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氮磷水平对于油麦菜产量及其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对油麦菜产量和食用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投入量比高量施肥减少46.4%,油麦菜增产32.4%.适宜的氮磷投入量和施用比例是油麦菜高产的重要因素,油麦菜产量较高时氮的施用范围为180~270kg.hm-2,磷的施用范围为125~190kg.hm-2.油麦菜硝酸盐含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递增趋势,适量磷素能够抑制硝酸盐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组合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组合处理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和减素施肥的甘蓝产量仅为最佳施肥(OPT)的54.2%~79.2%,以无肥处理最低,减氮处理次之.在OPT基础上增施菜籽粕(M1)和泥炭(M2)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并以施用菜籽粕的增产作用最大.OPT及其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可使甘蓝商品率提高4~5个百分点.各减素和无肥处理均提高甘蓝硝酸盐含量,各增肥处理则为降低,以+Zn处理的作用最大,其次为+M2处理.各施肥处理中以+B和+M1处理降低甘蓝氨基酸含量的作用最大,以+M1处理降低甘蓝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最大,对甘蓝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大.各处理较OPT降低甘蓝全氮(+M2除外)、全磷(-P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和全钾含量.高产甘蓝叶片N/K大于低产处理,N/P和K/P较为协调.在减素处理中3种养分的利用率均<5%,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和增肥处理的N,P,K养分利用率分别为25.7%~33.3%,9.2%~17.3%和18.7%~29.4%.各处理以OPT的磷和钾素利用率最高,+B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M1处理N,P,K养分利用率居中上水平,系较理想的肥料组合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凋落物是森林净生产量的重要组分,探讨森林凋落物生产及其养分归还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池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甜槠(Castanopsis eyrei)老龄林和苦槠(C. sclerophylla)中龄林,开展氮磷添加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氮[N 100 kg /(hm2·a)]、氮+磷[N 100 kg /(hm2·a) +P 50 kg /(hm2·a)]和对照(CK,无氮磷添加)。采用凋落物收集框法,对林分凋落物生产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结果】N+P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总凋落物量最高值分别为9.502、7.120 t/(hm2·a);其次是N处理,分别为8.393、7.041 t/(hm2·a);CK林分分别为7.724和6.697 t/(hm2·a),氮磷添加提高了总凋落物量,但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N处理和对照条件下,两林分凋落物各组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顺序均为:落叶、落枝、碎屑、落花落果。但在N+P处理的苦槠林中由大到小依次为:落叶、落枝、落花落果、碎屑。N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年均氮含量分别为14.199和13.648 g/kg,N+P处理分别为13.863和13.650 g/kg,CK林分分别为13.384和13.094 g/kg。各处理下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年均磷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N+P、CK、N处理。两林分凋落物的氮磷含量和年归还量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处理间的苦槠林和甜槠林凋落物的氮磷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氮沉降提高了苦槠和甜槠林凋落物产量,磷添加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表明磷添加缓解了氮沉降引起的磷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 4个处理,分析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稻鱼共作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CF和OF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减少2.53%和0.16%,MF处理增加11.2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鱼共作下水稻氮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同时,水稻磷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M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2)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钾含量均为MF>OF,磷含量则相反。(3)不同处理间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稻鱼共作模式下以有机肥或复合微生物肥全量替代化学氮肥均能稳定水稻产量、维持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试验中,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量,N、P、K含量和吸收量均以A处理(NPK复合肥+牛粪)最高,其与CK(NPK复合肥)、B(NPK复合肥+秸秆)、C(NPK复合肥+低硼)、D(NPK复合肥+高硼)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烤烟生长发育最优,N、P、K含量与吸收量_达到稳定阈值,分别为1.96%,0.25%,4.82%与5.22,0.65,12.89 mg/plant.施加农家肥和硼肥均使烤烟各器官中硼的含量有所增加,尤以施加高硼的D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大豆科学施肥,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NE 基础上不施磷肥(NE-P)、NE 基础上不施钾肥(NE-K)、推荐施肥(ST)和农户施肥(FP)处理,研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积累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结果表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较缺素处理(NE-N、NE-P、NE-K)分别增产 24.59%、16.14%、11.42%,收益分别增加 4131、2784和 1925元/hm2;较农户施肥增产13.06%,增收14.32%,植株氮积累量显著增加13.88%.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化肥偏生产力为 25.07 kg/kg,显著高于农户施肥,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 11.14、21.84和11.04 kg/kg,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4.99%、26.31%、33.29%.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优化了氮、磷、钾肥配比,促进了大豆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较农户施肥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可作为豫北潮土区大豆推荐施肥方法推广应...  相似文献   

7.
