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电势阶跃法和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性红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测定出标准电极电势E=0258(vsNHE),电子转移数n=2以及还原态离解常数pKa1=518,pKa2=603,推测了中性红在水溶液及非水溶液(二甲亚砜)中的电极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化学和光谱方法研究中性红和DNA的相互作用,根据其循环伏安曲线和紫外-可见光谱,在pH=7.05缓冲体系中中性红与DNA发生了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性红的电化学聚合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循环伏安法、电位阶跃法,详细地研究了电化学聚合中性红过程中的聚合电位、聚合方式及聚合时间对聚合物膜的形成及电化性能的影响,为制备性能良好的聚中性红膜提出了通过引发聚合的最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4.
运用循环伏安法、电位阶跃法 ,详细地研究了电化学聚合中性红过程中的聚合电位、聚合方式及聚合时间对聚合物膜的形成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制备性能良好的聚中性红膜提出了通过引发聚合的最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5.
荧光素与中性红酸、碱染料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酸性染料四溴荧光素(TBF)、四碘荧光素(TIF)、四氯四碘荧光素(TCTIF)、四氯四溴荧光素(TCTBF)分别与碱性染料中性红(NR)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NR对各酸性染料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据此求得不同温度下NR与各种酸性染料的结合常数K.发现K值随反应温度上升而下降,且随酸性染料取代基的电负性增加而增大,证实了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NR与酸性染料间的结合力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各酸性染料与NR相互结合时,能量转移效率、能量给体与受体间距离r等参数,各体系r7 nm表明该荧光猝灭是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产生的.并发现随着染料取代基的电负性增加,能量转移参数的某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法 (CV)等电化学方法对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 (PNRE)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根据PNRE的各种电化学特性 ,对中性红的电化学聚合机理进行了推断 ,并对PNRE的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与实验现象相一致的结论 .  相似文献   

7.
中性红用于痕量DNA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7 6~ 7 8和低离子强度条件下 ,中性红 (NR)与DNA作用产生以 53 5 0nm和 3 50 0nm为特征的共振光散射增强 (ERLS)光谱 .研究表明 ,在最佳条件下 ,在 53 5 0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用ERLS光谱测定痕量DNA的新方法 .方法的检出限在纳克级 .  相似文献   

8.
天然沸石对阳离子染料中性红的吸附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天然沸石对中性红的吸附及其作用机理,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值、盐浓度、振荡时间、中性红初始质量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沸石吸附中性红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温度的升高以及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温度从288 K升高到308 K,中性红的饱和吸附量从14.79 mg/g升高到31.78mg/g.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粒子内扩散方程检验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为膜扩散控制,并随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准二级速率常数降低,面内扩散速率常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利用循环伏安法(CV)等电化学方法对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PNRE)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PNRE的各种电化学特性,对中性红的电化学聚合机理进行了推断,并对PNRE的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现象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近几年荧光能量转移体系用于DNA分析测定方法的进展,通过实验对吖啶橙-中性红荧光体系能量转移进行分析,说明使用该体系可用于对DNA定量测定。然后通过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DNA加入前后AO-NR体系临界距离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明DNA对AO-NR荧光淬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连续循环伏安法在含3.15×10-4 mol.L-1中性红单体和0.1 mol.L-1[HEMIm][BF4]离子液体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得到离子液体掺杂的中性红修饰电极.将该修饰电极置于磷酸缓冲溶液中可观察到一对氧化还原峰,其阴极峰电位和阳极峰电位分别位于-0.593 9 V和-0.464 9 V(versus SCE).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修饰电极的氧化峰对过氧化氢的电化学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阻抑作用.据此,建立测定过氧化氢的阻抑电化学新方法,线性范围为0-2.73×10-8 mol.L-1,方法检出限为1.11×10-8 mol.L-1.  相似文献   

13.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牡荆素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牡荆素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牡荆素与DNA主要以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下牡荆素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56×105和1.885×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363和1.0615;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牡荆素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性红在不同环境和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中性红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中性红在水溶液中存在两种分子形态:中性化形态和质子化形态,在一定环境下会达到平衡,两种形态的光谱有明显区别.中性红会与表面活性剂、β-环糊精、脂质体形成超分子体系,分子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平面分子结构得到固定,光谱蓝移,发光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荭草苷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荭草苷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荭草苷与DNA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荭草苷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541×103 L·mol-1和1.602×103 L·mol-1, 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7888和0.7242;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荭草苷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6.
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对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的研制,表征及其广泛的分析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性红催化荧光法测定钒(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磷酸介质中,钒对溴酸钾氧化中性红具有催化作用,使其荧光猝灭,建立了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研究了体系的动力学反应条件,采用固定时间法测定荧光猝灭程度.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1.50 μg/L,检出限为0.049 μg/L.用于食物、水样中痕量钒(Ⅴ)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碳纳米管/中性红修饰电极,并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27℃时,该修饰电极在0.01mol/L KCl+0.1mol/L柠檬酸-磷酸氢二钠(pH=2.7)缓冲溶液中对溶解氧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表观电子转移数n≈3.与传统的裸电极相比,提高了电极对氧的催化性能及分析测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4个中氮茚萘醌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前后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中氮茚萘醌化合物在pH为7.2的PBS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中有两对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反应主要由溶液中化合物的扩散过程控制;加入CT-DNA后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式电位明显正移,表明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以嵌入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杯[8]芳烃磺酸钠与中性红之间的包合作用.当中性红溶液浓度较高时,杯[8]芳烃磺酸钠的加入使中性红溶液的荧光强度增加,实验证明这是由于中性红与杯[8]芳烃磺酸钠形成了包合物,以致溶液中裸露的中性红分子减少的缘故.介绍了利用光谱法测量包合反应的生成常数方法.结果表明,杯[8]芳烃磺酸钠与中性红可形成1∶1(摩尔比)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