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琮晖    张永福      徐华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381-390
探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喀什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分析、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喀什地区2009-2019年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最近耕地距离、增减挂钩政策8个影响因子,进行地理探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和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呈现集聚中部、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在2019年达到核密度峰值;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0.011 0 km2减少至0.010 7 km2,10 a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演变方式为自身扩展、新生/合并和消亡;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最近耕地距离是影响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增减挂钩政策对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5年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因子对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山西省植被覆盖整体较好,年均NDVI为0.65,春季NDVI增长幅度最明显,冬季增长幅度最小;(2)2000-2015年山西省NDVI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006/a, NDVI变化趋势以极显著缓慢增长为主,占山西省面积的51.92%;极显著快速增长占山西省面积的36.08%,整体趋势向好,但可持续性不强;NDVI≥0.8的区域面积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低一级植被覆盖转化而来;(3)地貌类型对2000-2015年山西省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的单因子解释力均是最高的。对NDVI空间分异影响最显著的是年平均降水量和≥0℃积温双因子组合;地貌类型和湿润指数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对NDVI的变化趋势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特征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对各年龄段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公交出行比重大、对区域外交通影响小以及区域内道路网发展不平衡等特性,结合绿心地区自身特点,提出了转移规划建设重心、大力发展公交、改...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6.
为探测广西北部湾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探究2000-2015年广西北部湾植被NDVI变化特性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NDVI年均值为0.753,夏季和秋季多,春季和冬季少,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类型以中高级分类为主,面积占比超过60%,多分布在高山地区,中、中低级植被覆盖类型占比小,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2)植被NDVI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变异系数均值为3.9%,变异稳定区面积占比为48.55%,不稳定区占比为45.34%;(3)地理探测器探测发现气温是植被NDVI的主要解释因子,人为因子的解释力波动上升;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后能增强单因子解释力,且存在线性与非线性两种协同效应;同因子中不同的分类对植被NDVI的影响不同,适度的分类等级范围能促进植被NDVI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上游89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市场化测算模型测算2005—2019年各市(州)的土地市场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来揭示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9年,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中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明显的高-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域由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向湖北的态势演变;低-低集聚区域沿着云南—四川、贵州—云南演变;土地市场化水平受到多因素的共同驱动,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结构都是影响长江中上游土地市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各因素影响程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担负着生态公共客厅和都市生态绿心的重要城市功能,要达到以上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提升本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的自然人文条件,通过随机调查和实地调研,论述了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可识别性的两个条件:整体性认知和独特性认知;进而提出了具体建设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植被与旅游活动之间关系的长期状态或者演变趋势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基于空间信息技术,以国家首批重点景区-庐山景区为例,采用长时序Landsat影像,提取景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NDVI变化特征,结合游客空间分布(腾讯区域热力图)与游客规模(游客人数)等旅游活动相关数据,分析了旅游活动对景区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随着距核心景区距离的增加,植被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核心景区建设活动、主要景点的游客活动以及景区周边的发展,不利于景区植被的生长;旅游活动较少区域,植被生长较好.时间上,庐山景区植被由2个先降后升、期末回升水平低于期初水平的变化过程组成,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一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和林木类型演变有关;第二个变化过程主要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环境持续处于“透支”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房价的时空演变和分异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房价调控和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昆明市主城区的房价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分析了研究区房价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了房价的空间关联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测度和分析了房价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种植基地,研究河南省花生种植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和调整农业空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8年中国和河南省花生种植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重心移动模型、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探讨河南省花生种植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从2010-2018年间持续增加,且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1,专业化集聚水平自2016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花生种植区域特征比较明显,豫南花生种植地区主导着河南省花生种植业的变化;花生种植重心呈现出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花生种植的集聚水平自2010年呈缓慢增加趋势,高-高集聚区逐渐在驻马店的正阳县以及南阳的唐河县等县域周边集聚,低-低集聚区数量在中部地区有所增加,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区变化不大;化肥施用量、花生单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对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研究结果可以为花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分析铜仁市2000—2018年耕地的变化特征及其自然因子的驱动作用,对耕地的利用和保护及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以铜仁市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坡度、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年均降水量为驱动因子,利用土地转移矩阵,结合景观指数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铜仁市耕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作用。结果表明:2000—2018铜仁市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耕地面积减小,耕地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匀;坡度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对耕地的影响增强。研究表明,铜仁市耕地的减少,主要是转为林地与建设用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的发展有关,自然因子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且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如何在耕地的保护上提供合理有效的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子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文章以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基于珠海市1973、1988、1998、2008、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型幅度和速度模型、空间转移矩阵以及核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珠海市近45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近45年来,珠海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动态度达19.42%,耕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最主要来源;耕地、林地等地类面积减少。(2)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呈现从位于东部的香洲区逐渐蔓延至位于西部的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整体趋势。(3)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是珠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对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作用最大,表示该因子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程度的q值为0.295 6,坡度、高程、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的q值在0.2~0.3之间;多种因子共同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驱动作用,其中,坡度和第二产业产值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最强,q值达0.376 8,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湿地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至2020年建设用地明显扩张,草地和水体显著减少;2)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退化度有所上升,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影响因子是GDP(q为0.135),其次为夜间灯光指数(DMSP)(q为0.05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影响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可针对会仙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结合GIS和RS技术,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岷江上游土壤类型、坡度、年降雨量、植被密度、地层岩性等9个影响因子在泥石流活动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具有空间异质性,对泥石流贡献率大于10%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年降雨量、坡度、距断裂带距离、植被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探测表明9个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主要是非线性增强,其中年降雨量、距断裂带距离和坡向3种影响因子对泥石流的交互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17.
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域2001 2008年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析,研究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内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内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并且有达到区域内逐渐均匀分布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三峡库区内植被NDVI变化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特殊自然条件导致了其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了解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南昌市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南昌市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人口密度大致呈现"中心外围"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西湖区系马桩街道内部,并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②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植被指数的内蒙古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宝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2):6394-6399
基于14年的SPOT NDVI影像,分析了内蒙古1998~2011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NDVI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概率,结果表明:①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近年来高值区缩小,低值区东进扩张;②呼伦贝尔中、东部地区,赤峰南部、东南部,通辽中、南部和鄂尔多斯等地区植被增长显著;兴安盟、通辽、赤峰境内部分地区,乌兰察布中、东部地区NDVI降低趋势较明显;③黑河流域内蒙段植被指数增长显著,但覆盖度很低;④锡林郭勒植被指数在1998~2011年间下降了18.9%,空间分布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