凋落物输入变化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引起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喀斯特地区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探究胞外酶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响应规律,本文以喀斯特地区檵木老龄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布设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及胞外酶活性的测定,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6种胞外水解酶(β-1,4-葡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素水解酶(CBH)、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和2种胞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土壤SOC、TN含量在凋落物添加下具有显著性变化,去除凋落物根系(ABR)和双倍凋落物添加(AD)处理的土壤C∶N值显著增大;2)过氧化氢酶活性CK处理下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ABR处理最高,且与AD和BR处理差异性显著;土壤胞外酶活性的矢量角度小于...  相似文献   

8.
以陕北农户马铃薯种植大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对马铃薯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的影响,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增产策略。试验得出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对马铃薯产量产生影响按大到小排序为:速效钾含量>硝态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与产量相关性最强,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相关,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因此,陕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对产量的影响大小,建议该地区进行水肥一体化耕种措施,改进灌溉方式,加大钾肥与氮肥的投入量。  相似文献   

9.
分析简阳大耳山羊不同年龄性别组粪尿养分含量的变化,为降低粪尿排放造成的污染和调配科学高效的饲料配方提供依据.试验山羊按年龄、性别分为A,B,C和D四个组,采用ICP-OES 6300 Radial测定有机质、全氮、全钾,并参照NY525-2002《有机化肥》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岁组山羊粪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均高于3岁组,公山羊组中全氮、全钾含量高于母山羊组.结论,简阳大耳山羊不同年龄、性别粪、尿中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建议根据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NY/T816-2004肉羊饲料标准拟定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山羊的饲料配比.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青海东部地区黄瓜种植不合理施肥的问题,确定有机肥替代氮肥的最佳比例,为该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津绿30”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养分进行评价,寻求最佳替代比例。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T7)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20%(T3)处理效果较好,黄瓜产量提高59.54%,黄瓜果实的可溶性糖、Vc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6.23%、49.46%和44.44%,改善了产品品质;因子分析法评价土壤养分得出有机肥替代化肥30%(T4)最好,增加了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可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分析认为,施用N 444 kg/hm2、P2O5570 kg/hm2、K2O 48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6 150 kg/hm2是该地区黄瓜种植较为适宜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合夏蜡梅生长的最适施氮水平,为夏蜡梅规模化育苗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置0、149、273、412、550 mg/株5个氮素水平处理,对夏蜡梅1年生苗进行指数施肥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结果】在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都随之提高。当施氮量超过412 mg/株,氮肥过高后,苗木的形态指标趋于稳定。当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氮、钾素在根茎中的分配比率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叶中的分配比率随之降低; 磷在根茎的分配比率降低,在叶中的分配比率上升。当氮素施用量为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当氮素施用量为149~273 mg/株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好。【结论】273~412 mg/株的氮素指数施肥最有利于夏蜡梅幼苗的生长,且6—7月是夏蜡梅生长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施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配方施肥对薄壳山核桃苗期养分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N)、磷(P)、钾(K)不同配方施肥对薄壳山核桃苗期养分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薄壳山核桃苗期的最佳施肥方案。【方法】以薄壳山核桃品种‘绍兴’2年生实生苗为砧木,优良品种‘马罕’(‘Mahan’)为接穗,嫁接生长1 a后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根据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3因子(N、P、K) 3水平(水平1为4 g/株N、2 g/株P、1 g/株K,水平2为6 g/株N、3 g/株P、3 g/株K,水平3为8 g/株N、4 g/株P、5 g/株K)配方施肥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幼苗全株及不同组织(根、茎和叶)养分含量(全N、全P和全K)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相关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结果】配方施肥显著提高了薄壳山核桃全株及幼苗根、茎、叶的全N、全P和全K含量,且全N和全P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均表现为叶>根>茎,全K含量表现为根>茎>叶;配方施肥后的叶绿素a、b含量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配方施肥对幼苗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除Tr外均显著,且表现为N>K>P的处理效应。【结论】配方施肥能够显著提高薄壳山核桃全株及不同组织养分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能力,试验筛选出的最佳配方施肥为T4处理组,即每株施N、P、K肥分别为6、2、5 g。