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伦兜兰(Paphiopedilum helenae)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本研究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海伦兜兰的5个居群(71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海伦兜兰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0%-100%,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451,香农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801。海伦兜兰绝大多数(93%)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仅有7%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基因流(Nm)平均值为4.916。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并未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靖西市(JX)和龙州县下冻镇春秀村(LZ)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应作为海伦兜兰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西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长叶苏铁(Cycas dolichophylla K.D.Hill)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对广西长叶苏铁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6对稳定性好的SSR引物对分别来自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梅茶镇(PL)、德保县那甲镇(NL)和德保县城关镇(QH)的3个长叶苏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对引物中,高度多态性引物(GZST055、GZST065、GZST088)和低度多态性引物(GZST002、GZST013、GZST019)各占50%。广西长叶苏铁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为2.8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00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657,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59。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49,说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小,且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所有遗传变异的97%,3个种群的基因交流频繁且遗传背景相互混杂。总体来看,广西长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德保县那甲镇(NL)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本研究还对广西长叶苏铁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核糖体DNA序列中一段基因为目的片段,对内蒙古地区15个地点的75个亚洲小车蝗样本进行了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与GenBank中已知蝗虫的核糖体DNA序列的对比、剪切得到288bp的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目的片段序列中共检测到19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个置换(11个颠换和5个转换)和3个碱基插入,占碱基总数的6.60%;目的序列显示出一定的GC偏好性.15个种群的FST在0.050 6~0.402 8之间,均值为0.149 5;基因流(Nm)在0.231 2~5.933 6之间,均值为1.988 0,表明15个小车蝗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基因交流处于中等水平.正镶白旗小车蝗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在15个种群中最大,分别为0.028 0和8.000 0,表明正镶白旗种群相对于其他14个地理种群的种内变异度最高.在所测的75条序列中共有8种单倍型,其中正镶白旗和四子王旗小车蝗独享的两个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差异较大,表明正镶白旗和四子王旗的部分小车蝗个体的遗传变异度较大.Mantel检验表明,15个小车蝗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叉叶苏铁[Cycas bifida (Dyer) K.D.Hill]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了解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利用筛选得到的6对稳定且多态性良好的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引物,对位于崇左的4个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至桂林的1个叉叶苏铁迁地保护种群共10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4个野生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2.87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796,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63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63,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73,说明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迁地保护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3.000、1.865、0.686、0.323和0.391,说明迁地保护能提高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中群体间遗传呈中度分化(0.134),种群间遗传变异占25%,种群内遗传变异占75%,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和Structure分析表明109份样品可分为2类,迁地保护种群ZWS和野外种群PR为一类,其余3个种群为一类。野生种群中MAL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为0.711,期望杂合度为0.394),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迁地保护种群ZWS的Shannon信息指数和期望杂合度均高于野生种群平均值,但Shannon信息指数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期望杂合度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和YCLL。建议继续加强野生种群MALL和YCLL种群资源的引种工作,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叉叶苏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5.
秦惠珍  盘波  赵健  邹蓉  韦霄  唐凤鸾 《广西科学》2022,29(6):1134-1140
为探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花兜兰8个野生种群的122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出6条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扩增出3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条,平均每条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5.83条,多态性比率均值为87.70%。白花兜兰8个野生种群的等位基因数(Na)均值为1.783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为1.481 7,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419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280 8,说明白花兜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值为0.124 7,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基因流(Nm)为3.509 3>1,表明白花兜兰种群间交流频繁,从而限制了由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分化。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  相似文献   

