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动态变化及碳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GDP增长及控制CO2排放的双重目标,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及碳减排潜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于"十二五"初期止住下降趋势开始回升。其中,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省份都属于高效率地区,而大部分西部省份,以及中部除湖南、江西外的地区都是低效率。在最优效率水平下,全国存在明显的CO2减排空间,低碳发展效率水平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的可减排规模及相对减排潜力均较为突出,应是CO2减排的重点区域。研究指出,实施考评体系改革以及破除各类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壁垒,能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提高用能效率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考察中国能源效率现状;同时结合四阶段全局DEA和方向距离函数,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能源生产/消费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揭示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中国能源效率提升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外部运营环境中的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以及行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规模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别提高-0.0601、0.0179、0.0136、0.4679、0.3972、0。4350个百分点;2003—2010年间,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从0.8391降至0.8202主要是因为行业内部效率的总体下降,而行业内部效率下降则归咎于行业内部规模效率的逐年降低.因此,合理调整行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中国提高区域用能效率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次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来探讨能源效率问题,有助于厘清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DEA-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考虑能源要素,进一步把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考虑能源要素后, 2002-2009年间: 1)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1.48%,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带动产出增长7.48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贡献2.98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改善贡献4.5个百分点,要素投入平均每年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3)要素投入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维持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碳配额交易机制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碳减排市场激励手段.为了探究此机制下企业生产、减排和碳交易的最优决策以及低碳技术的扩散度,构建了低碳技术-传统技术两种减排博弈模型,分析各参数对最优决策的影响;同时,以WS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利用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碳配额和竞争强度升高对减排水平、碳价格和碳交易量提升无益,但产量与碳配额正相关,与竞争强度负相关.宏观层面,低碳技术的扩散程度取决于企业间竞争强度以及碳配额水平,碳配额的降低以及企业竞争强度的减弱都能够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与补贴机制相比,碳配额交易机制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即碳配额交易机制能够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程度并令企业获得更高利润.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流节能减排政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物流与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物流节能减排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模型中促进我国物流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影响因素,并从增加环保资金投入、转变运输方式及改变物流能源消费结构三方面进行政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增加环保投入短期内对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降低公路货物周转,提高铁路及内河水路比重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而增加一定量天然气消费比重,短期内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效果并不明显,但从长期考虑,意义重大。对模拟效果的进一步分析显示,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应重点加大对运输结构调整及运输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两方面的政策投入,具体包括增加铁路、内河水路货运供给能力及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碳环境下由两制造商和两零售商组成的竞争型供应链,分别对有无参考效应情形下制造商减排和零售商低碳宣传以及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减排和低碳宣传竞争程度越高时,均衡减排和低碳宣传水平越高;制造商的减排量对顾客的参考点的影响比例越高,则其均衡减排水平越低;不同于简单的两级供应链,即使初始减排量和初始参考点的比例较高,制造商减排对参考点影响比例较大、顾客记忆偏向长期、需求参考效应敏感性较高的情形下参考效应仍将损伤供应链的累计贴现收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者工作时间超时投入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但仍未引起广泛重视,其与劳动群体生存健康乃至社会发展质量的内在关联有待揭示.基于政府监察在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基础作用,该研究运用2012–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将劳动者健康因素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切入点,综合TOPSIS熵权法、分层回归、门槛效应检验等方法探索宏观层面工作时间如何影响考虑劳动者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解析工作时间的投入边界以及政府监察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效能.研究表明,考虑了劳动者健康的我国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性区间(发展质量指数低于0.5)的省份数量(含山东、浙江等传统经济发达省份)占比达90%.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看,考虑劳动者健康的工作时间投入极限为57.61小时/周.进一步地,政府监察调节了工作时间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高监察情景(工作时间监察案件在劳动监察案件中的占比高于20%)抑制了工作时间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针对模型稳健性的检验结果良好.本研究可以为识别我国政府监察的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征收碳税激励高碳企业低碳转型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政府与高碳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政府征收碳税激励高碳企业实施CO2减排的激励契约,结果表明,政府设计科学合理的碳税税率可实现高碳行业CO2排放总量控制,增强高碳企业实施CO2减排的内在动力,激发其积极主动向低碳转型。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对模型进行实证,测算出激励我国钢铁行业有效减少CO2排放的最优碳税税率。  相似文献   

9.
