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儿科技》2015,(2):8
<正>我们每天频繁地在智能手机上"指指点点",会不会对大脑活动造成影响?研究人员从26位智能手机使用者和11位非智能手机使用者的设备中下载了10天的手机使用记录,然后对37位志愿者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频繁进行刺激并测量他们的脑电波变  相似文献   

2.
<正>"最新研究显示,触屏手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大脑对触觉的感知,使得脑皮层对手指尖的触觉刺激产生更强烈的反应"现在,功能繁多的触屏智能手机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手机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可能也对人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年12月23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来自苏黎世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触屏手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大脑对触觉的感知,使得脑皮层对手指尖的触觉刺激产生更  相似文献   

3.
<正>智能产品走进生活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康,如果有智能手机能即时反映使用者的身体状况,一定有不少人愿意用这种手机。瑞士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医学移植产品,往皮下组织植入微型感应器,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监测人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增强,部队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无意识泄密"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进行手机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通过在智能手机安装APP客户端,可以实现对智能手机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防止"无意识泄密"、限制网站登录、非授权软件使用等情况的发生,增强手机网络的安全性,为部队的保密管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追风人物     
正移动设备就是儿童的"电子海洛因"?据外媒近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十岁以下儿童在沉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时,他们的大脑会同吸毒成年人的大脑一样产生相同的反应,也就是说,移动设备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海洛因"。据报道,大脑影像分析领域的专家尼古拉斯·卡达拉斯医生表示,最近的大脑影像研究显示,电子屏幕对脑前额叶产生影响的方式与海洛因相同。使用移动设备能够提高脑内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2013年全年,全球"手机依赖症"患者增加123%,达1.76亿人,其中,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尤为普遍。一项在线调查数据显示,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用近半。智能手机已悄然"绑架"了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系统群雄纷争的时候,2008年Google推出了一款名为Android的开源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凭借其开放性和良好的人机界面,受到广大手机生产商的重视,随着3G时代的到来,Android有可能会改变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Android是由Linux操作系统、中间件以及核心应用程序组成的专门为移动终端设备开发的层次软件集。在对Android学习中,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首先,Android系统是一个层次的软件集,所以先从层次方面对Android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对其运行时环境层以及Android应用框架层的研究;其次,通过对Android平台上应用的开发,更进一步了解Android这个系统,在开发中,尤其注重Android的Intent机制的使用。随着Android手机的诞生,其无可替代的灵活性与轻便性致使Android手机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又一亮点。  相似文献   

8.
手机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与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与数量巨大的手机使用者和频繁被使用的手机各项功能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新兴的亚文化:手机文化——使用手机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行为规范、符号体系及社会关  相似文献   

9.
正就像网站,视频和游戏很快适应了智能手机一样,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移动小说",和以此为卖点的公司,以适应手机这种作为小说阅读设备的局限性,以及当今的按需定制的消费潮流。苹果手机开启了智能手机繁荣的新时代,永远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渠道,收集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一款便于携带的手机和众多让人消磨时光的应用,成了忙碌的人们从现实逃离进虚拟世界的有力助手,特别  相似文献   

10.
 每天早晨,匆匆离家上班时,最怕忘记带什么?或许不是钥匙,也不是钱包,而是手机。别以为自己得了时髦的"强迫症",其实这是如今很多人都有的"通病",因为手机对我们太重要了。提到智能手机,自然会想到苹果和三星,本文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硬件平台、应用软件商店等方面,对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机进行对比,并对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智能手机中含有众多个人信息,如果手机不慎丢失,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找回手机或不外泄重要信息?这些途径又孰优孰劣?无论是5000元的iPhone,还是700元的红米,智能手机对于用户的价值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售价可以衡量的了。智能手机中包含了使用者太多的个人信息,有些甚至足以让你一夜成名,或是让你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社会中,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的新宠,特别是中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智能手机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能否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发挥智能手机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功能和职责?本文从使用手机的利弊和手机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消除手机对学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在手机众多强悍的功能背后,有一个摸不到的"神器"支撑着这一切,我们称之为"大数据"。"互联网的出现,似乎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交往变得虚幻,将宅男宅女牢牢地拴在了电脑桌前。而移动智能手机大数据的爆发,仿佛又将这些宅男宅女重新塞回到生活中。谁也不曾想到,手机能如此深刻地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媒体纵览     
<正>科学世界NFC,手机喜刷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习惯了手机上的摄像头、GPS、Wi-Fi等设备带来的便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手机在标配功能描述中多出了"NFC"这一项。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在10厘米的范围内交换数据。与蓝牙、Wi-Fi等技术不同,同属无线通信的NFC,其突出特点为近距离的通信,在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需求日益提高。同步手绘系统可以在手机上绘制图形,PC同步显示手机上的内容。在手机上增加数位板与投影笔的功能,丰富手机的使用方式,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节约成本。该文介绍了基于矢量的同步手绘系统实现过程。详细介绍了Android系统的移动端与PC端的设计,介绍了保存矢量图形的自定义存储格式,分析了Graham scan算法在形状识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此前人们广泛认为,大脑在60岁之后才开始衰老,而英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了一项惊人的结论,即人的大脑在45岁时就开始衰老。科学家邀请7000名年龄在45至70岁的志愿者参与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达到48岁时,人脑的活跃度已下降3%甚至更多。这一过程不可逆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活跃度下降速度还会逐渐增快。年龄达到70岁的男性,其大脑活跃度下降近10%,而同龄的女性大脑活跃度则下降近7%。  相似文献   

17.
国外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利用智能手机的无线功能,开发出装在手机上的"智能钥匙"。"智能钥匙"的使用步骤是,先在门内侧的把手部分安装一个专用机器,然后用智能手机下载专用的应用软件。当该手机与专用机器的间距在1米左右时,你只须用手握住门把,门锁就能自动打开了。  相似文献   

18.
"不是大屏智能手机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发个短信还藏着掖着,怕别人看见了笑话自己这么落伍."对电子产品向来不"感冒"的财务工作者张海浩,也开始关注最近流行的智能手机了.他说,身边的朋友同事们现在用的都是大屏智能手机,刷微博、上社交网站玩得不亦乐乎,只有自己还在用着被人嘲笑过时了的功能手机.趁着年末各种节日的到来,张海浩决定改头换面一番,给自己入手一部时尚的智能手机,"以后可以大胆地拿出手机在朋友面前秀一秀了".他如此说道.本报记者为此作了一番采访,了解到中国电信浙江公司近期推出了多款高端、潮流而时尚的大屏智能手机,足以让入手这些手机的人一秒钟变身时尚达人.  相似文献   

19.
消息:日本将研究大脑以探索学习方法据《日本经济新闻》消息,日本学育舍和京都大学研究小组自今年8月开始着手实施一项“研究人的大脑,开发有效的学习方法”研究计划。尝试把大脑研究成果用于教育,目的是改变现有的僵化学习方法。这一计划除了日本学育舍和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外,还有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关西研究中心参加,计划实施时间为两年。学育舍职员请志愿者配合,在快速阅读理解文意的训练中,通过测定微弱磁场的特殊装置来检查大脑活动部位。结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的智能手机一般都带有指南针功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你想过没有,它究竟是如何识别方向的呢?迅速普及的智能手机,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使用手机时,有人也许注意到,它还能当指南针用。那么,手机是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哪个方向是北的呢?有人说,"那还不简单,它里头肯定有个指南针呗"。话是这么说,但就算你把手机大卸八块,也不可能在一堆元件中找到那个存在于想象中的"针尖晃晃悠悠指向南方"的"指南针"——的确,手机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