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齿轮啮合原理推导了点接触双圆弧齿轮的啮合关系和接触方程,采用无约束优化法对接触点进行求解,得到双圆弧齿轮齿面的接触迹线,并对各种误差条件下啮合迹线进行分析,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双圆弧齿轮的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2.
圆弧齿轮对于制造误差比较敏感,本文应用空间啮合原理对存在误差时圆弧齿轮的啮合进行了理论分析,首次导出了存在误差时圆弧齿轮啮合参数的求解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中心距误差对圆弧齿轮瞬时接触区、接触应力分布和轮齿弯曲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斜航线式双圆弧内啮合锥齿轮副齿面难以高效加工的问题,提出一种端面滚切加工外锥齿轮,进而基于外锥齿轮的平面产形轮产成内锥齿轮的齿面设计方法.首先,以双圆弧齿形作为切削刀刃的基本齿廓,基于端面滚切方法建立双圆弧锥齿轮的平面产形轮.其次,根据平面产形轮与双圆弧内、外锥齿轮的展成运动关系,建立内、外锥齿轮的齿面方程.再次,通过精确求解齿面数据生成齿面"点云",建立双圆弧锥齿轮副三维实体模型.最后,运用ANSYS仿真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方法生成的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工作齿面接触良好,可以实现正确啮合传动.当前研究可为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的高效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圆弧齿同步带的传动特性,应用变节径法,建立了圆弧齿同步带与带轮在不完全啮合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圆弧齿同步带与带轮的节距差、带轮齿数对啮合动干涉的影响;得出圆弧齿同步带与带轮零节距差传动有干涉,带轮具有适量的正节距差可减少啮合传动干涉,提高带的寿命。  相似文献   

5.
谐波齿轮传动双圆弧齿形双向共轭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双圆弧齿形单向共轭设计方法存在的刚轮凸圆弧段共轭齿廓不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柔轮和刚轮齿形联合共轭计算的双圆弧齿形双向共轭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设柔轮凸圆弧参数来进行共轭计算和拟合得到刚轮的双圆弧齿廓;增加了刚轮凸圆弧齿廓反向共轭计算得到柔轮凹圆弧齿廓的计算过程;将柔轮的拟合凹圆弧和预设凸圆弧相结合得到柔轮整体齿形;保证了刚轮凸圆弧段与柔轮两段圆弧均能共轭啮合。双圆弧齿形的啮合侧隙分析与有限元接触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向共轭法的设计结果相比,双向共轭法所设计的双圆弧齿形在整个齿廓段都能参与啮合,存在多点啮合现象,具有更大的齿廓接触面积和更小的齿面接触应力,提升了谐波齿轮传动的啮合性能。  相似文献   

6.
双圆弧弧齿锥齿轮是将点啮合制圆弧齿轮传动形式运用到锥齿轮上的成功例子。本文在对双圆弧弧齿锥齿轮进行啮合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推导出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的齿面方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双圆弧齿廓弧齿锥齿轮的产形面接触弧上点的啮合过程,推导了该齿轮副的啮合重迭系数的计算公式,还提出了双点啮合相对啮合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从而可以方便地求得这种齿轮同时啮合的齿数及接触点数。  相似文献   

8.
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分析并比较了圆弧齿轮双圆弧齿轮与普通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通过推导这种新型齿轮齿面诱导法曲率,分析了接触强度得以提高的原因。同时用切齿法进行研究后得出,该齿轮还具有较高弯曲强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双圆弧齿轮的啮合原理和传动特点,建立了包括静态传递误差、时变啮合刚度、阻尼等影响因素的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为开展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动态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JB179-83)对齿轮副侧隙作了新规定,采用“基中心距”制,即固定中心距极限偏差,改变齿厚,以满足不同的侧隙要求,因此,中心距和齿厚极限偏差为其主要参数。 齿厚偏差△E,是在分度圆柱面上,齿厚的实际值S′与公称值S之差,即: △E=S′-S按照定义,齿厚是以分度圆弧长计值(弧齿厚),但在实际检测时,是以顶圆定位,测得分度圆弦齿厚,如图1所示,其合格性条件为: E_(SS)≥△E_S≥E_(Si)(△E_S=S′- S) 式中:E_(ss)-齿厚上极限偏差; E_(si)-齿厚下极限偏差; △E_s-齿厚偏差;S′-分度圆实际弦齿厚;  相似文献   

11.
圆弧齿轮对于制造误差比较敏感,本文首次计算了分析了中心距误差对双圆弧齿轮瞬时接触区,接触应力分布和轮齿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距误差对齿腰应力的影响程度大于齿根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双圆弧齿轮接触有限元分析离散化网格自动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双圆弧齿轮面啮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接触有限元离散化网格的自动生成算法,其特点是可以精确计算啮合齿面的初始间隙,实现可能接触区网格的自动调整,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效率,而且可以提高齿轮接触问题的分析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完报告①的基础上,从斜齿轮的啮合过程出发,应用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新技术和格子图,分析和论证了用标准齿轮和标准蜗杆测量斜齿轮双啮综合误羔时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双啮仪的动态精度检定法和双啮用标准齿轮的双啮综合误差的组合测量法;通过试验和分析,论证了新国标GB2363-80中评定侧隙的指标双啮中心距偏差的可靠性,以及它与代用指标量柱测量距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之间的协调性。本文的结论对新国标推广双啮综合检验有现实意叉。  相似文献   

