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MCR模型的现代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用于区分保护型绿地海绵体和建设型绿地海绵体的定量评估方法,同时检验MCR模型运用在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评估中的可行性,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依据。【方法】将城市用地的扩张假设为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两个水平扩张过程,以扬州市为例,选取适当的生态源与城市建设源,从生态和社会两方面收集指标构建阻力因子体系,在MCR模型框架下利用ArcGIS的成本距离工具进行扩张过程的模拟,用FMCR差值=FMCR生态扩张-FMCR建设扩张来表明最终的绿地海绵体适宜属性。【结果】基于扬州市绿地海绵体的MCR差值结果与33处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耦合分析得出,MCR差值>0的区域为天然绿地海绵体,适宜严格保护; MCR差值<0的区域为可进行人工建设干预的海绵体,适宜与城市雨水设施相衔接。【结论】MCR模型能够精确、直观地反映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的适宜属性和未来利用方向,便于针对不同的海绵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有一定的避震减灾功能,但由于其内部及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所有城市绿地都能发挥该功能。因此,如何根据城市的自身条件、地震及其二次灾害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适宜绿地是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笔者从城市绿地避震减灾的适宜性概念出发,基于城市绿地的整体布局形态、连通度、安全格局到个体绿地的安全性、可达性、避难设施完善度、有效避难面积等方面,对市域、规划区和建成区3个层次的城市绿地避震减灾适宜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炎热,人们要求避暑的愿望强烈。选取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为一级指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海拔、坡度为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重庆市避暑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总面积27 264.48km~2,占重庆市总面积的33.09%,适宜避暑区域面积较多,其中最适宜区域面积12831.24km~2,较适宜区域面积8 180.86km~2,一般适宜区域面积6 252.37km~2;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山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分别占适宜避暑区域总量的50.65%和37.71%,大都市区仅占11.64%。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污水回注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辽河油田石油污水回注对深层地下水资源会构成潜在的威胁。根据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环境同位素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多元信息,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了石油污水回注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为6种评价因素的加权叠加模型,其评价结果为适宜性等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回注最适宜区域和一般适宜区域为下辽河平原中部凹陷区,而不适宜区域和最不适宜区域为凹陷带的两侧边缘地带。该评价成果为污水回注和水泥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常州市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是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前提。以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根据主导性、稳定性、独立性和代表性原则选择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给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GIS系统管理下的各图层(影响因子)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利用ArcGIS9.2空间分析功能,对常州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用地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揭示常州市绿地布局的适宜性与限制性,以此确定常州绿地系统的布局空间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利用GIS对城市绿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合理有效,实用性强,可丰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面,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利用Arc GIS中最佳路径的算法得到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耗费成本路径网,评价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进行功能分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以中敏感性区域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扩展适宜性分区中主要是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路径网呈树状分布,研究区北部扩展成本较低,且扩展的路径相对较多。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的参考,对芜湖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城市的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监督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了油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建立了油用花生的加工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油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中包括粗脂肪含量、油酸/亚油酸比值和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三个指标,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将花生品种进行油用等级划分,筛选出的远杂9102、鲁花9号、徐花14、黑花生、海花1等品种制备的花生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为准确判断未知花生品种是否适宜花生油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临潼区作为研究区,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取12类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滑坡相对点密度分析滑坡点与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关系,通过Spearman对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剔除地形起伏度因子;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LR)对区内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SVM、LR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1. 8%、86. 4%。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max{LSI(SVM)、LSI(LR)}函数,提出SVM-LR模型并用于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中。最后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e curve,ROC)对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检验与对比,检验结果表明:SVM-LR模型的成功率与预测率均高于SVM、LR模型,在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内,滑坡灾害点所占百分率提高了2. 8%。研究结果可以为滑坡易发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运用GIS工具,对  相似文献   

11.
