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信息,我们仍然无法知晓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温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的变化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带来的影响,所以,建立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供湿地生态安全信息,是进行温地生态安全管理、保证温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或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研究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特征,提出水源涵养率指标并用于分析水源涵养能力变化,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评估研究、科学布局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四川省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SWAT构建了涵盖研究区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分析了1971~2016年湿地水源涵养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水源涵养率指标分析了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若尔盖湿地年水源涵养量为121.4~348.1mm,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黑河流域减少尤为显著;(2)水源涵养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年均水源涵养率由1971~1995年的0.34减小到1996~2016年的0.30,90年代中期以来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能力明显下降;(3)潜在蒸散发量增加、主要水源涵养植被土地面积减小等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量减小及功能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高海拔和常年低温是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孕育着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若尔盖湿地分布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碳汇功能.同时,若尔盖湿地提供高质量的牧草,是我国的第五大放牧草地.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若尔盖湿地面临着温度上升,降水量减少,开渠排水和过度放牧等问题,鼠虫害频发和生物入侵等现象日益加剧.本文在介绍了有关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所面临生态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后,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不仅从生态系统内部进行健康评价,更注重生态系统在一个综合的人类生存环境之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本文从城市湖泡湿地生态系统本身、集水区尺度及功能区三个空间尺度及2008年至2009年生态安全度季节性变化,综合对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内10个湖泡湿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  相似文献   

5.
随着湿地面积减少、结构退化和功能减弱等问题的出现,近年来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备受关注,已成为湿地科学的研究热点.笔者对近十几年来国内湿地生态健康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综述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概念逐渐成熟,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涉及湖泊、河流、沿海等多种湿地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化,由传统的指示物种法、指标体系法至运用3s等新技术多种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过程更简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湿地生态健康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健康评价中需要更加紧密的结合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受威胁状况,选择和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受人类活动干扰,滨海湿地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已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明确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至关重要。笔者对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为湿地的有效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DPSIR概念模型, 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46个相关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基于遥感数据、湿地监测数据、地理辅助数据、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获取各指标数据。分别对正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加权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正负理想解。根据各指标与理想解之间的距离,计算贴近度,即生态安全值,并划分为安全、比较安全、预警、脆弱、极度脆弱等5个等级。分别计算2000、2005、2010及2015年的生态安全值,使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根据熵值法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得到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熵值法计算的指标权重表明,湿地保护率、景观多样性指数、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气调节、长效机制构建、固碳、文教科研、人口增长率、旅游休闲、人均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和水源涵养是影响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杭州湾滨海湿地的DPSIR模型中,“驱动力”一直处于预警状况,但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安全状态恶化到极度脆弱状态,“状态”不容乐观,从比较安全恶化到极度脆弱后好转,处于脆弱状态,“影响”基本处于预警状态,当地对湿地生态安全的“响应”从无到有,并稳步提高,有效地改善了滨海湿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通过灰色预测模型 GM(1, 1)预测得到 2020 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值为 0.697,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结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快和污染负荷加剧,导致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恶化; 随着政府及民众对湿地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环保投入资金增加,构建了湿地保护长效机制,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但仍处于安全预警状态。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增加,预计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将进一步好转,提升到比较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补偿基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我国甘肃尕海—则岔、甘肃黄河首曲和四川若尔盖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研究区,构建委托-代理框架探究影响牧民保护湿地积极性的因素,运用耦合群落调查法和遥感解译法完成了若尔盖高原湿地边界的遥感制图,旨在研究我国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补偿基线.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原湿地面积约为1 463km2,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74.29亿元,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应以每亩110元为下限,1.25万元为上限,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牧民年均收入、其他保护相关成本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多样性的湿地植物、较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处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一体的超大型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新疆北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稳定性、人类干扰性等七项指标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并就目前保护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城市生态安全范畴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成果将增强人们对城市湿地与城市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开展城市湿地的科学保护、建设、开发活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泥炭湿地沼泽.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若尔盖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本文利用若尔盖湿地4站近30年(1982~2011年)的春季(3~5月)月降水数据,计算并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干湿变化情况.利用能较好反映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指标Z指数,研究和讨论了若尔盖湿地区域近30年来干湿状态的变化的基本特点.近30年内,湿地北部的若尔盖和玛曲两站干湿变化趋势较小,但出现了旱涝发生频率增加并且严重旱涝事件增多的现象;而位于湿地南部的红原和松潘两站,则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变湿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了湿地面积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现状与原因。分析表明,国家近20年来在青藏高原实施的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工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项目与工程类项目的衔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退化湿地的自然恢复能力。同时,要构建适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保护效应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监测与评价。在黄河、长江上游源区布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将与三江源区同样重要的黄河首曲湿地、若尔盖湿地纳入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西北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黔西北高原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中河流、水库坑塘和滩地等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较为严重,而水田、湖泊等湿地景观类型在受到人类活动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3)除滩地景观类型外,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NP和PD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田景观类型的LPI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LPI则是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来看,河流景观类型变化最为严重.(4)研究区在近20年内湿地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不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95-201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总体呈下降趋势,SHDI和SHEI均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筛选出20个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根据PSR概念模型构建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构造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利用权变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与生态安全等级的关联度,根据关联度大小评判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隶属级别,并将结果划分为安全、较安全、预警、脆弱、危险五个级别。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5年至2010年间7期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若尔盖高原土地覆盖,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景观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65~2010年间,研究区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且对环境变化产生双面效应,即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先恶化后恢复的发展趋势;其中,2010年相对于1965年农田、草地、城镇和荒漠的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而森林和湿地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2000年后湿地面积萎缩速度明显减缓,且荒漠面积也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河套灌区湿地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但最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环境的破坏,该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湿地富营养化、盐碱化现象严重。通过室内遥感解译和室外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河套灌区湿地现状进行调查。依据该地区湿地形成的原因、湿地水源补给和水源排泄情况,灌区湿地可分为7 个类型。该地区湿地数量和面积与年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该地区湿地及周边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共发现植物33 个科,81 个属,共计123 种植物,物种丰富度不是很高,植物种数仅占该地区全部植物种数的不足50%,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北碚区各乡镇的湿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依据该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土地数据和湿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模型,对研究区域1999-2007年间各乡镇的湿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和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年间北碚区的湿地总体面积在不断的减少,其中以人工湿地减少的最多,特别是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减少的面积占了研究区湿地减少总面积的99%;另外,研究还表明,湿地面积的减少与气温升高和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湖北部湿地为例,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构建由组成结构、整体功能和外部环境3个要素15个指标组成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生态系统医学理论划分健康等级及评分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AHP法两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近10年的生态健康指数,进而对青海湖北部湿地进行了生态健康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健康近10年处于上升状态.对青海湖北部湿地进行生态健康趋势分析,可为青海湖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流域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及其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