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是全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科技成果产出最多的城市,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源,科技教育资源是北京最突出的特色优势资源。为了发挥北京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推进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近年来,首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过去以科技项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向以科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党和国家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对北京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是以全局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首都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战略部署。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实质即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生产、技术革新、知识传播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强化基础研究功能,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区域、行业的核心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成果支持和智力支撑,突出特色和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指示要求,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成为引领和主导全球创新格局的主要力量,就必须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以构建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  相似文献   

4.
一个转变   主要是被描述为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的转变.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中心,北京的高等学府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时高校的设施也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撑.   ……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掀起开展科技创新,助力民生发展的当下,各大城市纷纷根据市情,打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助力民生牌"。本刊撷取了北京、济南、苏州三个科技工作走在前列的城市,汇编了它们的特色工作,以供杭州市借鉴参考。北京:将科技应用在社区服务中为进一步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北京市科委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全国率先  相似文献   

6.
主要是被描述为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的转变。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中心,北京的高等学府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时高校的设施也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7.
陈治光 《科技潮》2012,(10):32-33
2012年9月13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系统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重要任务,对推进首都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会后,首都科技界代表就学习贯彻北京科技大会精神,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军 《科技智囊》2009,(8):76-78
创新首都,创业故事,创造价值。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聚集了全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发基地,无论是科技资源,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极具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科技事业稳步发展,不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科研体系,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批批新的科研发明成为新中国科技史上的一粒粒明珠,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册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其中,“系统工程控制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技术”是这些发明中的典型代表。回顾北京地区科技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产学研合作,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首都的发展建设,北京地区已经进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阶段,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为北京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考察北京工作时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首都核心功能的新定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在京优势科技资源作用服务全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中心概念与核心要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创新及创新中心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入。其中,关于创新中心的概念虽然学术界尚  相似文献   

11.
金秋十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扎实推进“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等工作。会议强调,科技创新是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落实中央对北京“世界城市、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选择。市科委研究制定“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实施方案的目的,也是力图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促进指导,建设北京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推进北京发展,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  相似文献   

14.
日前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明确指出:“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人民的新期盼”。世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建设世界城市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和高端引领,需要经济、产业、文化的融合,更需要大批国际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汇集。北京迫切需要加强高层次创新掣人才队伍建设,聚集大批高素质人才,形成雄厚的智力资本,这不仅是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的首要条件,更是北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5.
计发 《科技潮》2004,(5):6-9
2003年,北京市科技事业和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市科技系统结合首都经济和首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求,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的工作主题,深入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以下简称“二四八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二四八工程以“求实性、前瞻性、开放性”三个显著特征,已经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和重心,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集成首都科技资源、提升首都竞争力的旗帜。目前。北京已经确定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朱明 《科技潮》2003,(1):34-35
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仍是薄弱环节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发展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教育的发展,更加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更加依靠各种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其中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现在科技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仍然是薄弱环节。首都科技集团作为北京市政府授牌的联系北京科技单位和在京大院大所的重要机构,多年来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就整体性和规范性而言,首都科技集团的功能定位还不太明确,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还不够强、发挥作用的力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服务性工作、中介性工作做得多,实质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太原科技》2011,(9):108-108
2011年8月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行了实地调研。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市积极探索促进首都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北京模式”,为首都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彭树堂 《科技潮》2004,(8):17-21
北京是我国民营科技发祥地,北京民营科技在全国一直处于高智力、高位势、高增长点的发展态势,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民营科技创业创新理论与实践均得益于对北京的借鉴。北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创新之路充分体现了智力密集与人才资源相结合的优势……笔者同一切有识之士一样十分关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最近笔者考察了全国10余个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对民营科技与民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以上海、温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作了调研,并对其发展模式与中关村发展模式及政策发展环境作了比较,既感到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具有雄厚的条件和发展潜力,又感到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存在某些隐忧。  相似文献   

19.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几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却未能很好地解决与北京科技研发机构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实现有效对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探索出多元联合互动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有效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之高校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与企业加强全方面的合作,强化校企双方优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大发挥高校实施培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新时代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自身需要,发挥高校成熟的培训教育资源优势,针对中小企业共性特征与个性需求,探索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培训模式,初步实现校企合作之企业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使高校教学更好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