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南京市富源铁矿采空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地质勘探等方法查明采空塌陷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体特征、开采状况以及地面塌陷灾害发育特征,分析采空塌陷的形成机理,利用通用离散单元法程序模拟采矿开挖对周边围岩、地面变形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20 m~+24 m矿体采空是诱发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将危险区分为陷落区和开裂变形区,预测陷落区不稳定,有进一步整体塌陷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贺江洪 《科技资讯》2012,(8):117-118
本文介绍了拟建工程场地所在区域地质背景资料以及马城铁矿的基本情况,结合相关资料及规范确定评估范围为矿界范围与矿业活动所影响到的范围,确定评估精度级别为一级。现状条件下,矿区及周边地质灾害不发育,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矿山采用充填采矿法开采,预计将来矿区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矿诱发地表变形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本次仅对矿山采空塌陷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其中地表残余沉陷变形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了充填法管理顶板时的最大下沉值,预测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影响程度为较严重;综合分析认为,建设工程除占用土地外不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设工程场地适宜性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刘金保  罗文明 《江西科学》2008,26(6):965-968
矿山开采尤其是在岩溶地区深部开采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该文通过对江西某铜矿所处地质环境条件等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分析了Ⅴ号矿体深部开采诱发采空岩移变形、井下泥石流、疏干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的可能性,并对疏干地面塌陷进行了分区,同时提出了防治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岳阳万古金矿尾矿库两岸山体多处出现地面裂缝,对尾矿库的安全运行已构成潜在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进一步发展势必形成较大的地面塌陷区,构成地质灾害。本文对该矿地面裂缝成因、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并建议对山体下老窿(采空)进行回填或灌浆处理。  相似文献   

5.
法拉沟煤矿工业场地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评估,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两个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做出煤矿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为该工程建设用地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跃华  姜才文 《甘肃科技》2006,22(2):37-39,2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与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定西至陇西二级公路(S20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本文以定西至陇西二级公路为例,论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原则、依据和方法,有针对的提出了该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应变理论在采空区管道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输油气管道下伏采空区是一类复杂的管-土耦合作用问题,由于采空塌陷作用造成的地表变形给管道安全评价带来了特殊的困难。针对采空区空间位置的变化和不同的开采工况,采用基于应变理论的Ramberg-Osgood本构关系,建立采空塌陷区油气管道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开采条件下管道的变形规律,讨论采用基于应变和基于应力两种不同理论对采空塌陷区管道失效判据的影响。结果表明:管体应变与采深H呈负相关,与采厚M呈正相关;采深采厚比H/M一定时,采深对管体应变的影响更大,多层重复采动方式更容易引起管体发生较大的变形;采用基于应变设计理论作为管道失效判据,可充分发挥管道的抗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慧 《科技资讯》2023,(5):110-114
以黄山区某国道改扩建工程为例,通过对工程建设区的现场调查与收集资料,查明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对工程建设区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分析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结果,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的量化评估标准,该次评估划分为3个区,即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小区(I-1),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2)和崩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矿产被开采后,留下大量采空塌陷区,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我国许多城市由于地下采空塌陷引起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如地面下沉、地面积水、房屋倒塌、道路开裂、耕地减少及农田减产等,往往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采空塌陷区、渣石流、地表裂缝、洪水倒灌、矿坑突发性涌水等。其中采空塌陷区、地表裂缝、洪水倒灌的地质灾害相互联系,相互伴生,相互诱发,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强、破坏性、危险性大的特点,受灾对象包括人身安全、地表建筑、采矿设施、道路、农田、电力设施等。因此对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是矿山的一项长期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隧道施工监测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安全,是信息化施工的一项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施工单位与业主的重视。在灯草塘双连拱隧道中,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进行了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获得了隧道各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数据资料,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围岩变形,成功地对隧道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报,避免了重大事故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辽宁省高台山-阜新-锦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沿线潜在的地质灾害问题,采用垂直断面法、自由膨胀率算法对扩能改造铁路通过区所引发和遭受的地面沉陷、膨胀土胀缩等地质灾害进行了专项量化评估与预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结合辽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正确认识铁路通过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其防治措施,对优化线路走向、合理确定工程设置类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庆云  李雪川  王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0):13202-13210
