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剪切率的定义导出了描述湍流流动剪切率与时均流剪切率和脉动流剪切率关系的基本方程 ,该关系式与流体的流变性类型无关 ,适用于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根据不可压缩牛顿流体湍流剪切率与能量耗散率的关系和湍流能量耗散率的近似算法 ,得出了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剪切率及脉动流剪切率的实用算式 ,计算所得湍流剪切率及脉动流剪切率的分布特征与已知实验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熟料的烧失量和游离氧化钙质量分数,利用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熟料的形成反应率。结合熟料烧成过程中液相量的计算,分析不同温度下熟料硅率和铝率对阿利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率在2.1~2.5、铝率在1.2~2.1范围内,熟料率值对阿利特形成有很大影响。硅率一定,随铝率升高,液相量变化不大,液相黏度变大,熟料易烧性较差,反应率降低;同样,铝率一定,随硅率升高,熟料的液相量变小,熟料易烧性变差,反应率降低。煅烧温度1 400、1 450、1 500℃,随温度升高,液相量增多,易烧性变好,反应率增大。  相似文献   

3.
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剪切率的近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剪切率的定义导出了描述湍流流动剪切率与时均流剪切率和脉动流剪切率关系的基本方程,该关系式与流体的流变性类型无关,适用于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根据不可压缩牛顿流体湍流剪切率与能量耗散率的关系和湍流能量耗散率的近似算法,得出了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剪切率及脉动流剪切率的实用算式,计算所得湍流剪切率及脉动流剪切率的分布特征与已知实验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4.
荒料率是评价饰面大理岩矿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荒料率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主要取决于大理岩的破碎程度。目前地质工作中计算理论成荒料率指标与开采实践中的成荒料率指标相差非常悬殊,而实际荒料率的获得比较耗时费力。因此,就就如何使理论荒料率比较真实地反映矿体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以瓜州县玉石山饰面用大理岩矿为例,在理论荒料率的计算过程中,就如何使理论荒料率更能接近实际荒料率并指导生产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淤浆床反应器中,考察了表观气速、催化剂同含率、液体种类对气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空气-水体系中的气含率略大于空气-医用液体石蜡油-催化剂体系的气含率。并推测了经验气含率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口虾蛄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温度和体重对口虾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个体重量的增加,口虾给单位体重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均减小,呈负相关的幂指数关系,均符合Y=aWb模式。随温度增加,口虾蛄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均增加。根据0/N和呼吸商(Q)可知,口虾蛄能量代谢的底物主要为蛋白质,其次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比例为61:23:16。  相似文献   

7.
基于随机介质移动理论,构建了采动影响型地下煤火诱发地表裂隙率的时空统一分布模型,并实例分析了矩形火区引发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以及剪裂隙率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和剪裂隙率的极大值分别分布在采(燃)空区边界内侧约20 m (约为煤层厚度的3~4倍)的位置、四周边界线的四个中点位置和四个边角端点所对应的地表区域。随着煤层燃烧,垂直于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以及空区边界处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半正态曲线形式变化并最终稳定于最大值;而剪裂隙率、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及空区内部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正态曲线形式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率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率值的不同对水泥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石灰饱和系数,降低铝率和硅率是一条简便易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织物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织造缩率产生原因可以简化为纱线的纯弯曲和纯伸长两个。基于这一简化,经过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验分析,提出了机上缩率和下机缩率的定性分析公式。并对经缩率和纬缩率、机上缩率和下机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取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采用Jaumann应力率,Truesdell应力率和Green-Naghdi应力率导出了非线性各向同性弹性体的率型本构表达形式。通过对MooneY-Rivlin材料的简单剪切大变形分析,表明三种率型的本构关系均与全量本构关系相等价。  相似文献   

11.
对50年代中提出的阴离子聚合和80年代初报道的基团转移聚合,从整个内容上将它们作为两种聚合技术,分成为若干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综合、归纳和对比,作为教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反应体系的活性聚合进行了闻单的回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高分子界中较为重要的活性聚合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和工业展望.  相似文献   

13.
1,3-二氧庚环及其衍生物在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与其相关的均聚及其与烯类单体共聚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它们的聚合机理和所得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方面具有高活性和良好的分子剪裁性,通过调节催化荆的微结构或温度、压力等聚合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实现烯烃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组装,实现聚合物物理性质的调控,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荆的合成及其负载化,水相烯烃聚合及活性聚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不对称聚合     
本文综述了不对称聚合领域的新进展,包括不对称合成聚合,不对称选择聚合及不对称分子的聚合三大类,同时还叙述了不对称聚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聚合反应工程的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聚合动力学和模型化、聚合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和放大设计、计算机在聚合反应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硫酯存在下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研究。比较了三种乳化剂对聚合体系稳定性和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在单体含量约8%时,以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CTAB)为乳化剂可以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且具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即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多分散性系数小于1.3.产物的子量控制在4万以下时达到较高的精度。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聚合恒速期。而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则需加入长链醇类助乳化剂。助乳化剂虽可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单体含量,但不利于微乳液分子量的控制。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控制和体系的稳定没有明显影响。胶乳直径小于30nm,略大于未加链转移剂的正常微乳液聚合胶乳。产物的立体规整度较高,间规PMMA占59%。  相似文献   

18.
19.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喧为配体,采用开放体系,外加搅拌,氮气保护下,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研究了不同深剂,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和配体比例对聚合的影响。测定了转化率,分量和分子量分布,并对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计算了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结果证明,在开放体系下也能较好地实施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窄分布的聚合物。同时还进行了苯乙烯在同样溶剂和温度下的热聚  相似文献   

20.
苯乙烯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初步研究了苯乙烯在 95℃ ,水为分散相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 .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平稳 ,分子量随转化率基本呈线性增加 ,分子量分布随转化率变窄 ,且分布比一般的自由基聚合窄 (分布指数可达 1 .63 ) .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 ,经计算 ,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 1 .1 8× 1 0 - 8mol/L.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的可控性 ,还进行了相同温度下的苯乙烯悬浮热聚合 ,结果与相同时间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相比 ,转化率高 (分别为 3 8.5 %和 2 8.1 % ) ,分子量大 (分别为 7764 2和 45 670 ) ,分子量分布宽 (分别为3 .0 2和 1 .67) ,进一步说明了在原子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