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细胞微环境是平衡干细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压力响应的微环境.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突变体筛选和现代的影像技术,植物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特化和维持的调控机制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着重概述转录因子网络、激素信号转导、染色质因子和基因组组织因子在调控根尖干细胞微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大蒜(Allium Sativum L.)根尖生分组织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C.)的亚微结构,为在扫描电镜下研究植物细胞核及核仁的形态结构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植物干细胞逐渐成为护肤品行业的一个热门词汇。其号称对皮肤具有某些特殊功效。那么,植物干细胞真的如此神奇吗现下,越来越多的护肤品生产商都宣称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特殊的美肤物质植物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或者来自濒危的苹果,或者来自生命力顽强的滨海植物,或者来自珍贵的野生人参……不胜枚举,它真的如此神奇吗?什么是植物干细胞通常情况下,我们说干细胞,多数是在讨论人类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蚕豆、洋葱、绿豆根尖为材料,以不同浓度环磷酰胺(CP)为诱变剂,测定这三种植物根尖细胞的微核率.结果表明:1.0μg/ml至100.0μg/ml各浓度组诱发下,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明显高于绿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P<0.001),也高于洋葱根尖细胞的微核率(P<0.001).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调控机制调控细胞分裂,完成发育和分化,并对内外环境做出反应,通过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参与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调控内外因子以及作用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逐步确立了调控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起调控功能的过程是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通过信号进行的传递和反馈;人体生理功能的自动调控也遵循一般的自动控制原理,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形式来进行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7.
肌腱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其发病率不断增长,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肌腱干细胞可向腱系分化,具有治疗肌腱损伤的良好前景,因此调控肌腱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肌腱干细胞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细胞因子对肌腱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IL)、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GR-1)、前列腺素E2(PGE2)和P物质(SP)等细胞因子都具有调控其分化的作用,部分机制已被阐明,但由于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尤其在体内常常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肌腱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寻求合适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乳腺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其形态发生主要在出生之后进行,是研究成体干细胞的优良模型.乳腺导管主要由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两大类乳腺上皮细胞构成,处在含有脂肪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复杂基质当中.此外,孕期位于乳腺导管分支末端的管腔细胞能够进一步分化成分泌乳汁的特殊细胞类型,即腺泡状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研究是目前生物领域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将干细胞用于治疗将为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本书从不同类型的多能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人手,深人浅出地介绍了这些细胞的自身调节与在疾病方面的应用基础,并讲述了目前干细胞修复再生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脏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基于干细胞的心肌修复疗法前景广阔,然而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尚未完全成熟,不能执行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在介绍导电材料基电刺激平台和电刺激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电刺激调控干细胞心肌向分化和心肌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对接种在导电生物材...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农杆菌菌株At4404携带抗卡那霉素基因(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Gus基因(葡萄糖苷酸酶)以及B.T毒蛋白基因,对陆地棉4个不同栽培品种鲁棉6号、鲁棉1024、中棉12、中棉19的无菌苗下胚轴和茎尖分生组织区作基因导入的研究,获得转基因的棉花试管苗.在以胚轴作为转化体系的培养过程中,只有鲁棉6号经过了愈伤组织发生、胚状体形成及植株再生途径.若以3~5d的无菌苗芽顶端分生组织作为转化体系,经转化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在无激素或低浓度激素的MS培养基上,则可较容易地从多个品种中获得转基因的再生植株.以此方法进行基因转移,时间短、方法简便、不受品种来源及基因型的限制.这一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棉花转基因植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预处理对辣椒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实验以中椒四号辣椒为实验材料,用常规压片法制备辣椒根尖细胞染色体标本.研究了短时间温度预处理对辣椒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的预处理剂和冰水预处理时间对中期分裂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8℃非离体升温处理3h,冰水预处理24h、辣椒根尖可以获得数目较多、分散均匀的辣椒根尖细胞染色体早中期分裂相.  相似文献   

14.
利用3HTdR标记DNA合成的方法研究了外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钙调素对白芷悬浮培养细胞增殖的影响.MS培养基中有和无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钙调素对细胞增殖的促进效应分别为41%和43%.结果表明外加钙调素对细胞增殖的效应与培养介质中的激素浓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茎尖脱毒、复壮及病毒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马铃薯茎尖诱导成活的影响,不同直径大小的茎尖对脱毒率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延缓剂B9对试管苗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GA30.02mg/L的激素组合对茎尖的诱导成活率最高,为50%.以直径大小为0.2mm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为外植体,其成活率与脱毒率较高,分别为68%和56%.当B9浓度为15mg/L时,马铃薯壮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功能,使得人们用干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成为可能.就干细胞的研究概况、研究技术、干细胞技术的市场前景以及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紫色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及试管苗移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碧琴  盖安俊 《江西科学》2010,28(2):196-198,202
以紫色甘薯块根为外植体在70%酒精浸渍2 min,0.1%HgCl2溶液消毒12 min无菌下培养催芽,3-5 d获取无菌芽苗。茎尖分生组织(0.2-0.4 mm)含1-2片叶原基在MS+6-BA 0.1 mg/L+NAA 0.05 mg/L下诱导培养成不定芽苗,继而分段在MS+6-BA0.25-1.0 mg/L+NAA 0.2-0.3 mg/L培养基增殖快繁最佳。培养不定芽试管苗3-5 cm接种在1/2MS+IAA0.25 mg/L+IBA0.25 mg/L培养基5 d生根率100%。试管苗移植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比种薯苗产量提高,藤蔓茂盛长势强,结薯整齐薯块大,薯皮光滑,颜色鲜艳,抗逆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干细胞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细胞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主要热点之一,从干细胞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分类等方面对干细胞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干细胞在移植治疗、克隆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解析厚壁毛竹茎秆节间壁厚腔小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学结构差异,采用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结果】厚壁毛竹竹鞭实心、无髓腔、横切面布满维管束组织,而毛竹竹鞭横切面中心为髓腔。连续纵切及横切切片显示,厚壁毛竹鞭笋顶端分生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未分化出髓组织; 且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相比于毛竹,形态细长、细胞数目多、面积大,但细胞层数相似。数学建模分析显示,毛竹与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均可以被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但是毛竹长轴与水平轴的夹角约呈45°,而厚壁毛竹的夹角近乎90°,显著不同于毛竹。在光学显微镜下与毛竹比较,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细胞质浓、形态更规整。【结论】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及结构异常是导致其竹鞭实心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get hematopoietic cells from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and to study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hematopoietic cells, the method of inducing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hematopoietic cells was explored by differenciating mouse ES cells and human embryonic cells in three stages.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right's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bryoid bodies (EBs) could form when ES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with 2-mercaptoethanol (2-ME). However, cytokines, such as stem cell factor (SCF), thrombopoietin (TPO), interleukin-3 (IL-3), interleukin-6 (IL-6), erythropoietin (EPO) and granular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were not helpful for forming EBs. SCF, TPO and embryonic cell conditional medium were usefu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Bs to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Eighty-six percent of these cells were CD34+ after 6-d culture.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differentiated to B lymphocytes when they were cocultured with primary bone marrow stroma cells in the DMEM medium with SCF and IL-6. 14 d later, most of the cells were CD34-CD38+. Wright's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80% of these cells were plasma-like morphologically and immunoglubolin positive. The study of hematopoietic cells from human embryonic cells showed that human embryo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wa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ouse ES cells. They could form EBs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CD34 positive cells account for about 48.5% in the second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