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合金C19400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导电性,适合于对导电性和强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或分离元器件所需的引线框架。ARL4460光电直读光谱仪是笔者公司2008年引进分析铜合金的光电直读光谱仪,该仪器配置为铜基,光源条件适合高纯铜中痕量元素的分析,但对于铜合金中百分含量0.2%以上含量元素的分析,稳定性很差,为了进一步利用该仪器,经过多次试验后,查找原因,重新设置标准化样,重新选择分析线对及光源条件,绘制了C19400中Fe、Zn、P等元素的工作曲线,利用工作曲线,分析未知样品并与化学法进行比对,通过生产比对,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高。实现了在该仪器上分析高铜合金的目的,为仪器的开发利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廖钰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6,37(1):24-28
试验以SiC含量对C19400铸态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为研究目的,将SiC(质量分数wSiC,分别为0.2%、0.4%、0.6%、0.8%)添加到C19400铸态合金中,然后对其成分、组织、硬度和摩擦系数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C19400铸态合金中加入SiC能使合金晶粒尺寸减小;合金的硬度随SiC含量增加而提高;C19400铸态合金的摩擦系数随着SiC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当wSiC为0.8%时,合金摩擦系数降低到1.48,比未添加SiC的C19400铸态合金摩擦系数(5.44)降低了72.8%,有效提高了合金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3.
电子产品关键部件小型化对黄铜合金带材折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了微观组织和织构对H65黄铜带材折弯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带材平行于轧向折弯较垂直于轧向折弯更易于产生表面褶皱和裂纹,且随着折弯半径的减小,折弯性能降低。折弯变形过程中带材外表面易形成剪切带,所产生的剪切变形是造成表面褶皱和开裂的主要原因。微观组织不均匀、较强的Brass织构易导致带材折弯过程中产生剪切变形,造成带材折弯性能下降。通过调控热处理工艺来调整带材织构,减少或抑制剪切带的产生,能够提升带材的折弯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金相、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C5210铜合金带材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结晶角小于15°,水平连铸速度控制在10.8 m/h左右,带坯晶粒度均匀,结晶线不发生明显偏移,长时间的均匀化退火,消除枝晶偏析,有利于冷轧开坯;C5210铜合金在650 ℃下保温9 h,合金元素分布相对均匀,粗轧冷轧加工率可达80%以上;合金在560 ℃下保温6 h,再结晶退火后,合金晶粒度为0.04 mm,消除了加工硬化,此时合金的平均抗拉强度为411.9 MPa,平均伸长率为60.9%,平均维氏硬度为94.7. 相似文献
5.
采用脉冲激光对C194铜合金进行激光弯曲成形试验,研究激光参数对弯曲角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弯曲前后试件的抗拉强度、载荷位移曲线、显微硬度、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板料弯曲角度随激光功率、离焦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扫描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扫描次数较少时,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激光弯曲成形后的试件抗拉强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但低功率条件下的晶粒细化效果反而提高了成形件的抗拉强度;成形后试件扫描区硬化作用并不明显,平均硬度比母材仅提高了3.3%;激光弯曲工艺产生的不均匀温度场使板料面粗糙度和x,y向截面粗糙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7.
对C/C复合材料在弯曲载荷下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试验中,沿两个加载方向分别测试了C/C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绘制了试验件的载荷位移曲线并给出了损坏试验件的微观照片。在有限元模拟中,采用了Linde失效准则来进行模拟,预测了C/C复合材料在垂直于纤维方向上的弯曲强度。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为3.56%。最后分析了C/C复合材料在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机理。C/C复合材料受到弯曲载荷时,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轴向纤维在拉伸应力下达到强度极限而破坏。纤维损伤主要出现于0度纤维层的中间部分,而基体的损伤分布情况范围较广,主要集中于上表面和试件的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型内置弹簧金属C形密封环在高压管道法兰密封上的应用条件,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相关实验验证本文理论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基于仿真结果分析了C形密封环压缩-回弹性能和密封环相关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管道密封环,其压缩率、合金包覆层厚度、弹簧丝直径和弹簧匝外径分别在20%~25%、0.25~0.30 mm、0.60~0.70 mm和4.0~4.2 mm范围内时,密封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制备C/SiC复合材料,在材料表面制备CVD SiC涂层,研究涂层试样氧化前、后的微观结构和室温弯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VD