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叙述了对8300C型柴油机喷油嘴改进的试验研究工作.试验表明,通过适当增加喷孔尺寸可以改善燃油喷射过程及燃烧过程,使耗油率下降3%,烟色也下降。文中还介绍了喷嘴流通特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最优化理论,建立了柴油机喷射系统的优化数学模型,对Z12V190B型柴油机进行了优化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燃油喷射特性及雾化质量均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Z12V190B型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燃油喷射过程进行了变声速,变速度模拟计算了取得了计算与实测较好的吻合,为进一步研究燃油喷射系统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建立了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数学模型,包括喷油泵端、喷油器端和高压油管三个子模型,在计算中对燃油压缩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作了适当的修正;在分析高压油管内部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的控制方程,并推导了变密度情况下的特征线计算公式;同时认为高压油管内压力波传播速度非定常,较为详细地考虑和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简化方法,并着重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精确地描述燃油喷射系统工作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4190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化改造,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建立了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选取燃油喷射系统重要参数进行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各参数与嘴端喷油压力间的回归方程数学预测模型,并对数学预测模型进行了方差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的最高嘴端喷油压力与仿真值相差3.2%,数学预测模型准确性较显著。优化得到了两组最佳的参数组合:柱塞直径13 mm、油管长度1 000 mm、喷孔直径0.30 mm、凸轮型线速度0.40 mm/(°)、喷孔数6个、油管直径1 mm,柱塞直径13 mm、油管长度800 mm、喷孔直径0.30 mm、凸轮型线速度0.40 mm/(°)、喷孔数10个、油管直径1 mm,满足电控化改造要求,与原机相比最大嘴端喷油压力分别提高了51.6%和38.9%,其喷油规律满足理想的“先缓后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工作过程仿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顶阀增压,中压共轭蓄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工作过程的欧拉法仿真计算模型,旨在通过一系列仿真计算为系统优化设计、性能改进提供理论指导,缩短设计周期并节约资金。欧拉法通过选取控体中有代表性的点,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计算这些点的参数随时间变的化,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新技术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虽已跨入了21世纪,但环境问题始终是人们最为忧虑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人们一方面在生产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有用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排放破坏人类居住环境的有害物质,如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等。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城市交通运输车辆、船舶的急剧增加,柴油机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对地球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据美国的一份资料报道,现在地球大气中77.3%的一氧化碳( CO)、55.3%的碳氢化物(HC)、50. 9%的氮氧化物( NOx)均来自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汽车排放。特别是在城市,由…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燃油喷注表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形几何的基本原理对柴油机燃油喷注表面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对燃油喷注轮廓分形实际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轮廓线的分形维作为除贯穿度和喷雾锥角之外的又一特征参数,对燃油喷注特性作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共轨喷射系统的发展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轨喷射系统具有高度的控制灵活性,已成为降低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轿车和卡车柴油机上共轨喷射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通过分析BOSCH公司和日本电装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提出了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对主要部件的要求,并对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完成了从测绘、设计到研制396系列柴油机2种机型5个品种的ZWM型喷油泵和喷油器的试制工作,并进行了与柴油机的性能匹配试验。试验证明:国产化喷油泵和喷油器的技术性能指标基本上达到了BOSCH公司样品泵的指标.符合德国MTU公司396系列柴油机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李君  李理光  江华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7):1161-1163,1169
利用FJ-600瞬态喷射率测量仪,对一种电磁直接驱动式二甲基醚喷射器的喷射特性进行了试验,发现该喷射器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存在着循环供油量随燃料喷射压力减小或喷射背压增大而增大的现象.这一现象将会影响发动机的燃料控制精度,进而影响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性能.分析确定,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喷射压力和喷射背压直接影响喷射器针阀的起落运动,造成针阀开启截面和实际开启持续期的明显变化,从而导致循环供油量的变化.提高喷射器的电磁驱动力,增加回位弹簧的刚度,将有利于改善此喷射器循环供油量特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一台双缸机械泵柴油机,结合自行开发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缸内高温水喷射系统及高性能控制平台,试验研究不同喷水温度下的缸内喷水技术对柴油机燃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水温度从25℃提高至160℃,喷入缸内高温高压环境的水的蒸发速度改善,缸内有效做功工质增加,膨胀行程做功量可实现约49.5 J的优化,柴油机指示热效率提高8%.与此同时,提高喷水温度可改善缸内水雾蒸发速率,从而降低缸内燃烧过程的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14.
