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格栅清污机是污水厂处理流程中最常用的前期设备,虽然格栅仅仅是污水泵站中的一环,却是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因此格栅除污机使用效率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主要使用的是移动格栅除污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污水处理厂格栅除污机使用效率相关问题,提出了提高格栅除污机使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9~2017年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对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并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显著,仅有36%的省(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利用;(2)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市场化程度、政府支持力度、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基础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些外部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深化市场改革,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市场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提高涉农企业创新能力等措施来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扩展为知识创新、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5个阶段,构建DEA模型分析2009—2020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各阶段效率演化动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下游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较低的“U”型空间分布格局;分阶段看,产品创新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工艺创新阶段的效率最低;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素质、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等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各阶段的影响不同。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评价了 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与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仅有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达效率前沿面,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要素、自然要素、劳动力要素、绿化面积、生态技术、效率产出、城市环境污染等7个要素构建城镇化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和DEA-BCC模型,运用DEAP2.1计量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研究结论:①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整体发展为下降态势.②城镇化效率与技术进步效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技术进步对提高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③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投入变量的非集约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适当拿捏投入变量.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也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选择.综合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因子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营效率的时空分异,讨论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平缓,主要受制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中部地区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凹陷区,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均有提高,但增长势头缓慢,整体经营效率偏低;2)资源丰富程度和旅游专业化并不完全代表旅游经营效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居民出游偏好对经营效率提高具有积极影响;3)不同驱动因素对经营效率时空分异影响具有显著区别,作用强度和方向也随时间发生改变.最终,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和驱动因素三个角度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效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CR、BCC和Malmquis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并构建Tobit模型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投入冗余率高于产出不足率,且投入冗余现象较产出不足现象严重;规模效率无效出现率高于纯技术效率;4个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从下降状态转变为提升状态,并且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Tobit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政策效应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发挥"体育+"的溢出效应、释放多种动力的叠加效应,进而促进体育产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低碳约束的角度出发,建立邮政速递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三个方面评价2016~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邮政速递的物流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有必要利用SF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邮政速递物流效率产生的影响;11个省份邮政速递的纯技术效率均比较高,规模效率偏低是导致上游和中游省份邮政速递物流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上看,大部分省份邮政速递的物流效率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但是物流效率地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CO_2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指标.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对长江经济带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的加权因素分解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995~2013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起源CO_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能源消费起源CO_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1995~2012年间CO_2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13年稍有下降,第二产业是CO_2主要排放源,占三次产业CO_2排放总量的80%左右;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关系在大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少数年份出现了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状态;经济因素是阻碍CO_2排放脱钩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因素是促进CO_2脱钩的最主要因素,结构因素对CO_2脱钩也起阻碍作用,碳排放系数因素影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均衡特征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水资源-经济共3对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负载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进而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位。其中四川-重庆、安徽、湖北地区基尼系数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0.4。(2)长江经济带整体平均匹配差异表现为水资源-经济基尼系数>水资源-土地资源匹配基尼系数>水资源-人口匹配基尼系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3)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构建长江经济带开放静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在标准CGE模型中加入碳排放和能源强度等式,模拟了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对于区域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提出将能源价格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改善能源结构,稳定宏观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处理能耗能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城市污水处理属于能量密集的综合技术,文章综述了国内外30余年城市污水处理在能耗分析、能源使用的审计与管理以及节能工艺和运行方式的开发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由于能耗能效研究的理论架构尚未确立,造成分析方法、评价手段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因而生物热力学、化工热力学及能源工程学与污水处理领域基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将促使处理工艺能耗能效研究体系化和多样化,并促进各类研究成果的全面整合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展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与模拟是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年、2009年、2017年三期MODIS全球500 m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和多准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进行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1)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交叉验证,Kappa系数为0.894 2,表明利用CA-Markov模型和MCE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是可行的.2)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2万km2、2.67万km2和2.44万km2,而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分别减少4.76万km2、1.2万km2和0.91万km2,说明我国西部草场转化为林地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达到33.53%,其中农用地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相互转移最为活跃,表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经在农用地的整治和质量优化中初步见成效,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3)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将继续增长,达到3.84万km2,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政策的持续推进.但热带多树草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了2.68万km2,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效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农用地减少的面积仅次于热带多树草原,为2.27万km2,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需要继续加强监管耕地红线,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力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