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指导,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完成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探索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详查的技术流程,建立了西固区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不同年代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以每年0.34%的速度减少,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以每年0.64%的速度上升,城市市进程加快;盐碱地面积以每年0.05%的速度增加,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合理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从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人手,总结了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南京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具有的内在潜力,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应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挖掘土地潜力,盘活国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近10年临沂市LUCC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省临沂市1990~2003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为例,分析了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临沂市土地利用表现为城市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园地等大量减少;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高;虽然城市工矿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指数在下降,侵占其他土地类型的程度在减缓,但形势仍很严峻。最后指出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依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000-2012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3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数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揭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土地利用的演变特点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几年天津市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研究成果,可对天津市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就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应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扬州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特点,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的潜力,提出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区域差异,为各区域在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方面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合理配置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为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该文提出了基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评价指标,并将其运用于实证研究。在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评价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时间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区域数量增长缓慢,大部分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空间上,1995、2000年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区域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2010、2015年度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因此,当前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关键是调整东西部低效率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水平及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进而达到提升东西部低效率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探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分析土地资源类型特征的基础上 ,从土地资源消耗与利用特征及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特征两方面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衡量标准进行了阐述 .论述了包括维护环境稳定、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质量优化和结构优化、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等 4个方面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 .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得出并证实了产业的发展演化会促使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呈圈层结构型式.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用地占据城市中心区域;紧接着是第二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的外围则是第一产业用地.同时,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例研究证实了产业发展演化形成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的圈层结构对城市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盘活土地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从霍山县土地奖状利用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是:加强土地管理,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协调用地矛盾,妥善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维持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分类是研究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研究的基础。利用遥感(RS)技术可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调查。以沿河县为分析样区,沿河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常年多云多雾,给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带来较大难度。研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工作平台,利用近年ASTER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分层提取特征波段的方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沿河县土地利用进行了遥感分类解译。分类结果表明,多云背景下的影像数据和DEM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取土地信息,达到较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其主要问题是城区用地规模无序膨胀,“拼大饼式”发展,浪费土地资源,结构不合理,用地率低,环境问题较突出等.在此基础上,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要深挖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改造老城区,适当发展新城区,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节省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阐述了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要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村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优化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配置,全面实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集约用地,走内涵型新村发展的道路,优化河南省土地资源配置,确保新农村高效、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 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莆田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具体把握土地利用的现状, 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 为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地区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析广西陆川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利用状况、利用潜力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利用状况、利用潜力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指出了平顶山市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