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河口潮位站潮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横沙、马家港、堡镇和永隆沙4个潮位站2009年实测的逐时水位资料,分析了长江河口潮位站潮汐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潮组成、潮汐类型和变形.长江河口潮位站的潮汐存在日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潮位不等,其中3月份、9月份期间的日不等现象小潮比大潮明显,而6月份、12月份期间则是大潮比小潮明显.统计给出了潮位站各月最大潮差和最小潮差,长江河口的潮差呈现双峰变化,月最大潮差在3月份、9月份出现极大值,6月份、12月份出现极小值;月最小潮差在6月份、12月份出现极大值,3月份、9月份出现极小值.受径流和摩擦等影响,在南支向上游潮差减小.因北支径流分流比小,且地形呈喇叭口状,使得永隆沙站潮差比其他3个潮位站大.长江河口潮汐主要由4个主要半日分潮(M 2、S 2、N 2、K 2 )、4个主要全日分潮(K 1、O 1、P 1、Q 1)和3个主要浅水分潮(M 4、MS 4、M 6)组成.半日分潮占绝对优势,受河口水浅的影响,浅水分潮显著.潮汐类型系数除了永隆沙站小于0.25,其余3站的均大于0.25,表明北支属于正规半日潮,而北港、南港和北槽则属于不正规半日潮.4个测站的潮汐变形系数均大于0.1,表明长江河口潮位站潮汐变形显著,其中以北支永隆沙潮汐变形最为严重,变形系数可达0.173.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段潮差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利用长江口吴淞等三个验潮站连续二十五年来的月均验潮资料,通过低通数字滤波、谱分析和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长江口的月均潮差的趋势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对长江口月均潮差与径流及海平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6 年3 月长江河口水文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长江河口1996 年3 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北支涨潮流速明显大于落潮流速,余流指向上游,存在着严重的外海盐水入侵。在南支中上游,盐度的变化受外海盐水的入侵和北支盐水的倒灌的共同影响,盐度变化与一般河口的变化规律不同;在大潮和中潮前期,盐度主要受下游外海盐水入侵的影响,在中潮和小潮期间,盐度主要受大潮期间上游北支倒灌盐水下移的影响。在南支下游,落潮流大于涨潮流,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盐度最大值发生在涨憩,最小值发生在落憩,盐度变化受外海盐水入侵的影响,水文状况遵循一般河口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选择镇江、江阴、浒浦、七浦、吴淞口等潮位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沿江各潮位站日平均水位的影响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沿江各站日平均水位与上游大通站日平均流量过程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沿江各站日平均水位除了与上游大通站流量有关外,还与吴淞口天文潮的大小有关,增加了能够反映潮差大小的相关因子,有效提高了相关方程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河口年最高潮位随机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我国5个河口37个长系列站的年最高潮位资料,分别采用各种不同的检验方法,综合多站的检验结果、分别与我国年极值洪水、年最大一日雨量、年平均流量和年最小流量所作的成果进行比较,对我国河口年最高潮位的随机特性作了初步分析,得出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枯季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最大特色是北支盐水倒灌,它是南支东风西沙、太仓和陈行水库盐水的唯一来源,也是青草沙水库盐水的主要来源.考虑潮汐和气候态1月和2月的径流量与风况,采用已严格验证过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式,模拟和分析北支上段建闸前后盐水入侵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北支上段建闸后,整个南支全为淡水,北支盐水倒灌南支的现象消失,北支上段盐度明显下降;在东风西沙、太仓和陈行水库取水口盐度接近0;在青草沙水库取水口盐度大幅下降,几乎所有时间盐度都低于0.45,全为淡水.数值试验中,闸门的运行方式采用两种方案:全天落潮流期间开闸、夜里涨潮流期间关闸、白天涨潮流期间开闸,以及全天落潮流期间开闸、夜里和白天涨潮流期间关闸.两者的试验结果中南支盐度变化几乎一致,原因在于前者的运行方式已经使得北支上段盐水入侵大幅减弱,出现盐度接近0.45的淡水区域;即使白天涨潮流期间开闸,其间进入南支的也是淡水,并且增加了南支向海的总余流.从数值模拟的结果和闸门运行的成本考虑,推荐前者的北支建闸运行方案.北支建闸极大地提高了上海东风西沙、陈行和青草沙水库取水时间,同样极大地提高了江苏太仓水库的取水时间,保障了两地的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河势变化是影响河口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基于长江河口北支2007年和2016年实测水深资料,分析这10年间北支河势变化,并数值模拟和分析北支河势变化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 2007—2016年河槽容积北支上段增加4.4%,中段减少8.8%,下段减少20.5%.总体上呈现上段冲刷,中段和下段淤积.