在试验柴油机上进行了柴油缸内直喷结合丁醇气道喷射的复合喷油燃烧试验,分别研究了转速1 400 r/min和1 900 r/min、平均指示压力0.5 MPa和1.0 MPa 4个工况下丁醇气道喷射比例对复合喷油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醇比例是柴油-丁醇复合喷油燃烧过程的重要控制参数.随丁醇比例的增大,碳烟排放降低,氮氧化物排放轻微增加,HC和CO排放显著增加.与柴油-丁醇混合燃料直喷燃烧模式相比,相对低的指示热效率和高的HC排放是柴油-丁醇复合喷油燃烧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需要对丁醇气道喷射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直喷式柴油机以其经济性和动力性良好,冷起动性能优良等特点,已大量用于各种汽车和部分轿车上测取直喷式柴油机的示功图是研究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常用方法直喷燃烧系统的改进和研制有助于柴油机油气混合过程的合理组织和燃烧过程的优化,也有助于提高柴油机的综合性能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燃烧组织合理,实现以空间混合为主的单油束燃烧模式但国内外未对采用这种燃烧系统柴油机不同循环间的燃烧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实测示功图基础上,利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采用轴针式喷油嘴的的隔热直喷燃烧系统的 E197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循环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计算了各参数的循环波动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轴针式喷油嘴的隔热直喷燃烧系统具有较好的燃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共轨蓄压式电控泵喷嘴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共轨蓄压式电控泵喷吡系统的喷射特性,取代传统的泵-油管-喷嘴系统,利用研制的实验装置对共轨蓄压式电控泵喷嘴的流量特性、喷油压力特性及喷油定时进行实验,由此分析影响喷射特性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共轨蓄压式电控泵喷嘴的特性不仅受共轨压力、增压时间的影响,转速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喷射特性调节的灵活性方面,共轨蓄压式电控泵喷嘴较传统的泵-油管-喷嘴系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直喷式柴油机燃用F-T柴油时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的喷油器针阀升程和示功图,对一台单缸、直喷式柴油机燃用Fischer—Tropsch(F—T)柴油时的燃烧放热规律进行了计算,并系统分析了其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0号柴油相比,F—T柴油的喷油延迟角和喷油持续期稍长,滞燃期平均缩短了18.7%,预混燃烧放热峰值平均降低了26.8%,扩散燃烧放热峰值较高,快速燃烧期较短,燃烧持续期相当;燃用F—T柴油时的最高燃烧压力略低,最大压力升高率显著降低,燃烧噪声和机械损失较小,有效燃油消耗率和有效热效率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JS125-12A摩托车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补气效果,建立了摩托车发动机模型,应用内燃机性能分析软件AVL BOOST,对JS125-12A型摩托车发动机进行性能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模型,并对包括补气孔位置、补气管直径、补气角度以及补气阀簧片刚度等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结果显示,二次空气喷射点与排气口的距离为30 mm,补气管直径为8 mm,补气角度选择30°~60°,簧片刚度在100~500 N/m之间取值时,二次空气喷射系统与发动机有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9.
通过Hydsim搭建的多孔喷油器一维仿真模型分析了针阀开启与关闭阶段喷油参数的变化,并使用FIRE软件对15 MPa喷油压力下的定容室喷雾进行了数值模拟及模型标定. 在此基础上,以一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对比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分析了滚流比及喷油时刻对低速工况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2000 r/min全负荷工况,采用较高滚流比可增强缸内气流运动,促进燃油快速蒸发并形成更加均匀的混合气,而适当的喷油时刻可减少燃油碰壁,改善混合气浓度分布,从而更利于燃烧及发动机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