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城乡梯度上,选取隶属于禾本科和菊科的3种广布型一年生杂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醴肠(Eclipta prostrata),通过测定3种杂草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及其生境中土壤总氮、总磷的含量,分析城乡梯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从中心城区至远郊区,3种一年生杂草的叶片氮含量显著上升,而叶片磷含量无显著变化;2其中,狗尾草与醴肠的叶片氮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狗尾草叶片磷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3土壤总氮、总磷与植物单位质量叶片氮、叶片磷总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综上可知,杂草的叶片氮磷含量对城市化有显著响应,物种间存在差异;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是其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甜玉米籽粒N,P,K及可溶性糖的积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三个甜玉米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的播种试验,分析其籽粒产量,N,P,K和有机物质的养分积累.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甜玉米播期在3月份和9月份,养分积累的各项指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氮、磷的来源及其污染风险状况,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K2S2O8氧化法和HCl浸取法对獐子岛附近海域1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及其无机和有机态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氮、磷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TN和TP的含量分别为0.192~1.357 mg/g和0.302~0.489mg/g,有机氮(ON)和无机磷(IP)是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占TN与TP的90.93%和82.84%。沉积物中TN和TP在研究区域南部含量较高,这与沉积物粒度密切相关;而ON、有机磷(OP)两者都与有机碳(TOC)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分析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TP含量较低,标准指数均小于1;而TN含量相对较高,其标准指数为0.35~2.47。【结论】獐子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氮为陆源和自生混合来源,而磷主要是陆源输入;海域沉积物环境受到氮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2010—2013年赤潮监测区的营养盐监测数据,运用富营养化评价、空间波动评价以及营养盐限制评价方法研究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探讨该海域的营养状况以及结构特征。2010—2013年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硝酸盐(NO3-N)和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变异系数分别是0.10~0.21和0.11~0.24,空间波动程度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除2011年S1站点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余年份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均差异不大;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中氮(N)、磷(P)和硅(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4月份表层海水中各类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监控区氮磷比(N/P值)为28.5∶1~57.56∶1,活性磷酸盐(PO4-P)对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起着潜在的限制性作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在4月份存在高值,为浮游植物的增殖提供基础条件,春夏季风生流对各形态磷(P)含量的补充,缓解海域的磷(P)限制,可能是近年来涠洲岛多次发生赤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无患子叶片养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揭示不同施肥处理下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养分变化及其对施肥响应的基础上,探究不同氮、磷、钾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及最优施肥配方,旨在为优化无患子合理施肥技术提供支撑。【方法】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进行配方施肥试验,分析14个施肥处理对无患子叶片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患子叶片N含量在花序抽生期(4月15至5月10日)和果实膨大期(6月25至9月1日)显著降低; P含量在花期(5月10日至6月10日)和果实膨大期(6月25至9月1日)显著降低; K含量从花絮抽生(4月15日)直到果实膨大期末(9月1日)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无患子叶片N、P、K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氮肥和磷肥具有协同作用。无患子产量均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无患子生长效果最佳的为N2P2K2(氮、磷、钾肥分别为600、300、500 kg/hm2)处理,单株产量可达2.71 kg,产量达2 254.28 kg/hm2,较CK显著提高了49.5%。【结论】无患子在施肥管理中采果期要注重氮和钾肥施用,花期肥要关注磷和钾肥的施用量,壮果肥要注重氮、磷、钾3种肥料的施用; 建议无患子最佳施肥量为氮肥773 kg/hm2、磷肥273 kg/hm2、钾肥557 kg/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市政污水研究进水碳源含量不同时交替式A2/O工艺去除氮磷的途径以及效果.调控进水COD浓度分别在150、200、300、400 mg.L-1左右,氮磷浓度不变,跟踪厌氧池与缺氧池内NO3--N与总磷(T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几种进水水质下,系统都具有优良的除磷脱氮性能;进水COD在300、400 mg.L-1时,缺氧池内NO3--N浓度始终低于1 mg.L-1,而TP浓度由于推流作用逐渐上升,系统主要通过反硝化异养菌利用外碳源进行反硝化作用去除NO3--N;进水COD在150、200 mg.L-1时,缺氧池内TP浓度一直较低,有反硝化聚磷现象,表明交替式A2/O系统内存在专性好氧聚磷菌与反硝化聚磷菌.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油茶林合理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3 a生"岑软3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树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作为空白对照,以不加氮肥作为无氮对照,研究相同施氮量下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以及3种形态氮素1:1:1混合态氮肥对油茶春梢形态及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混合态氮对春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