6.
【目的】闽楠(Phoebe bournei)是珍贵的用材树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福建省内保存较好的3个代表性闽楠自然群体为对象,研究其群体间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水平及遗传结构特征,探究其成因,为闽楠天然群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行开发的18个多态性SSR标记,对3个群体共计88个样本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32软件,分析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基因分化系数(Fst))等,利用Structure软件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3个闽楠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29,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丰富;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明显低于期望杂合度,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近交系数(F)=0.280)],尤其是罗卜岩群体Ho/He差异大(0.399/0.608)、近交程度高(F=0.378);分子变异分析显示,闽楠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分化(Fst=0.19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闽楠样本可明显区分为两类,两类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福建罗卜岩和福建顺昌群体为第Ⅰ类,且两者地理位置较近;福建政和与其距离较远,为第Ⅱ类。【结论】福建闽楠3个代表性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具有小群体特征,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而地理隔离和人为活动使闽楠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应采取措施使群体内充分异交,以维持闽楠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中国对虾的3个野生地理群体--朝鲜半岛西海岸产卵群体及其越冬群体、黄渤海中国沿岸群体和一个人工累代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用一组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各20尾对虾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10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RAPD标记,68.2%的标记在所有个体间保持稳定的一致性,表明中国对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在20%~33.3%之间,群体内的遗传多态度为0.0093~0.0307.群体间遗传变异高于群体内.不同群体间遗传变异水平不同,朝鲜半岛西海岸产卵群体及其越冬群体相近且高于黄渤海沿岸群体,累代养殖群体遗传变异度最低.通过成对的遗传距离分析,用非加权的组平均法构建了上述4个群体中国对虾的谱系关系图,该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中国对虾在黄渤海的地理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白骨壤种群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种群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白骨壤种群在不同年龄级维持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观察杂合度为0.300,期望杂合度为0.180,化非常低,遗传分化系数为0.024,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4%来自不同年龄级的白骨壤。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均值分别为0.005和0.995,基因流流畅,Nm=10.39,白骨壤种群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分化远小于空间动态上的白骨壤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采自陕西省黄龙县和河北小五台山两个地区的褐马鸡种群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上述两个地区褐马鸡线粒体控制区的全序列测序,并与GenBank中搜索的马鸡属的其它三个种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地质历史背景和本研究得到的上述两地区褐马鸡与蓝马鸡的遗传距离分析,研究认为由于0.15 MaBP黄河切穿三门峡后东流入海以及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导致原来连续的褐马鸡分布区域分隔,并逐渐分化成不同的地理种群.研究还指出褐马鸡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极低,并建议褐马鸡和蓝马鸡应为同种不同色型.  相似文献   

10.
狭边大叶藓(Rhodobryum ontariense)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边大叶藓[Rhodobryum ontariense(Kindb.)Paris]为真藓科大叶藓属植物,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本研究选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河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四省的9个狭边大叶藓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狭边大叶藓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用8个ISSR引物对9个居群共58个样品进行扩增,共获得47条清晰的扩增位点。POPGENE分析表明,狭边大叶藓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7.75%,Nei’s基因多样性为0.153 0,Shannon’信息指数为0.222 8,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299 7,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168 2)。AMOVA分析表明,大多数遗传变异(84.07%)存在于居群内,15.9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Φst=0.159 3)。UPGMA聚类分析表明,狭边大叶藓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r=0.404 95,p=0.979 1)。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珠江流域广西境内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采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3-0.923,其中有9个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有3个为中度多态性位点。10个地理种群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415-1.226,观测杂合度(Ho)为0.231-0.540,期望杂合度(He)为0.239-0.608,说明这些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7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48,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Nm)为0.391-21.807,除河池都安(HCDA)种群和百色那坡(BSNP)种群外,其余8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1.000)。种群结构分析发现,BSNP种群与玉林陆川(YLLC)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D=0.047),遗传分化程度较高(Fst=0.277)。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HCDA种群和BSNP种群单独为一支,表明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亲缘关系较远。Mantel分析发现,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大小的主要原因。综上,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种质资源良好,其中HCDA种群和BSNP种群仍保持着较好的野生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HN)、福建厦门(XM)和韩国济州岛(HG)3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谱系结构和群体扩张历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石斑鱼3个地理种群(88个个体)共检测出18个多态位点,共有7种单倍型;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且单倍型在群体间分布不均,韩国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中国海南和厦门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距离最远的韩国群体和中国海南群体遗传分化最高(FST=0.177 5),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海南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013 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褐石斑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相似文献   

13.
揭示珍稀濒危植物石山苏铁(Cycas sexseminifer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大小,确定优先保护种群,对石山苏铁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序列分析设计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引物,并利用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实验共获得6对SSR引物,6对引物共检测出37个观测等位基因(Na),其中最小观测等位基因数目为3,最大观测等位基因数目为12,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6.167。位点GZST002、GZST055、GZST065、GZST088是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石山苏铁各种群期望杂合度(He)为0.330-0.533,平均值为0.444,表明石山苏铁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7个种群的He值大小顺序为广西植物研究所引种(ZWS)>崇左广河(GH)>崇左排汝(PR)>隆安陇怀(LH)>崇左中干(ZG)>百色作登(ZD)>隆安新会(XH)。固定系数(F)为-0.161-0.480,平均值为0.074,其中LH、PR、XH 3个野生种群为负值,GH、ZD、ZG 3个野生种群的固定系数则大于0;7个种群的F值大小顺序为百色作登(ZD)>广西植物研究所引种(ZWS)>崇左中干(ZG)>崇左广河(GH)>隆安陇怀(LH)>隆安新会(XH)>崇左排汝(PR)。因此,综合各个遗传指标,石山苏铁需要重点保护和引种的野生种群是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的崇左广河(GH)种群。同时建议开发更多的SSR引物和采集更广范围的石山苏铁野生种群,精准筛选遗传多样性高的优良种群,以利于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估石山苏铁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濒危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秦惠珍  邹蓉  韦霄  柴胜丰  唐凤鸾 《广西科学》2023,30(6):1171-1179
为探明最适宜栽培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i)的光强,采用人工遮阴方法研究不同光强处理(RI 10、RI 30和RI 50)对其叶片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对白花兜兰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thetic rate,Pn)日变化影响基本一致,Pn均随着时间递进而降低,白花兜兰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主要集中在12:00之前,不同光强处理下白花兜兰叶片Pn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气孔因素对RI 10光强处理下白花兜兰叶片Pn影响较大。RI 30光强处理下白花兜兰叶片Pn日均值最大且具有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AQE),显著高于其他光强处理,是白花兜兰生长的最适光强。白花兜兰为阴生植物,RI 50光强处理下白花兜兰叶片叶绿素易受损。经过2个月遮阴处理后,白花兜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在RI 30光强处理下最大。因此,人工栽培白花兜兰时应进行适当遮阴处理,其最适宜栽培的光强为750 μmol·m-2·s-1,约为自然光强(2 500 μmol·m-2·s-1)的30%。  相似文献   

