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企业集群与第三方物流的共生关系相似于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借鉴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关系模型建立了企业集群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该模型的持久性生存的充分条件,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后给出简要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共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共生理论看,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复合系统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互惠共生模式是"三群"复合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目标;竞合机制、自组织机制是"三群"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耦合机制和集散机制成为"三群"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外在机制。整合港口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产业群的支撑,培育共生环境等,可有效促进"三群"复合系统的共生演化。  相似文献   

3.
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合作是"物流业、制造业联动"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企业横向战略联盟的一种类型。但是,与一般的企业联盟相比,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常常体现为由浅到深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关系嵌入中的彼此信任、信息共享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安排会通过协同效应的产生进而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持续合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物流发展基础支撑、物流发展成效和物流竞争力潜力为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区域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为区域经济指标,选取安徽省2007—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2007—2013年区域物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2年后皖北的物流竞争力增速最快,2015年超过皖中和皖南,同时期皖北的经济水平赶超皖南,三大区域的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同时提出提高区域物流能力与物流效能、加强皖南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区域物流需求等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物流能力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复合型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根据福建省的具体情况从政府、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的角度,提出福建省应加强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与联动、提升物流企业自身的能力以及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设信息共享机制 推动海西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华东科技》2006,(7):62-63
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是福建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建设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就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海西的战略意义、海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游憩带城湖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重新解构城湖联动模式,将城市湖泊与城市发展作为两个复杂的有机群种,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空间组织、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五个层面解析其共生模式,并以环巢湖游憩带为例,积极探索在城湖联动背景下环巢湖游憩带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城市和湖泊联动发展开拓思路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金融价值增值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用共生理论中共生介质的概念,说明物流金融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共生关系中的介质作用,即其对两者共生关系中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效果,说明价值增值是共生系统能量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结合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别论证了物流金融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及它们所形成的共生系统的价值增值作用,阐明了价值增值主要源于风险成本的降低及新服务业务的利润增加.研究表明物流金融之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走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必不可少的介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江西省1979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信息产业与江西省物流产业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产业是物流产业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然;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表明短期内江西省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长期均衡的影响方向一致。最后,文章就如何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对江西省物流产业的带动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当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关系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科学地引导双方关系向互惠共生方向发展,运用共生理论及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方法,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最本质的市场供需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共生关系,分析了影响双方共生关系形成的因素、条件,以及双方共生关系的演化规律,探讨了双方的最佳共生状态.分析表明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是双方最初形成供需型共生关系的动因.双方协调发展的方向可以用一条在外包经济区域内随物流外包边界不断扩大的向上的曲线来描述.摆脱"囚徒困境"的途径是解决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物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1.
指出莆田市虽有港口优势,但由于缺乏疏港铁路,影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福厦铁路和向莆铁路的建设营运,为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建议莆田市应抓住机遇,科学定位物流业发展目标,凸显海峡西岸的物流中心地位,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物流发展规划,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物流发展的软硬件,积极同港澳台和内陆省份合作交流,开拓海内外物流市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物流业与城市交通水平密切相关,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交通优势度集成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内26个节点城市在碳排放约束下物流效率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结果表明: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城市物流效率与交通优势度总体耦合度较高,但协调程度普遍偏低,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东部港口城市多处于物流超前状态,中西部口岸城市多处于物流滞后状态.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各节点城市物流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区域物流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以浙江省为例,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测度物流发展水平和若干影响因素之间的灰关联度,分析得到:港口物流对物流产业发展影响最大,对地区生产总值、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等均有一定影响。根据所得结论,在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对加快港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物流产业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实现了物流产业的率先发展,总量的持续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在总值增加的背后,存在个体发展群体落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的现象,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可以使物流产业得以规范化、科学化地发展。在纵观国内物流产业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太原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企业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15.
汤伟 《科技与经济》2012,25(5):97-1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进展,港口企业在物流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将供应链的相关思想应用于港口业的发展,并把供应链管理理论运用于港口物流管理的实践,据此加强港口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成为港口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首先对港口供应链的现有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继而对港口供应链物流能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展开详细剖析,并通过对其实施评价寻求提升港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最终提出促进港口供应链有效运作与协调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城市、港口布局特点,在对经济带初步划分为7个物流集散区的前提下,采用2010年各县市统计年鉴数据,引用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的规划数据,针对过境物流需求、工业物流需求、生活物流需求、农业物流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物流市场需求现状,预测未来物流市场需求,并对以港口为中心兼顾铁路、高速公路等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物流园区、大型专业物流中心支撑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园区、大型专业物流中心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至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当规划建设15个物流园区、41个大型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落户重庆,重庆的物流业成为了一个新的焦点;结合重庆物流发展和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物流对重庆区域经济的效应,国际物流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的实践以及外资物流进军重庆的步伐,提出了重庆需要积极打造保税物流平台、打造专业的物流公司和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等多方面来实现物流与外向型经济的协同。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一体化是促使区域物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使用SWOT方法分析厦漳泉产业环境、市场、经济等条件,强调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服务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是厦漳泉大都市区应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并提出同城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最后指出三市物流同城化协同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针对海外港口网络建设问题,通过现状对比、合作模式分类、经济贡献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外港口网络建设进展及成效,提出了完善中国海外港口布局、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打造产运销全程物流体系、推动构建海陆联运闭环网络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