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仙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 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胞,1~3个远基细胞,3~6个排列成链的桶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12~180 μm×9~1...  相似文献   

2.
通过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科赫法则验证和系统进化分析对河南周口地区萹蓄所感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体外生,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包含3个细胞;分生孢子串生,近柱形,大小为(22.0~35.5)μm×(10.5~16.5)μm.闭囊壳近卵形,含有3~5个子囊孢子.科赫法则检测发现,病原菌回接发病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分子生物学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ITS序列(KX757832.1)与已报道的蜡叶峨参独活白粉菌(KF111807.1)、洋常春藤独活白粉菌(KP055630.1)、胡萝卜独活白粉菌(KC480605.1)和酸模独活白粉菌(KY073878.1)序列聚为一枝,其同源性分别为98.40%、98.57%、98.40%和98.57%.初步推测,河南周口地区萹蓄所感白粉病原菌为独活白粉菌.  相似文献   

3.
商丘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番茄白粉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经人工接种可导致番茄栽培品种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一致,而对野生品种无作用;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单生呈椭圆状,孢子梗直立无分支;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与来自Oidium neolycopersici的5条序列聚为1支,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来自Oidium lycopersici的3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来自商丘的番茄白粉菌为O. neolycopersici.  相似文献   

4.
灰霉病是近几年危害浙江省蓝莓产业的严重病害之一,分离和鉴定该病病原菌可以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机理,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通过形态观察、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等方法,对引起蓝莓品种‘夏普蓝’灰霉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葡萄孢菌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夏普蓝’进行病原菌回接后,叶片和果实分别出现褐色病斑和软化腐烂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一致;将该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落初期呈现白色,后转为灰褐色.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淡褐色,大小为(10~15)μm×(6~9)μm;将分离菌株X1-1的rDNA-ITS序列(NCBI序列号:KT343755)与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灰葡萄孢菌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相似度达100%.  相似文献   

5.
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白粉病的凤仙花植株,对其进行白粉寄生孢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1个单菌系,对该单菌系进行菌落和显微形态分析,初步证明该菌株为Ampelomyces quisqualis.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所分离的单菌系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78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与德国和美国白粉寄生孢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证明该分离菌株为A.quisqualis.  相似文献   

6.
在苏北杨树上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调查发现该病害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病原的分离、接种和再分离,发现杨树黑斑型溃疡病主要由2种病原菌引起:一种分生孢子单孢,纺锤形,基部平截,孢子大小为(17.5~27.5)μm×(4.0~5.5)μm,平均大小23.5μm ×4.5 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太小为21μm×2.0μm,经鉴定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另一种产生甲型和乙型两种孢子,甲型孢子单孢椭圆形,乙型孢子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鉴定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相似文献   

7.
连续3年调查发生慢性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毛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毛竹慢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粘帚霉(Gliocladiumsp.)。该菌初生分生孢子梗轮枝状,长96~128μm,顶端轮生4~5个细瓶形小梗,轮生小梗长约19.2~24μm;次生分生孢子梗青霉状,长64~128μm,瓶梗大小(4.0~4.8)μm×(6.4~9.6)μm;分生孢子大小(2.4~6.2)μm×(1.9~3.2)μm。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武汉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枯萎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获得菌株JKW-1、JKW-2和JKW-3,并对3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为致病的镰刀菌,其中菌株JKW-1和JKW-2菌落色泽为紫红色,JKW-3菌落色泽为白色,均能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但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分生孢子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这3个菌株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结合豇豆病株症状和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判定引起武汉市豇豆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7种景天科多肉植物白粉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闭囊壳暗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附属丝5~18根,丝状不分枝,上下近等粗或顶端略细,褐色或基部褐色,向上渐无色;子囊3~5个,卵形或长卵形,无色,有短柄或无柄;子囊孢子3~5个,长卵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直立或稍弯曲,分生孢子单生,长筒柱形、长椭圆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叶片一致。病原菌r 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与八宝属(Hylotelephium sp.)、景天属(Sedum sp.)和伽蓝菜属(Kalanchoe sp.)叶片白粉病的病原菌景天白粉菌(Erysiphe sedi)聚在一支上。据此确定景天科多肉植物白粉病的病原为景天白粉菌(Erysiphe sedi)。  相似文献   

10.
桂花叶尖皱缩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花叶尖皱缩病病原作研究后初步鉴定系胶胞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 .)侵染所致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圆柱形 ,端部钝 ,8.80~ 19.2 μm× 4.48~ 5 .44 μm ,有油滴数个 ;附着孢褐色、形状简单、大多椭圆形 ,大小 4.2~ 6 .6 μm× 5 .3~ 8.5 μ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