地面沉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天津是我国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对地面形变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面沉降分布,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基于覆盖天津地区的Sentinel-1升轨和降轨数据,使用改进的小基线时序干涉测量方法获取卫星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向形变速率场,针对沿海地区大气影响严重等问题,引用InSAR通用大气校正在线服务(Generic Atmospheric Correction Online Service for InSAR , GACOS)模型去除大气误差影响。从获取的天津地区形变速度场可以看出,天津市区内形变量相对较小,市区周边的静海区、西青区存在一定的形变漏斗,最大LOS向形变量约-40mm/a;武清区和北辰区形变量最大,有一个范围和形变量级都较大的形变漏斗,形变漏斗中心为武清区王庆坨镇,其最大LOS向形变量在升轨和降轨结果中分别为80mm/a和99.2mm/a,结合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发现主要是由于产业园密集建设,导致工业和生活用水过度导致地下水超采。从形变结果可以看出,后续需要对存在形变漏斗的区域进行科学用水管理和合理城市规划,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形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贵州采煤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塌陷区的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省因采煤塌陷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发育程度和影响程度在不同采煤塌陷区差异较大。采煤塌陷区可划分为六盘水复合型塌陷区、贵-毕中度塌陷区及黔东轻微塌陷区等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最明显,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危害性最大;第二种类型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较明显,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较前者小;第三种类型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不明显,塌陷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地堑和地垒构造对采煤沉陷的影响,建立了仅地质构造形式不同即地堑和地垒,而含煤岩系地层结构及其力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个采煤沉陷模型,然后采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分析系统RFPA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开采条件相同的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开采强度下,地堑构造形式下的地表下沉幅度小,形成连续的弯曲下沉,但下沉盆地范围较大,采煤沉陷相对较弱,因此,地堑构造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地垒构造形式下的地表下沉幅度较大,易于形成不连续变形如槽型塌陷等,而下沉盆地范围较小,开采时较容易引起地表环境的损害,因此,地垒构造抗扰动能力较弱.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16.
地铁的建设与运营容易引起地表的纵向沉降,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掌握各地铁沿线地表沉降情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南宁地铁为例,利用Sentinel-1A SAR数据和TS-InSAR技术,借助外部高精度的POD Precise Orbit Ephemerides和ASTER GDEM V2去除由去相关引起的相位跳变,获取了2017年6月~2019年1月南宁地铁网络地面沉降速率场,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情况和沉降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2017~2019年,南宁整体的地表沉降特征较为明显,最大累计沉降达到了-47.41mm。大部分城区相对稳定,沉降区主要分布在各地铁沿线区域,且随着南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各地铁沿线地面沉降呈逐渐增强和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7.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监测,采用最新的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  相似文献   

18.
煤炭开采保障了我国能源供应,同时也因采空造成了地表变形沉降。针对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问题,依托兖州矿区某庄煤矿地质背景,采用模型试验,监测研究了采动过程中地表及各层覆岩移动变形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了采掘结束后的持续变形阶段,指出受采动影响松散层压缩导致的移动变形值在整体移动变形上占比增大;在煤层采厚2.2m条件下,观测获得采后地表的最大下沉值为1447.6mm,最大水平移动值为394.6mm。研究结果对矿区工程建设用地及线路规划选址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造介质对采动损害控制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石破裂与失稳分析系统(RFPA),对不同构造介质条件下煤矿区的采动损害分别进行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强度的开采下,坚硬覆岩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地下开采对地表损害相对较弱;而软弱覆岩抗扰动能力较弱,开采比较容易引起地表损害。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煤矿区环境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有效地控制煤矿区的环境灾害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高速公路连接线经过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和危害性作出评价,运用概率积分法预计了地表移动和变形,结果表明,该高速公路连接线地表最大下沉值、地表最大倾斜值、地表最大曲率值、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和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均不能满足地表建筑物不产生破坏的标准,因而在在该采空区附近修建高速公路连接北线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安全,必须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