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的"称代",其作用是避复求简,使语言表达简洁紧凑.不同类型的称代有着不同的表意特点,能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提高称代的表意功能.运用"称代"时,不仅要求称代的语体明确,还必须注意交际场合,协调语体,做到言与意合.  相似文献   

2.
旁指代词按照占据句法位置的情况,可以分成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两类。旁指代词不仅句法位置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旁指代词都可以做定语而且比例颇高,超过了主语、宾语和状语之和,“其他”和“旁的”的比例尤为突出。“其他”、“其余”、“旁的”、“别的”做主语、宾语的比例不高,说明称代功能不占优势,指示功能才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广告语言随着其交际功能的发展越来越活跃,渐渐凝聚成为自己的“言语格调”,形成了独特的语体风格,根据韩礼备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广告语域中的语场,语旨,语式决定了广告语针对不同的受众,媒体而运用多种多样的语体要素来达到“促销”的表达效果,因而形成了广告语言语体的多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等着重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解悟,具有明显的“表意性”。表意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导致小说偏向表现“形而上的现实”。表意的抽象性导致小说艺术世界的虚幻化。“表意”具有神秘色彩,带有“启示录”意味。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建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文章分析汉语学术语体的介词使用特征。研究发现学术语体高频介词具有鲜明的书面语特征,社科语体比自科语体更频繁地使用介词,二者使用高频介词一致性较高,但在使用频率方面差异明显。以受事介词为例,通过归纳分析句式,发现学术语体倾向于使用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将”,比其他语体更少使用“把”。社科语体与自科语体在使用介词时句式选择倾向不同,二者的受事介词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说“恒代”     
学术界只知道“恒代”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现的,作为恒州代郡的省称,特指代都平城或其周围地区。殊不知在迁都洛阳之前已经出现“恒代”,作为恒山代地的省称,泛指北魏国人拓跋族居住地区——“代地”。北魏之“代地”,即北魏拓跋猗卢代国代王“始封代土”。与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的代王封地有相承关系。从区域概念上界定“恒代”,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朔州黄河以东和恒州地区。恒代区域的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到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黄河,北达阴山,可谓山河险要,易守难攻,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社俗,不仅是拓跋魏的肇基之地,也是拓跋氏政权攻取中原的根据地,还是拓跋氏政权南下江淮的北方屏障,对北魏的政治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霞 《科技资讯》2011,(12):206-206
"伊妹儿"在网民的实际应用中表意灵活,但是它本身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局限了它的应用语境,使它只能是一个"俗称"。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等着重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解悟,具有明显的“表意性”。表意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导致小说偏向表现“形而上的现实”。表意的抽象性导致小说艺术世界的虚幻化。“表意”具有神秘色彩,带有“启示录”意味。  相似文献   

9.
语体及其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体学研究的重点是语体的定义及其分类。一直以来,对这两个问题都是众说纷纭,至目前为止,仍没有一致的意见。语体学和文体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向都有所不同。语体学要从其母体文体学中真正独立出来,就必须严格区分语体学与文体学的异同。在对语体进行分类时,要注意划分的标准及处理好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俩”是“两个”的合音,“俩”与“两个”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体上。研究表明,“俩”与“两个”在句法功能上存在重大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俩”主要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基本不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主要用于人物名词前,“俩”较少用于人物名词前。“两个”合音为“俩”的优选条件是充当后位复指性成分,而不是充当前位限定性定语。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靖远方言与普通话中"称谓词+的"的异同,突出了靖远方言中"称谓词+的"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称谓语,他们构成了该书的称谓系统,具有称谓系统的一些基本规律:称谓词按关系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无论是亲属称谓还是社会称谓,按照指称对象是交谈另一方还是以外的第三者又都有面称和背称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的缺位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三种具体表现,即通用称谓语的缺位、专用称谓语缺位和不对称、零称谓现象,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寻求解决社会称谓缺位问题的补偿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称谓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对常州方言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中独特的语料进行探讨分析,展示常州地区称谓语的特点与变化,能使古老的称谓语更好地为今天的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语使甩的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然而称谓语造成的尴尬相当普遍。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在面对陌生年轻女性时,不知如何称呼,存在着称谓缺环。“小姐”、“大姐”、“姑娘”、“美女”等几个称谓语都不能弥补这个缺环。汉语中称谓语缺环现象是新旧观念的撞击造成的,解决的途径是要转变人们的伦理观念,建立一种开放的新型的语言交际观。  相似文献   

16.
从原型研究的角度指出越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合理地想象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亲属关系",是正确交际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新的称谓元素不断进入越语称谓系统,使其开始具有开放式称谓系统的某些特征,但是从封闭式称谓系统过渡到开放式称谓系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 ,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个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称谓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人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亲属称谓的共用指语言词汇系统中对不同类的亲属使用同一个称谓.亲属称谓共用与同类亲属不区分年龄长幼而合称不同,也与亲属称谓的借用有别.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的称谓共用包括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共用称谓、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共用称谓、血亲与姻亲共用称谓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