SiC涂层由球形颗粒熔聚体、裸露裂纹和附着裂纹组成,于1400℃氧化时附着裂纹发生愈合;C/SiC试样的弯曲强度为119.9MPa,涂层试样及其分别经1000,1200和1400℃连续氧化5h后,弯曲强度分别为188.5,41.0,60.7和104.5MPa;随氧化温度的升高,SiC涂层的保护作用增强是残留弯曲强度提高的根本原因:C/SiC试样、涂层试样和经1200和1400℃氧化的试样均表现为分层断裂,纤维束边缘区域炭的适度氧化弱化了纤维/热解炭界面,使氧化试样表现出明显的假塑性;经1000℃氧化的涂层试样,由于纤维束的严重氧化,表现为脆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振动问题是困扰摩托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摩托车振动问题,在摩托车整车研发技术方向中,专门提出了整车匹配技术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及振动理论,应用国际通用的有限元软件MSC.PATRAN/NASTRAN,结合一款摩托车,对摩托车进行匹配性能进行研究,从根源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摩托车振动问题的分析方法,缩短了摩托车的开发周期,并节省了产品的开发成本,对摩托车企业的开发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新的动态弯曲测试方法并制作测试装置,将矩形自制纯棉机织物试样置于规定的稳定风场中,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下垂,在气流的作用下来回自由弯曲摆动;提出动态弯曲角指标,每隔1/24s对织物试样在来回弯曲运动中的动态弯曲角进行测试,得到该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以此对棉机织物试样的动态弯曲变形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试验分析,探讨气流、纱线线密度、织物密度及组织结构对织物动态弯曲变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织物试样在一定的气流环境中呈现一种有内在规律性的动态弯曲变形行为,这种行为是织物本身和外界气流等多因素下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广PVA-RFCC在桥梁加固中的运用,针对纤维体积掺量为1.5%的PVA-RFCC加固矩形截面梁开展四点弯实验研究.探讨了加固层长度对该梁弯曲性能及裂缝形态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加固层长度加固梁的等效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当加固层长度与梁总长度之比(l/L)小于0.5时,极限承载力增长速率小于未加固梁;当l/L>0.5时,极限承载力增长速率明显增加.当l/L<0.7时,位移延性系数呈现出抛物线式波动;当l/L>0.7,位移延性系数骤降.为了保证位移延性系数不大幅度降低的同时改善承载力,建议l/L控制在0.5~0.7之间.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说明该等效计算方法可以运用在不同加固层长度加固梁计算中. 相似文献
14.
复合材料因性能独特而备受关注,但其自身结构复杂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对比不同摩擦配副对C/Si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及储油性能的影响,以C/Si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销盘摩擦学试验方法,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与45#钢以及C/SiC复合材料与ZrO2材料摩擦配副的摩擦学性能,采用三维形貌仪等仪器对C/SiC复合材料摩擦后的表面进行表征分析,研究其摩擦后的表面质量及其储油性能。结果表明,C/SiC复合材料与45#钢磨损剧烈,摩擦后表面储油性能严重下降;其与ZrO2对磨则摩擦系数较低,磨损量较小,摩擦后的表面仍保持了较好的承载性能及储油性能,是一种良好的摩擦配副。研究结果为拓展C/SiC复合材料的应用及揭示其摩擦学特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利用GUIDE开发了"控制系统时域性能分析"的图形用户界面,只要从键盘上输入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系数以及输入信号,系统就可以自动绘制出该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同时计算出它的各种控制性能指标,使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6.
以T700炭纤维准三维编织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在炭纤维表面CVI预沉积热解炭涂层,利用化学气相渗透-反应熔体浸渗法(CVI-RMI)制备C/SiC复合材料,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探讨界面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VI-RMI联合工艺制备的C/SiC复合材料致密度高,开孔率较小(10%),基体分布均匀;材料弯曲强度达133 MPa,呈逐层破坏机制,表现出良好的假塑性;热解炭涂层与CVI-SiC基体减少了RMI工艺过程对炭纤维的损伤,且热解炭涂层调节了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有利于纤维的拔出。 相似文献
17.
双极性CSK混沌通信系统多用户噪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离散混沌信号,提出一种在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环境中双极性相干CSK(chaos shift keying)系统多用户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用Logistic映射作为混沌发生器,获得了用信噪比、用户数及比特序列长度表示的误码率(BER)表达式,单用户情况下的BER和噪声性能上界是该文结果的特例.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相符,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车辆底部爆炸冲击防护需求,仿真分析爆炸冲击作用下单层纵向、横向布置蜂窝夹层结构与1.5层、双层横向布置蜂窝夹层结构的防护性能,对比分析不同蜂窝结构的压缩变形、吸能、车身地板加速度和假人小腿垂直方向受力,并对双层横向布置蜂窝夹层结构进行试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横向布置蜂窝夹层结构吸能性能较好,纵向布置蜂窝夹层结构刚度和强度较好,双层蜂窝夹层结构抗冲击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4根不同加固条件下,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纯弯段受力破坏实验,分析了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实验表明,钢筋混凝土梁被碳纤维布加固后,抗弯承载力明显提高,但对梁的刚度和变形性能影响不大,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
以碳纤维针刺整体毡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低密度的碳/碳多孔体,再分别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C/C-SiC复合材料。在MM-3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模拟飞机正常着陆能量条件下的刹车试验,研究两种制备工艺对C/C-Si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IP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较优,其平均动摩擦因数为0.350,平均磨损率为3.500μm/(面·次);摩擦表面较完整、致密,磨屑为粗颗粒状,表现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的共同作用。RMI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粗糙,未形成完整的摩擦膜,磨屑为细颗粒状,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