利用苏州市空间数据库系统,对苏州绿地空间防灾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和统计,对绿地分布现状和人员避难场所进行选择和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符合避难条件的绿地和学校操场等空间场所进行防灾避险空间分布及服务半径分析,对绿地空间进行面积量算,认为苏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应以"五片多面双网碎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式、全覆盖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的城市灾害实际情况,依托不同级别的绿地建立避难空间体系仍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选择.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并借鉴亚洲其他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实例,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城市避难体系,合理设置各级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切实满足避难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系统合理的规划对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黄石市土地进行分类并提取绿地信息,对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黄石市绿化覆盖率较高,但绿地斑块的分布不够合理,人口密集区是一片低绿化区。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使城市下垫面属性改变,人工表面取代自然地表,导致室外热环境恶化,其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异常气候问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已证实植被可以通过遮荫和蒸腾等作用产生降温的生态效益,但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与植被的规模或种类或分布方式等之间的联系仍没有明确量化掌握。目前,通过不同指标对绿地特征进行概括,从而精准量化绿地对室外热环境的调节作用已成为研究重点。对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乔木覆盖率、三维绿量以及天空可视度六种指标调控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分析各绿化指标之间的区别,并分别论述各绿化指标与热环境相关研究,总结各指标在量化降温效应的特点及局限性。之后提出绿化指标互补量化研究方法,从三维空间视角为完善绿量指标研究提出三维绿量体以及三维绿量体与热环境关系研究的相关方式,从而精确地对三维绿量在空间中地具体分布进行表达,更加真实地反映绿地的植被特征。根据以往针对三维绿量的研究提出三维绿量阈值,结合三维绿量的空间分布及树种差异性,挖掘影响绿地降温效应的潜在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量化绿地降温效果,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后论述绿视率这一新的量化指标在量化绿地降温效应的潜力,以期推动绿视率与热环境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规划市区内公共绿地作为研究区,采用热岛、容纳避难人口数量、绿地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数量、每年释放氧气数量等参数,利用TM影像等地理辅助数据与2005年园林绿化普查资料,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对5个单因子作用下研究区公共绿地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并基于多因子层次覆盖评价模型,对复合因子及多因子综合作用下研究区公共绿地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五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北京规划市区内的没有服务功能很差的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差的公共绿地面积占到23.6%,服务功能中级的占45.1%,服务功能好的占29.1%,服务功能很好的占2.1%。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城市绿地核心区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以扬州市为例, 在ArcGIS 9.2支持下,借助于2005年SPOT 5遥感影像数据,引入景观巧合概率指数(LCP)、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可能连通性指数(PC)和重要值等评价指数,对研究区内的绿地斑块等级、连通性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连通距离设置为500 m时, LCP、IIC和PC所反映的斑块重要性排列顺序基本一致;以500 m阈值确定2 km2绿地核心区内,绿地斑块数和面积分别占总体的8 %和16 %;核心区内的绿地斑块主要以中大型和大型斑块为主,斑块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较低。因此,控制核心区用地规模,加强核心区内的植物保护与建设,通过构建以核心区为重要节点的绿地网络是增加扬州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改革和高校学报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报编辑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学报同仁关注的焦点.如何客观地对编辑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编辑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编辑评价方法,能有效保证正确地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长期发展提供强大可持续的智力支持.从高校学报编辑的实际工作出发,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及基本流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学报编辑评优层次结构模型,选定评价准则为:编辑素质、创新能力、编辑工作量、编校差错率、学术科研能力.结果表明,利用AHP法评选学报优秀编辑,操作方便,结果明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增加了优秀编辑评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较好地激励学报编辑努力工作,对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报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择西安市城区三环以内作为研究区域,使用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分别采用基于简单规则的决策树分类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法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并对其精度进行评价。针对TM影像绿地信息提取中存在的混合像元问题,将模糊C均值法(FCM)引入到绿地提取中。研究结果表明:SVM分类法相比于简单规则的决策树分类法,平均分类精度提高了15%,更有利于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然而对城区中心的绿化带、行道树等小面积绿地信息提取仍然不全面;引入FCM算法后,可根据像元中各类别的不同隶属度,进行更加精细和准确的分类,城市中面积较小的绿地信息都能被很好地提取出来,分类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算法很好地解决了绿地信息提取中的混合像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阶段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的瓶颈,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城市绿地面临的这一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都市区绿地系统、开展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开发绿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