在南北支分汊口出现新生沙体,淤积厚度达4~6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生沙体导致大潮期间北支倒灌量增加15.0%,分流比由–2.8%变化至–3.2%,新生沙体明显增强了北支盐水倒灌;新生沙体若继续淤浅0.85 m,北支盐水倒灌将不再增加;新生沙体导致南支3个水库取水口盐度增加,在大潮、大潮后中潮期间,东风西沙水库取水口平均盐度分别增加了0.14、0.15,陈行水库取水口分别增加了0.12、0.11,青草沙水库取水口分别增加了0.11、0.09.北支下段淤积导致连兴港断面大潮涨落潮量分别减少了15.2%和16.4%,小潮涨落潮量分别减少了21.2%和19.0%;越往上游,涨落潮量越少,呈下降趋势;北支大潮期间高潮位下降,低潮位抬升,潮差减少;北支中下段纳潮量明显减少,北支盐水倒灌...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1—2012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海图以及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了解近30年该区域的冲淤演变特点和规律,从而丰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案例.结果表明:1981—1997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3 km2,水域平均淤积速率为1.4 cm/a;1997—2012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63 km2,水域平均冲刷速率为-7.1 cm/a.31年间,口门内、外水域的淤积速率分别为0.77 cm/a和-1.97 cm/a.结论包括:近30年研究区的冲淤演变受到北支衰亡趋势、口内滩涂促淤围垦和长江流域建坝等引起的入海泥沙通量下降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近15年研究区冲淤演变的控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依据长期系统观测资料,研究了长江进入河口段床沙粒径的变化、原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揭示出大通断面1月份床沙粒径d<0.100 mm的百分含量较7月份多,而0.100 mm≤d< 2.00mm之间的含量较7月份少.床沙与悬沙之间交换是导致这一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1976年以来,长江进入河口段的床沙粒径(d50)显示出显著的粗化趋势,与同期长江入海悬沙量下降密切相关.入海悬沙量下降增大本河段侵蚀能力、减少淤积量和促进粗细床沙交换.1976年以来最大床沙粒径没有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变化幅度显著变小,这一现象与葛州坝有密切关系.未来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将使长江输入河口段的床沙继续向粗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对长江河口拦门沙百余年来冲淤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GIS工具 ,计算了长江口拦门沙自 184 2年以来的冲淤量 ,其结果表明 ,15 0余年来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虽存在时冲时淤的变化规律 ,但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淤积之中 ,在计算区域内净淤积总量达 4 0 .93× 10 8t ,最大年份高达约 1× 10 8t/a。这些可加深对河口拦门沙河段形成和沉积过程的认识 ,同时也可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北支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口北支为喇叭形准强潮河口,其发育深受地形条件、水动力因素和泥沙来源的制约,并因此而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作者以北支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为依据,阐明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试用M.Pejrp的新三角图式划分长江口北支的沉积动力环境(相),以期揭示北支的沉积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长江口北支演变规律及北支的开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XL1孔48个样品的有孔虫定量分析,将该孔划分为3个有孔虫组合带(含有8个组合亚带),并将其与崇明岛北部的永隆沙CY孔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XL1孔为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对比分析两孔有孔虫组合特征,参照CY孔孢粉组合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北支XL1孔揭示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XL1孔3个有孔虫组合带所反应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次为温和略湿(后期又转暖一些)→温而略干→温暖湿润;海平面变化自带1→带3为上升-下降→下降-上升→上升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北支的涌潮及其对河口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限产踏勘,实测并结合历史资料,阐述了长江口北支涌潮的发育,种类,形态和特点,并利用流体水跃现象的Froude 数判别,解释了涌潮成因。进一步研究表明,河槽束狭加大涨潮流速,河床淤浅则减缓潮波传速。