衍射技术在室温下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斜晶系,P21空间群(No.4),晶胞参数a=1.029 79(10)nm,b=0.725 41(7)nm,c=1.030 16(10)nm,β=110.486 0(10)°,V=0.720 88(12)nm3,Z=2.CdⅡ中心离子为六配位,处于由螯合phen配体、硝酸根离子和水所构成的CdN2O4扭曲多面体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硝酸根离子连接形成一维无限锯齿形配位链,这些一维链通过phen和硝酸根离子间的C H…O相互作用进一步连接成二维结构.此外,这些二维结构之间存在芳环堆积相互作用,且通过层间水-硝酸根离子所组成的O-H…O氢键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硝酸铅、对苯二甲酸、2,2’-联吡啶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一维链Pb(Ⅱ)配位聚合物[Pb(TP)(2,2’-bipy)]_n(TP=对苯二甲酸,2,2’-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分析等技术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及性质表征。结构分析表明,目标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 94440 nm,b=0. 95273nm,c=1. 04054 nm,α=113. 179(3)°,β=80. 0140(3)°,γ=100. 774(3)°,V=0. 80677 nm~3,Z=2。对苯二甲酸配体上的两个羧基利用螯合配位模式分别连接两个Pb离子形成Z字形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节点上的2,2’-联吡啶中两个吡啶环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形成二维及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的荧光主要表现为配体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8.
通过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与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双核铜配合物[Cu2(C8H3NO6)2(C10H8N2)(H2O)2]·2H2O(C8H3NO6=3-硝基邻苯二甲酸根,C10H8N2=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IR和元素分析的表征.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53 4(19)nm,b=1.046 7(3)nm,c=1.204 4(3)nm,α=87.835(2)°,β=74.911(3)°,γ=77.437(3)°,V=0.894 9(4)nm3,Z=1,Dc=1.725 g/cm3,μ=1.277 mm-1,F(000)=474,R=0.038 2.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原子在铜离子周围排列成四角锥状.呈中心对称关系的两个不对称配位单元通过Cu-O键连接形成二聚体.离散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和C-H…π等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力构筑并稳定了空间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一种新型的稀土有机配合物[Pr(2,5-pdc)(OH)(H2O)2].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350(4)nm,b=1.6158(6)nm,c=0.8309(3)nm,α=γ=90.000°,β=94.078(7)°,V=1.2521(9)nm3,Z=4.配合物中镨离子通过μ2-OH桥连接形成双核构筑单元,进一步通过2,5-pdc中的羧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混合配体的双核镉配合物[Cd2(BHP)2(2,6-pda)2(H2O)2]·H2O(BHP=吡啶2,6-二甲酰肼,2,6-H2pda=吡啶-2,6-二甲酸),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a=0.999 70(13) nm,b=1.038 00(15) nm,c=1.077 40(16)nm,α=115.601(3)°,β=110.510(3)°,γ=98.416(2)°,V=0.883 7(2) nm3,Z=1.配合物中的两个Cd(Ⅱ)离子都处于七配位的五角双锥几何构型中,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