查冬兰  周德群 《系统工程》2007,25(11):65-71
利用绝对差异法、相对差异法和基尼系数对我国28个省区1995-2005年间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引入Theil指数和Kaya因子,深入研究能源消耗导致的地区间人均CO2排放的差别;进一步将28个省区划分为八个经济区,分解Theil指数为区闭和区内贡献。结果显示(1)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趋同现象。(2)Theil指数表明2003年后人均C02排放差异性在减弱,Kaya因子中贡献最大的是能源强度指标,其次是人均GDP,碳排放系数贡献相对较小。交互作用因子中能源强度和人均GDP之间表现出较大的负影响,即高收入地区能源利用效率高,人均C02排放也多。(3)八个经济区间的差异要大于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且一直占据主早地位。文章结论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系统工程》1999,17(3):71-74
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产业效应,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就业及知识更新四个层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信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日益凸显.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老龄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理论机制,识别与筛选出关键传导渠道,并基于我国31省市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及门限面板等计量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老龄化对房价存在直接的负向影响,且在预期、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房价增长的机制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同时,经济发展及城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对房价的负向影响.老龄化对房价的负向影响是否胜过其他因素对房价的正向影响取决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欣  凌能祥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6):1150-1160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背景,运用微分博弈理论研究了政府与其所辖多个工业企业之间的Stackelberg减排博弈问题,同时还考察了两个地区进行合作减排对政府及企业的策略影响情况。其中,工业企业在生产排放的同时还进行减排技术研发,政府则对企业研发提供补贴。此外,政府对公共资源部分也进行投入,从而实现一定的减排量。通过构造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了地区间减排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政府对所辖企业的动态补贴策略、自身减排投入策略以及企业的生产及研发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地区间的减排合作使得均衡状态下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量升高,对公共资源减排投入增加,企业自身的减排研发投入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各地区的实际排放量降低。最后,通过算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结论的有效性,从而为政府间的减排合作以及企业制定生产及减排技术研发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能源拥挤效应是指产出随着能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减少的非正常经济现象.为了检验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能源拥挤效应,提高制造业低碳发展能力,根据产出异质性能源拥挤效应可分解为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利用RAM-DEA模型分别建立管理处置和自由处置下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模型,对中国制造业28个子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行业非期望能源拥挤效应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到2014年制造业行业存在大约9626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浪费;大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且行业差异较大;从能源无效的来源来看,传统制造业主要是拥挤无效,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技术无效,而传统化工行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拥挤无效和技术无效兼而有之;近年来期望能源拥挤无论在发生频率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开始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结论对制造业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产能过剩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增长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通过引入人力资本,本文建立老龄经济模型并分别从"出生侧"和"死亡侧"的角度对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并对老龄化以及三种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预测的结果显示:新生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代表性个体的预期寿命延长都将导致或加深人口老龄化问题;开放二胎等鼓励生育政策虽在短期内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对人均产出可能存在负面影响,从长期来说将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延迟退休政策在长期内将增加经济体的人力资本积累、人均产出及人均消费,提高教育质量亦存在积极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减排和缓堵两层视角,基于北京市2005-2017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城市机动车污染物减排管理模型.首先,采用系统动力学与灰色预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表函数,从而提高了参数的预测精度,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其次,采用整体性检验法(如关联度合格检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克服了局部性检验方法的一些不足.再者,对低、中、高三类方案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低收费政策具有"双拐点效应",中-高收费方案间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最后,以中等收费方案为例,对机动车CO,HC,NO_x和PM总量(减排效果)以及车均道路面积(缓堵效果)等主要变量进行中长期的动态仿真,结果表明:适度的收费能够实现减排和缓堵的"双赢",特别的,从短期来看,高收费方案的效果比较显著,但从长期视角来考虑,这种效果将逐渐被消弱.据此,能够为政府交通部门及环保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企业对不同减排路径的选择,采用一个不确定条件下的积分算法,构建了企业对森林碳汇的需求决策模型,并以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的7个省市中北京、上海、湖北、广东4个省市为案例区,选择火电、化工、钢铁3个碳排放密集型代表行业,按照各样本省市这3个行业目前参与自愿减排的数量比例,共计选取89家自愿接受碳减排的企业为案例,每个案例企业再具体调查31个具有独立投入-产出核算的能耗单位,总计2759个减排单位样本。通过计算样本减排单位自行技术减排成本,拟购买的森林碳汇项目供给成本,案例区减排配额的价格,进而考虑政府减排技术补贴与购买森林碳汇补贴两种不同补贴政策组合所构成的三种政策实施情景,模拟分析了样本减排单位在不同政策实施情景下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决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当前无补贴政策的初始状态下,只有181个样本减排单位将选择购买森林碳汇减排,占比7%.如果政府单纯实施技术减排补贴政策,则当补贴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332个,占比12%;反之,如果政府单纯实施碳汇减排补贴政策,则当补贴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910个,占比33%;如果政府同时实施技术减排补贴和碳汇减排补贴政策,两种补贴都提升至168元时,购买森林碳汇减排的减排单位数量将上升为1683个,占比61%.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企业减排路径选择的森林碳汇需求决策模型为研究企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形成机理和评价政府不同的碳减排政策效应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未来我国增汇减排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与能源环境的诸多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城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6年30个省会城市的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然后分析非有效城市的节能减排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并进行空间收敛性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整体城市节能减排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1.181增至2016年的1.217。节能减排有效城市数量在21~26个波动;非有效城市的冗余率集中在能源消耗、节能环保支出、废水、COD、SO2、烟尘排放等方面,产出不足率集中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和重复用水等方面,因此改进空间较大。从空间收敛性来看,2006~2016年东部城市呈收敛态势,中部和西部城市逐渐发散,东北城市先发散后收敛。  相似文献   

18.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包含污染治理的DEA三阶段模型基础上运用30个省市的数据对2004年-2008年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投入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治理差异在区域间投入效率差距以及累积效应的影响下呈逐渐扩大趋势.东中部效率差异更多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而西部除受到投入总量限制,还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约束.同时,环境治理投入效率仅在中部出现收敛.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背景,文章综合考虑了低碳技术创新(共享)对减排收益的影响,以及本地区域技术创新和外部区域技术共享行为跨期效应特征.采用微分对策方法分析由本地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努力程度和外部区域低碳技术共享努力程度共同决定的区域低碳技术存量动态策略问题.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无成本分担的分散式决策、成本分担下的分散式决策及集中式决策三种情形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得到了各自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低碳技术存量以及利润函数随时间变化的最优轨迹.通过对比三种情形下的反馈均衡策略、成本分担机制和合作创新机制对主体减排收益帕累托改进程度发现,集中决策情形下,本地区域和外部区域的低碳技术创新(共享)的努力程度较高,整体减排收益也比非合作时高,实现了Pareto最优;成本分担机制能够小范围地提高各主体的努力程度,适度改善减排收益.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在低碳技术合作创新情形下相关参数的灵敏性,为推进区域低碳技术异地协同共享长期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