14.
线啮合圆弧齿轮是我们几年来研究的一种新型齿廓齿轮。它既具有渐开线齿轮的线啮合特性,又具有圆弧点啮合齿轮的凹凸齿廓接触的优点。本文是第一篇有关线啮合圆弧齿轮的理论分析报告。文章分析了齿形曲线实现线啮合的条件,论证了线啮合圆弧齿轮的优越性能,最后,扼要地报告了该齿轮的试制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圆弧齿线双圆弧齿轮轮齿的形成原理和啮合特点,应用共轭齿面啮合原理和微分几何方法推导出其共轭齿面方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圆弧齿廓参数表征量多、圆弧尺度与设计参数关联度低的不足,提出一种根据柔轮齿与刚轮齿的相对运动特征设计双圆弧谐波齿廓的方法.首先,根据工况参数与柔轮中线变形曲线函数特征,分别在固定刚轮与固定柔轮两种形式下分析柔轮齿廓公切点的运动轨迹,提取其最大切向位移量作为齿顶圆弧的参数特征,并建立齿顶齿廓连续共轭条件及设计公切点倾角;在此基础上,根据给定的齿厚比与分度圆,分析切向位移量系数与公切线倾角对共轭啮合区间的影响,并结合连续共轭条件遴选合理的齿廓重要参数.其次,结合算例分析了传动比分别为80和100时柔轮齿与刚轮齿的啮合状态及性能,结果显示共轭齿廓能够实现连续啮合且不存在干涉.最后,结合有限元仿真校验齿廓啮合特性,结果表明:共轭存在角度为68.31°、单侧共轭齿对数为37对、啮合侧隙最大值小于10μm,有限元仿真与数值算例分析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公切线双圆弧齿廓作为谐波传动柔轮齿廓,通过包络理论推导出刚轮与柔轮的共轭齿廓方程和共轭区域,同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刚轮齿廓的离散点,得到刚轮的拟合圆弧曲率半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卷吸速度、啮合点法向载荷、真实表面粗糙度和轮齿接触几何等因素,建立了双圆弧齿廓和渐开线齿廓谐波齿轮在共轭啮合区的混合润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处齿根啮合点和齿顶圆啮合点的润滑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齿廓形状对润滑性能影响显著,采用双圆弧齿廓能显著增加平均油膜厚度和降低最大油膜压力,使润滑性能得到改善;随着波发生器转速逐渐降低,共轭齿根啮合点和共轭齿顶圆啮合点的平均油膜厚度和膜厚比随之减小,接触载荷比随之增大,润滑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啮合理论的数学推导,证明圆弧齿线圆柱齿轮齿面上存在一类界限曲线,说明该种齿轮在加工中有可能发生根切,并导出了标准圆弧齿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公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内啮合齿轮传动,提出1种基于圆弧啮合线的大重合度内啮合齿轮构造方法。选取连接外齿轮和内齿圈节圆交点和齿顶圆交点的圆弧为啮合线,构造在该啮合线上共轭的外齿轮和内齿圈齿顶齿廓;根据共轭原理设计与齿顶齿廓共轭的齿根齿廓,完成内齿圈齿根齿廓修形;对新齿形进行根切检验,分析新齿形啮合几何特性及加载接触;利用数控加工方法完成内啮合齿轮样件的加工并进行啮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齿形不产生根切和齿顶干涉;与渐开线内啮合齿轮相比,新齿形重合度大大提高,相对滑动率减小,相对法曲率增大;齿面接触和齿根弯曲应力显著降低,承载能力大大提高;齿数比为38/53的新齿形存在7对齿接触,验证了新齿形的大重合度啮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的运动学法,利用啮合不变矩阵建立公切线双圆弧柔轮齿廓弧长参数方程和理论啮合方程,可求得理论共轭啮合区以及刚轮齿廓参数。综合考虑真实表面粗糙度、载荷、轮齿几何接触、卷吸速度等,建立双圆弧齿廓谐波减速器柔轮与刚轮在共轭啮合区域的混合润滑数学模型。分析啮合区域不同齿廓参数对于谐波传动装置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柔轮齿廓的时候,合理增加凸圆弧齿廓的半径有利于改善接触区域润滑状态。在工况不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中高速的工况下,加大柔轮凸圆弧齿廓半径可以增加接触区油膜厚度,增大膜厚比,且改善的效果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凸齿廓半径增大到很接近凹齿廓半径时,继续增加几乎不改善润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