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岩巷掘进一直是我国煤矿行业时下最为引人瞩目的问题之一,很多业内人士在不断的尝试提出新的巷道掘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从改进挖掘机械,优化施工工艺两个角度阐述了大断面巷道快速掘进的关键技术,同时指出了掘进工程中通到的困难与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层分边掘进,将超高超宽巷道变为普通巷道掘进,以提高巷道掘进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5.
孔丹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2):60-64
在深部综放工作面开采时,沿空掘巷的支护和维护难度大,特别是大断面沿空掘巷,支护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针对深部综放大断面沿空掘巷实体煤帮破坏范围大、鼓出严重的难题,提出了一种锚杆、金属网和长锚索联合的实体煤帮加固方法,分析了加固原理,提出了设计方法和控制对策并通过现场应用证实了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巷道断面轮廓及中心线进行监测与定位,将悬臂式掘进机简化为机器人模型,建立其悬臂运动学和车体运动学方程,计算出掘进机截割头的空间坐标和巷道断面坐标系统;利用坐标变换,推导出巷道断面坐标系统相对掘进机车体坐标系统和大地坐标系统的数学模型,实现断面监测和轮廓显示,有助于建立巷道轮廓曲线和巷道中心线的数字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陈家沟煤矿3201工作面巷道掘进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实践为例,介绍了长距离大断面易燃煤层巷道掘进时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陈家沟煤矿3201工作面巷道掘进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实践为例,介绍了长距离大断面易燃煤层巷道掘进时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陈家沟煤矿3201工作面巷道掘进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实践为例,介绍了长距离大断面易燃煤层巷道掘进时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1巷道掘进施工概述1.1巷道断面形状及尺寸巷道断面的形状按其构成轮廓线可分为折边形和曲边形两大类。我国煤矿常用的巷道断面开关是梯形和直墙拱形(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其次是矩形。巷道断面尺寸主要依据用途来决定的,并用所需风量来校正,以人员通过方便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郭明功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2):54-59
针对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八矿深部开采的戊9.10煤层辅运巷道的矿压条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合理的巷道断面跨度,计算锚杆长度、间距、直径等主要支护参数。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采取高预应力锚杆支护后的巷道围岩破坏情况分析,得出巷道锚杆支护最优方案,并进行工程应用。结合围岩位移、锚杆锚索受力监测数据分析,验证工程优化的参数设计,为邻近巷道的锚杆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高垄口小净距隧道超前支护、洞身开挖、中夹岩柱加固、锚喷支护、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有限,提供给隧道施工的空间极小,越来越多的浅埋小净距隧道出现在城市中,明确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及支护变形规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以赣州蓉江过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及室内试验确定注浆前后土层强度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有限差分软件构建对应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及支护变形规律,最后研究不同注浆范围及隧道错开步距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后,土层强度参数提高约40%,抗变形能力提高约130%;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由非对称的“V”型分布逐渐转变为对称的“W”型分布,地表最大沉降位置最终出现在后行隧道上方地表;注浆加固能有效控制地表及初期支护变形,提高隧道错开步距对变形的控制效果影响较小,建议现场施工的注浆范围为隧道拱顶至拱顶上方6~8 m范围,先行隧道及后行隧道的错开步距选取为40 m。 相似文献
15.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俊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2)
针对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工程特点,基于成熟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分析了造成沉降的主要因素,详细介绍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沉降的具体措施,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混凝土材料的动力损伤特性,建立了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强震区某大断面隧道工程,分析了不同地震波入射方向、地震波强度和围岩条件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动力损伤规律,探讨了大断面隧道结构的地震损伤特性和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垂直、水平两种入射条件下两者衬砌的压主应力、加速度响应形态相似,但水平入射条件下衬砌结构的应力、加速度响应相较于垂直入射条件更加剧烈;水平入射时衬砌的动力损伤远大于垂直入射时的动力损伤,且动力损伤主要集中于拱腰与墙脚处;围岩条件对隧道衬砌结构的拉主应力响应以及动力损伤有显著影响,V级围岩条件下衬砌结构的最大拉应力是IV级围岩下的5.7倍;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动力损伤特性也受地震波强度的影响,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大,应力、加速度响应峰值以及最大动力损伤量均呈现非线性增大趋势,动力损伤随之加剧且由拱腰和墙脚处逐渐向外扩展;在强震区软岩隧道抗震设计以及运营期间震后加固修复应着重注意动力损伤集中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效果,依托隧道大变形事故案例,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及围岩特性,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及施工工艺,并应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对3种加固措施工况下的变形及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主要表现为前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累计变形量大,拱顶最大累计沉降为124.3 cm,围岩变形受开挖扰动和持续降雨影响显著;采取临时套拱加固有效抑制变形的持续发展,避免塌方事故的发生,而径向注浆加固和强化支护参数为后续顺利完成大变形段换拱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浅埋偏压地段采用地表超前预注浆技术,有效地改善上覆围岩特性,后续施工累计变形均在预留变形量范围内,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施工力学问题,以花甲山高速铁路隧道为依托工程,采用三维数值软件对花甲山隧道的施工动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隧道围岩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和地表变形规律,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总结出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的动态施工力学特征,为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大断面小近距隧道支护设计中的围岩压力分布、位移变形特征问题,以牛寨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工程实际地形、工程地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隧道开挖的施工力学形态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规律,探讨了小净距大断面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所表现出来的施工力学特性复杂,由于偏压的影响,围岩整体水平位移呈非对称分布,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南线隧道拱肩处,隧道拱顶下沉最大值发生在先行洞,隧道仰拱处隆起较大;应力集中在两洞仰拱和拱脚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隧道开挖后的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洞口段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评价了其动力稳定性.计算结果可为优化设计、指导隧道施工以及为隧道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