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病源病根在于斯大林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以致他推行的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长期难以纠正,六次错过了自我进行体制内改革的机会,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阻碍体制内改革,结果先"左"后右、内外夹攻合葬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只有进行体制内改革,才能冲出"百慕大"危险区、死亡区,取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运动根源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表明中国领导人试图超越苏联模式,由于当时根本没认识到苏联模式的体制弊端与实质。结果“大跃进”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管理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并不成功,它的实践给共和国经济造成重大挫折。“大跃进”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开始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尝试,它的实践表明称之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运动模式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3.
关于苏联模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模式是特殊模式,基本上符合苏联国情,在历史上曾取得过成绩;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政革是自我调整和完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社会主义的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毛泽东的改革思想受“左”的倾向的困扰,未能付诸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恢复了毛泽东的改革思想理论,而且具有重大突破,并使其成为全党认同的理论,从而付诸实践。邓小平对毛泽东改革思想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在对改革的认识上,克服了“左”的僵化思想;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政革的方向,把改革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上;三、视改革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四、将改革的镜焦直接对准到僵化体制的根本转变上。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对东西方“诚信”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其次在对国际上采用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策略,实证分析后认为我国信用体系模式应采用由“央行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模式,最终仍要采用“市场化”的模式为旨归。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在中国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央高度集权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并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构想。这一构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彻底贯彻,建构了中国计划体制中的中央高度集权,形成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体制,从而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别于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8.
“虚君共和”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在中国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央高度集权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并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构想。这一构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彻底贯彻,建构了中国计划体制中的中央高度集权,形成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体制,从而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别于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苏联的模式,国家在计划经济的机制下,实行全国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招生、计划安排一切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计划分配等等。如今我国在经济改革中,已经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随之,政治休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将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地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符合形势发展、切合实际的思想教育模式显然十分重要,大量的实践证明,提高思想教育实效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强烈的感染力和坚强的战斗力(以下简称“三力”)”。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文艺从一开始就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并且一直受其影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几乎完全是苏联的模式.1958年之后,中国文艺理论试图摆脱对苏联的依赖关系,但真正摆脱这种关系是在8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它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是人治社会主义的必然结局.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启迪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普遍而坚定的法律信仰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策略.应当把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迅速实现改革中心的转移,将我国改革的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在改革方向、改革策略以及改革手段上做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强制性的剥夺和没收财产的手段消灭了富农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与斯大林和党对富农的估计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它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是动态的.导致苏方不断改变政策的根源是苏蒋和苏美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为了确保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仅利用中共对付国民党,也利用国民党对付美国,目的是阻止美蒋共同控制东北.苏联的东北政策有其民族利己主义的因素,也有与中共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势力范围的确定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势力范围的确定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在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过大胆的设想和可贵的探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总结国内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