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妓女的宅子”是张爱玲在《海上花列传》中承继的一个文学意象,在以后张派作家的笔下叉反复出现。从其流变的情况看,这一意象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公共空间的意味逐步消失,道德批判力度渐次加强。对这个意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传承关系、作家间文化资源的继承情况和中国文学现代进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近期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写于加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较已被众多文学读者熟悉的张爱玲40年代经典,在风格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小团圆》中“执子之手”意象与全篇“梦中之梦”的结构,可以放置在张爱玲重要作品的系列中加以梳理,由此读解出这部作品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赵川 《奇闻怪事》2009,(8):87-88
张爱玲的<爱>与施笃姆的<茵梦湖>作为文学的经典流芳不绝,二者都通过对花的意象的建构,把爱情刻画的凄婉动人.通过时间与磨难的考验,爱情的真谛与世事的芜杂多变在文学的意象中深刻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独具的敏感心灵赋予其作品独有的意象话语,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话语来表现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月亮、玻璃、镜子、墙等意象,是作家内心思想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些意象使得张爱玲小说更具有了悲观、苍凉的色调,具有“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对于月亮意象阴晴圆缺的透视有三篇代表性的小说,小说展示了女性的边缘处境,揭示了女性根深蒂固的“女奴意识”。张爱玲之所以选取月亮意象作为女性悲剧命运的象征,客观原因是对传统文学中“女人是月亮”喻象的继承,主观原因是张爱玲自身的独特经历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文学的一生是在孤独中探寻着美,在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中不断挣扎和抗争的一生。其散文集《断肠亭记》中所呈现的三个意象群体:自然景物意象、文化情怀意象和人物风情意象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品位,也表达了他淡泊、雅致的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7.
《倾城之恋》是被解读次数最多、内涵较为丰富的张爱玲小说之一。本文根据再次阅读的新体验,以文本细读方式,从“城”的多重意象的阐释切入,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隐秘渴盼,归结两人爱情追逐背后的症结所在,探寻张爱玲创作这个爱情故事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将他从绘画与建筑艺术中汲取的营养运用于小说创作。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集中表现在作者对于红色意象的运用中。本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红色意象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红色意象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普遍出现,成为了全书的代表意象贯穿小说的始末,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很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对主人公苔丝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的植物意象继承中国文学以花木喻男女情爱的传统,其植物意象特别是过度繁茂的红花意象往往隐喻着人物蓬勃的情欲,并在对植物意象的描摹中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人性的自我放纵和不可理喻,含蓄地把创作主体的评判寄寓其中.其枯萎的植物意象则象征着情感的凋零或家庭的衰败.张爱玲小说的植物意象从一个方面展现出其经营意象的高超功力和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1.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气,悲凄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本文即从“封锁”出发,探究《半生缘》中的“封锁”情结体现。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后期创作中的用力点之一,由其衍生出了好几个文本。对《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像张爱玲这样的中国作家为何难以在西方文坛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付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47-49,59
张爱玲在他的创作中,总是把对人物衣饰的描写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展示。在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服饰意象在展示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变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伟贞是公认的受张爱玲影响很深的作家。1986年,苏伟贞发表《长亭》,其中的人物让读者很容易联想起张爱玲的《金锁记》。本文就是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来解读《长亭》对《金锁记》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少女时代的重要作品,探讨和分析《霸王别姬》对研究张爱玲的创作道路及其总体风格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霸王别姬》的创作背景,重点分析其独特的叙事角度,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烘托和渲染,以及意象的运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丁莹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241-241
张爱玲小说中所表现的苍凉意味一贯为人称道,本文从意象角度对她的《倾城之恋》进行解读。文中分析到的意象有胡琴、墙、空房、风等,这些意象共同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那就是人生是苍凉的。  相似文献   

18.
叙事语言是构成小说的关键,也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具体彰显。张爱玲从结构上的回环语句开始,叙述《小团圆》的故事,深远的意象、犀利的反讽和语句的言有意而意无穷等构成了小说的华美乐章。解构这些语言现象是对张爱玲语言风格的一种忠实还原。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文坛的才女作家。《流言》是她著名的散文集。没落家族走向崩溃的命运和影子似的下沉的时代,加之置身于中西文化强烈犯冲的环境,这些便形成《流言》艺术世界的特别风采:鲜明的乱世情结、独特的“私语”模式、新旧杂陈的意境。因此,张爱玲《流言》堪称现代散文百花园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