北支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河槽不断束狭,河床逐渐淤浅是近年来涌潮发生次数增多,潮头增大的原因。随着涌潮潮头的推进,大量水沙上溯,这对北支和南支上段的滩,漕变化和河口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潮流界与径流量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口是径流、潮流相互作用的潮汐河口,潮汐的变化导致河道水体流态发生改变.本文设计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基于河道断面流量的计算,得出了枯季和洪季不同保证率径流量下的长江潮流界位置.枯季潮流界位于芜湖上游70 km附近的太阳洲和镇江水文站之间,洪季潮流界变化范围在江阴上游太平洲叉道中段至民主沙之间100 km范围内.对不同径流量下潮流界位置的计算结果作多次拟合,得出枯季潮流界y与径流量x的相关关系为y=-4×10(-10)x(-10)x3+1×103+1×10(-5)x(-5)x2-0.193 7x+1 232.9(R2-0.193 7x+1 232.9(R2=0.984 2),洪季潮流界y与径流量x的定量关系为y=2×102=0.984 2),洪季潮流界y与径流量x的定量关系为y=2×10(-13)x(-13)x3+3×103+3×10(-8)x(-8)x2-0.007 4x+359.35(R2-0.007 4x+359.35(R2=0.996 9).本文结果可为长江潮流界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长江口北港河段冲淤变化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建立长江口北港1973~2003年间不同时期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叠合分析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图,得到长江口北港不同时段相对的河床冲淤分布图.分析了长江口北港30年来河道的冲淤变化和演变情况,并计算了河道泥沙冲淤量.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视化方法;北港河段在1973~2003年间整体呈冲刷之势,泥沙冲刷量为1.58亿m3,平均每年冲刷0.05亿m3;北港河床航道稳定性较差,受南、北港分汊口演变的影响,北港河床逐渐演变.洪水在北港河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月13~22日枯季大小潮期间在长江口北港、口门及口外进行了水动力、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全潮观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区域的再悬浮/沉降通量进行计算,进而讨论长江口枯季水动力和再悬浮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外以潮流作用为主,但流速、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仍与径流作用有关,观测期间再悬浮现象不显著.北港内及口门处,径流作用较强,盐度较低,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当流速较大时,底部再悬浮作用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再悬浮通量的数量级为10-3~10-6kg m-2s-1,沉降通量为10-9~10-10kg m-2s-1.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冰后期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口冰后期钻孔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无比民表层沉积物非常接近,反映冰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其它物源及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不同沉积环境中一些元素组成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河床相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组成化最明显,不同沉积相中稀土元素(REE)绝对质量比虽有差异,但稀土的配分模式很接近,同样反映出冰后期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单一。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潮汐潮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把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领近海区作为整体,应用三维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河口海洋模式,模拟了4个主要分潮M2,S2,K1,O1。在长江口外半日分潮M2、S2从东南方向传入长江口和杭州湾,全日分潮K、,O1从北向南传播。这4个分潮的振幅在长江口南支向上游逐渐减小,但因杭州湾和长江口北支呈喇叭状,而向上游逐渐增加。计算潮差变化过程和实测值基本一致,4个分潮潮位振幅和位相的计算值与验潮站观测值相比,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结合1996年2-3月长江河口现场观测,考虑了径流的作用,三维数值木匠敢计算域内流场。结果表明,即使在斜压效应不太明显的口门内,流速在垂直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层流速明显大于下层流速;潮流具有不对称性,由于径流的作用,落潮时间明显大于涨潮时间,落潮流大于涨潮流,但在象北支涨潮槽中,涨潮流反而比落潮流大。模拟出的以上结论与观测结论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