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刘明ACommentonZhuangZi'sViewofTechnique¥Abstract:"ZhuangZi",asabook,istheearlistliteratureontheviewsoftechniqueinChins...  相似文献   

2.
学界在谈论庄子“技术”思想时,常从现代技术概念出发,或认为庄子反技术,或认为其推崇技术,使其“技术”观呈现出二元悖论的局面。通过对《庄子》的系统梳理,发现“技术”作为复合词并不见于文本,庄子“技术”思想主要凝结于他关于“技”或“术”的观念或寓言中,与“道”密切相关。庄子并不是最终指向技术本身,而是在“道”的宇宙观下,借技术活动来关注人的生命,追求技艺自由、回归自然与人文生态。抑或说,借贬“技术”来反对通往“道”的一切藩篱,借褒“技术”来赞扬一种近乎超功利、超结构的技术来体道、悟道,以求养身、养生、养神,最终达到关注人、人的生命本真。这种技术思想对当代人们克服异化和实现生命本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机械批判思想——对“圃者拒机”寓言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无为的“道”本体论和素朴自然的人性立场出发,庄子在“圃者拒机”寓言中表述的机械批判思想具有三点要义:肯定技能,以褒扬劳作者超越的形上精神境界;反对主体的机械性异化,持守自然自由的本真人性;批判工具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2):106-111
当前中国生态乡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仅仅将生态乡村建设理解为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善,乡民精神生活和对待自然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没有上升到谋划中国创新发展和引领中国经济建设的高度。中国生态乡村建设不单是要解决乡村环境问题,更是关涉中国经济新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中国生态乡村建设应当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伟大战略,其内在蕴含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蕴意。厘清生态乡村建设的这一战略价值,对于创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天贵真:庄子技术观的生命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命取向,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其生命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命的观照下,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技术观,它以体悟生命为核心理念,以自然与自由的统一为技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以"以天合天"为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这种独特的技术观可谓是生命技术观。庄子的此种生命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7.
意会理论:当代认识论热点:庄子与波兰尼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认识论的深入,许多哲学家越来越关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活动,其中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1891—1975)的Tacit (意会)认识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但迄今国内对其评析很少。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是一位杰出的意会理论大师,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Tacit认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研究庄子哲学的论著颇多,但其中探讨庄子意会认识论的却很少。这表明意会认识理论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技术支配日益凸显的当下,尼采技术批判的地位和影响备受关注。尼采前瞻性地警醒了技术时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后果:劳动“非个性”,心灵学会懒撒,生活走向平庸和无聊。尼采着眼于文化心理的技术批判思想深深影响了芒福德、盖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他们共同表达的对于技术忧虑乃至悲观,对于当下超人类主义的技术乐观乃至技术狂热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但与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机器技术思想相比,尼采及其追随者的相关思想仍有重大不足。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技术异同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和技术虽然有密切的关联和某些相同之处,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主要从追求目的、研究对象、活动取向、探索过程、关注问题、采用方法、思维方式、构成要素、表达语言、最终结果、评价标准、价值蕴涵、遵循规范、职业建制、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进步诸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墨家整体思想体系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墨家功利主义的技术思想也随之被肤浅的庸俗化和僵硬的概念化.本文剖析了墨家功利主义技术思想与"纯粹"功利、实用主义的四处差异,总结出它的三条合理性,阐明了墨家之"功"实乃为广大平民谋"大功",墨家之"利"实乃为民之"大利"、"公利"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创新即技术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意义上,技术消费是技术创新的归宿或目的、起点或源泉。没有技术消费及其发展,就没有技术创新及其发展。技术消费依主体、目的、形式和性质等尺度,展示为不同的基本类型。规约着技术创新的技术消费的发展,归结向技术消费力的发展。在我国,技术消费力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合理发展,必须依托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因素的积极作用。但是,应特别重视发挥制度性安排,对“市场消极外在性”的克服与对技术消费力合理发展的推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和物理结构双重属性,其探究的是技术功能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功能与设计者、使用者的意向之间的联系;在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理论被提出后,它受到了米切姆等学者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技术人工物两重性的划分及其所探讨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意向关系,开启了技术-伦理实践的征程,这促使荷兰学派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开始探求技术应用伦理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14.
1961--1965年是新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段,也是技术观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技术现存在的矛盾性,在克服“左”的同时又保留并发展了“左”,使调整时期技术观中的正确因素和错误因素始终交织并存、彼此渗透,在实现技术观转型的同时又形成构建过程中的技术观怪圈。这些技术观怪圈中的错误倾向与日后的十年浩劫密切相关,而其中的理性成分则成为改革开放的必要先导,不失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自律观和创新观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自律观和创新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本文指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即绝对性和资源环境支持的有限性即相对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人类不合理的行为进行自律,二是人类要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从发展现的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其实包含着两个关键的内容:自律观和创新观,换言之,可持续发展观是自律观和创新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生、形成与发展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从本质论、演进律、价值观、体制说与人才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根本属性、巨大功能与产生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科学技术决策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道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凯德洛夫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述了苏联著名学者凯德洛夫在哲学,科学史,科学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学术贡献,从实现史学价值,拓宽研究领域,启迪学术思想角度探讨了研究凯德洛夫思想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奥德姆生态哲学思想有三个基本方面,贯穿其中的是能量概念。一是从物质范式到能量范式的转化。二是以能量概念为前提,主张整体论的研究,同时有限承认还原论的地位。三是以能量范式和整体论为前提,主张人与自然相贯通的审视视野,并由此展开其应用生态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宣告了现代时空观的到来.论文深入地发掘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统一性科学思想、逻辑思辨与探索性演绎研究方法、唯物的辩证自然观哲学思想,揭示了产生这项带给人类科学创见、思想革命、精神解放的理智的自由发明的真正原因.借以领受人类智慧的洗礼,传承人类知性的火种,捍卫宇宙法则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