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宝贵精神内涵,生动诠释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治理淮河70余年的成功实践,既保障了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优势,更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人民情怀。深入挖掘党带领人民在长期治淮历史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的治淮精神,汇聚引领人民踔厉奋进的强大思想合力,为新时代推动治淮工作,推进国家江河湖泊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5年将继续关注我国重大科技问题,及时报道相关领域前沿科技成果,为此,拟开辟下述专题栏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约稿。(1)青藏铁路建设专题:包括青藏铁路建设的冻土施工技术问题,铁路建设中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铁路施工人员的高原缺氧作业问题等;(2)空间科技发展专题:包括国际最新空间科技进展,我国“嫦蛾工程”实施计划及相应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等;(3)淮河综合治理专题:包括10年治淮经验教训研究,淮河综合治理的政策研究,淮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建设,淮河流域的湖泊污染治理等,淮河沿岸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4)基础研究最新…  相似文献   

3.
1991年初夏,江淮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引起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关注。灾后国务院颁布了进一步治淮的一系列决定,确定了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治理方针和建设计划,掀起了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二次治淮高潮,并取得可喜成绩。这些拟定项目完成后,对进一步提高淮河干支流,特别是中下游的防洪除涝标准,促进和改善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淮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治淮的历史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上述工程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淮河的治理问题。如果忽视了淮河的水环境管理,已建或新建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也会逐渐衰退。在一定意义上,加强淮河水环境管理的研究和落实是进一步治淮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流域已建和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宏伟,造型各异,当地旅游资源丰富,本文就工程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类似水利工程建设成为风景区摸索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工程与建设》2010,(3):F0003-F0004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原水利部原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是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科研为一体的甲级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和综合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型企业。  相似文献   

6.
王晓春 《科技咨询导报》2014,(11):108-108,110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能源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淮河大水后,为扩大淮河治理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加快淮河低洼地排涝治理建设,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与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水利部国科司、淮河水利委员会、世界银行专家及官员、以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水利厅共同商定,计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洪水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时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淮河流域代表性测站蚌埠站的多年逐日流量资料建立了洪水时间序列,在计算洪水序列的分维,定量证明洪水系统分形性和混沌性的基础上,对该序列作R/S分析,计算了序列的Hurst指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淮河流域洪水序列是分式布朗运动,具有明显的Hurst效应,H值的时间变化反映了洪水系统的演化特征。通过计算反映洪水相空间特征的参数Lyapunov指数和Kolmogorov熵。分析了洪水变化的可预报时间。淮河流域洪水具有短期可预报性,其可预报时间尺度为4~7年,平均可预报时间为5年。  相似文献   

8.
§1.研究目的松香皂是松香与氢氧化钠(钾)的中和产物,国家建设委员会办公厅曾於1955年5月10日印发一本内部小册子“关於基本建设工程中节约水泥的几项措施”,其中推荐使用二种加气剂,目的在节约水泥和改善混凝土的性质。其一是治淮委员会所出的热聚化合物加气  相似文献   

9.
《工程与建设》2010,(2):F0002-F0002,F0003,F0004
白莲崖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是为提高佛子岭水库防洪能力而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位于佛子岭水库上游西支漫水河上,坝址距下游佛子岭水库大坝26km,总库容4.60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50MW。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1996)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且规定外观质量评定是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四项指标之一。本文以治淮骨干工程涡河近期治理工程中的赵王河防洪闸外观质量等级评定为例,从评定前期组织到方案制定再到现场操作,进行了一次较为规范和完善的运作,现作简要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20年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 444次高温热浪事件,其中轻度热浪64.26%,中度热浪22.68%,重度热浪13.06%.淮河流域高温热浪年均发生56.46次,年平均持续时间为6.79 d,年平均有效积温为11.04℃.近61年来淮河流域各等级高温热浪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高温热浪最多最强、80年代中期以前呈减少(弱)趋势,此后呈增多(强)趋势. 61年来淮河流域高温热浪主周期变化为20 a,次周期为27 a和9 a.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呈西多(强)东少(弱)趋势,流域西南部形成高值中心,东北部为低值中心.从变化趋势来看,流域西部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东部呈增多(强)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何巷水利枢纽是治淮战略骨干工程怀洪新河的进口控制工程,它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境内淮北大堤涡河圈堤上,属Ⅰ等1级建筑物.该枢纽由何巷分洪闸、何巷船闸及其上下游引河组成,担负从淮河分泄洪水的任务,并兼有灌溉、供水和航运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态进行了评定;并采用“区域综合法”,重建了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1470-1980年近五百年的旱涝等级序列。  相似文献   

14.
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治淮高潮.随着治淮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治淮工程的技术问题,1954年成立"淮河水利科学研究所",1996年安徽省正式批准将淮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正名为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15.
1912—1922年,安徽淮河流域农业实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实业学校数量大增,工商业实业教育也有缓慢的进步,女子实业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安徽省其他地区。同时,该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实业教育呈现出重创办乙种实业学校、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大尺度蒸发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选用淮河流域及其周边的10个气象站的35年气象资料和29个蒸发站的35个月蒸发资料作分析,同时对Dalton公式、Penman公式作了简化,进而提出了具有较为明确的物理基础的淮河流域分区蒸发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大尺度水文模型中的蒸散发能力估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对1200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重构并分析了淮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旱灾易发地由1200年至1948年的东部与南部地区转变成,1949年至2014年的中部与北部地区;(2)1200年至1948年除淮河下游地区旱灾易发等级较低外,其他地区易发等级较高,而1949年至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干旱易发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要地。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然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3年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诊断分析了2003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和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点,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03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5候在南海南部建立。6月第1候全面爆发,比常年偏晚,南海夏季风强度也比常年偏弱;(2)该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度强、位置偏西,其中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稳定少变,其北脊线位25oN附近,且副高位置偏西,这导致了长江以南的犬部分地区高温少雨。这个阶段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南风气流将南海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水汽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涡河近期治理工程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中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土地征用和移民拆迁安置工作既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又要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同时拓宽经济增长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移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