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反映土地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适配状况,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模型和趋势面分析法分析2008年~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8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由失衡转为基本均衡;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各地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差异缩小,南北方向差异拉大;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是经济、社会和自然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受经济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人口、土地利用和资源生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有重要影响,环境承载力对其有重要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理论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陕西省2006—2018年碳排放变化规律,促进陕西省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构建,本文根据陕西省2006—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碳排放模型及计算相关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不同土地类型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高低,运用GM(1,1)模型,预测出2020—2030年的土地碳排放量.得出以下...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反映土地利用状况重要指标,平原-山地过渡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复杂且生态脆弱,对其进行研究为土地合理规划提供有益支撑.以平原-山地过渡地区乐山市下辖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赋权确定综合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同城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机制。为了协调同城化中多目标冲突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考虑同城化发展、同城化体制、同城化社会需求和同城化生态环境要求4大目标,构建了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不同目标约束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进行最优筛选,然后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偏重同城化经济效益或同城化生态效益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总体效益均不同达到最大值。同城化社会效益情景中,方案3能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综合兼顾了同城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该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可为同城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规划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了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阻碍因子分析模型,对案例区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市2012—2017年大鲵产业扶贫绩效逐年提升,增速整体呈倒U字型,经历了较差绩效(2012—2014年)、中等绩效(2015年)、良好绩效(2016年)和优质绩效(2017年)4个阶段;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的扶贫绩效逐年提升但差异较大,其中经济绩效提速最快,社会绩效次之,生态绩效最慢;大鲵产业综合产值、政府对大鲵产业投资额和销售商品鲵数3项指标,是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杭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改进的均方差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对杭州市2007-2016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杭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呈波动降低态势,承载力级别呈现良好转向中级的趋势.2007-2016年,承载力子系统障碍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社会承载力系统和经济承载力系统.2007-2016年杭州市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协调度变化态势呈现差异性,其中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评价结果距离优质协调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了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阻碍因子分析模型,对案例区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市2012—2017年大鲵产业扶贫绩效逐年提升,增速整体呈倒U字型,经历了较差绩效(2012—2014年)、中等绩效(2015年)、良好绩效(2016年)和优质绩效(2017年)4个阶段;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的扶贫绩效逐年提升但差异较大,其中经济绩效提速最快,社会绩效次之,生态绩效最慢;大鲵产业综合产值、政府对大鲵产业投资额和销售商品鲵数3项指标,是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突破口.PS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协调度函数,从时空角度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非严格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PSR系统内部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即PSR系统内部协调性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1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大,并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灰色关联度达到0.649 8.该研究结果可为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低碳型土地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趋势预测法、灰色线性法和线性规划法预测202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能值理论及方法对吉林省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能值投入产出、能值密度、人均能值使用量、能值投入/GDP、土地环境负载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方案为线性规划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得到了上海市1996-2005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灰色预测方法对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的生态足迹及各类用地规模进行了预测,确定了生态环境适宜的上海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与优化布局,测算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调控,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2007-2017年衡阳市土地安全评估,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开展2018-2022年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前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2007-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在2013年降至最低,2013年后有所好转,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得出:衡阳市2018-2022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态势同样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衡阳市土地资源规划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亦可为其它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协调好土地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探究如何促进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遵义市为研究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遵义市2008—2017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7年,遵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两个阶段5个发展特征;协调发展类型由土地利用滞后型转变为社会经济滞后型。遵义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好,针对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强度低于土地利用强度的情况,建议合理地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注重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信息熵计算了松原市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熵,根据历年熵增量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计算了2009年松原市各区市(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分析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逐渐增大,宁江区的熵值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市(县),前郭县的熵值明显低于平均值.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导致土地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将一直持续,需对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运用物元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相对比的方法测算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由物元模型测算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整体上呈现"极不安全→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不断好转的趋势,由综合指数法所获得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大致呈现"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转变趋势,物元模型与综合指数法所得的结果大致相同,但物元模型更有利于揭示总体指标、单个指标与评价等级间的系统关系;在各个子系统中,驱动力子系统呈现不断向安全等级较变的趋势,其他子系统均出现两个阶段(2006—2008年和2008—2016年)的变化趋势,2006—2008年呈现波动的趋势,2008年以后,除了压力子系统外,其余子系统出现不断好转的趋势;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均出现了较大的空间差异性,2006—2016年,除银川市外,其余各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出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呈现较安全的等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两者耦合模型,对2005-20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测算,分析两种效益之间的耦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呈现稳中上升的状态,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曲折上升,社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相对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幅度较大.(2)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上升状态,分别经历分化激烈博弈—相对最佳协调—不相协调的演化阶段,近几年土地利用耦合度增幅小,说明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应注重协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遥感数据解译获得2000、2005、2010、201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K)、土地利用度(L)、生态服务价值(ESV)、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EEH)及绿色GDP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土地覆被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为研究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期内,ESV整体上呈减少趋势,草地和水域ESV的减少是区域整体ESV减少的主要原因.ESV空间呈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漳州和泉州单位面积ESV呈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呈减少趋势.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的地区有漳州和泉州,两地均属于潜在危机区,其余地区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属于低度冲突区.研究期间福建省绿色GD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自然资源价值和环境污染价值损失而波动.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采矿方案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在综合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和加权TOPSIS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加权TOPSIS-灰色关联综合评判模型,对多种采矿方案进行综合评判优选。优选过程中,从经济、技术、安全3大类因素综合考虑影响采矿方法的评判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各评判指标的权重向量,利用灰色关联系数改进加权TOPSIS法,建立加权TOPSIS-灰色关联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TOPSIS法原理计算出各方案基于评判指标的综合优越度。以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案优选为例,得出4种拟选采矿方案的综合优越度分别为47.9%、62.5%、63.9%、59.9%,确定第3种采矿方案最优。经矿山实践验证了该评判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重庆市为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计算了2002-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分析了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2002-2011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到良好级的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在波动中呈现转好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良好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其中,2002-2004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恶劣级,系统内部虽较为协调,其本质却是一种不良的反映;2005年虽处于恶劣级,但系统协调度大幅下降,处于不协调状态;2006-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转好,处于风险级,系统处于协调状态,这为土地生态状况转好提供了保障;2010-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系统协调度下降明显,不过与恶劣级的协调本质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良性的转机.研究认为,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计算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监督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信息熵和SSM模型分析2010-2018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差异,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旨在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逐渐由有序向无序方向演化;(2)“三大片区”不同地类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别为主城区呈低值区状态,近郊区呈现中高值区—高值区状态,远郊区呈中值区—低值区状态;(3)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整体呈现波动增长再稍有回落的趋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4)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往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