15.
缪振鹏  丁莉 《广西科学》2019,26(1):146-151
长梗吊石苣苔Lysionotus longipedunculatus (W.T. Wang) W.T. Wang是我国吊石苣苔属中的一个比较罕见的物种,目前濒危等级被评估为极危CR Blac (ⅰ,ⅱ,ⅴ),而同属的吊石苣苔L. pauciflorus Maxim.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生境变化多样,濒危等级为无危LC。本研究通过筛选出16个微卫星位点对长梗吊石苣苔的两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比相近地区的吊石苣苔居群,比较研究导致长梗吊石苣苔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二者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低,有较高自交现象,但吊石苣苔具有明显的走茎,可以有效地克隆繁殖,相较之下,长梗吊石苣苔较弱的克隆繁殖能力可能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凤鸾  盘波  赵健  韦霄 《广西科学》2021,28(5):491-498
为有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采用查阅资料、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白花兜兰的地理分布、生境和资源现状,并对其分布区气候特征、土壤养分和植被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花兜兰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环江县、罗城县、都安县和贵州荔波县的石灰岩山上,位于107°53''-108°35'' E,23°56''-25°19'' N,垂直分布高度为224-850 m,其中535-743 m较为常见。分布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为15.3-21.5℃,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10℃;年降水量为1 388.7-1 752.5 mm,多集中于4-8月,年均相对湿度为75%-83%。白花兜兰种群位于坡度大于30°山体的中上部,植株生长于荫蔽度大于60%的岩壁上,土壤稀少。种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个体数量不足100丛,并以1-20丛居多;80%种群的植株年龄老化,属于衰退型种群。少数位于潮湿环境的种群生长有大量种子幼苗,具有一定自然更新能力。种群土壤主要为黑色石灰土,pH值为7.95-8.27,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丰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保护区内种群所在群落植被保存良好,保护区外原始植被破坏严重。群落植被由分布于49科80属的94个物种组成,且广西和贵州分布区的植被种类相似度极低。调查新发现白花兜兰野生种群6个,扩大了分布范围和资源数量。潮湿环境有利于白花兜兰种子自然萌发。本研究基本掌握了白花兜兰的地理分布、资源状况和主要生态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对海伦兜兰(Paphiopedilum helenae)的地理分布、野生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兜兰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地区的靖西市和龙州、那坡等县,位于东经105°59'-106°56'、北纬22°28'-22°58'区域内,垂直分布高度为430-878 m,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海伦...  相似文献   

18.
杂交松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灭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对来自广西大学林学院苗圃、东门林场苗圃、广西林业局种苗基地的杂交松 (Pinus elliottii× P.caribaea)外植体进行 75 %酒精 10 s+0 .1%升汞 4~ 6 min灭菌试验。其中 ,东门林场苗圃的外植体进一步采用 75 %酒精 10 s+0 .1% Hg Cl2 6 m in结合添加入培养基中的 1.2 %大蒜液的灭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广西大学林学苗圃的杂交松外植体 ,采用 75 %酒精 10 s+0 .1%升汞 5~ 6 m in的灭菌方法效果较好。东门林场苗圃以及广西林业局种苗基地的杂交松外植体用 75 %酒精 +0 .1%升汞的灭菌方法效果不理想。东门林场苗圃的枝条用 75 %酒精 10 s+0 .1% Hg Cl2 6 min结合添加入培养基中的 1.2 %大蒜液的灭菌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