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白沙是新文化运动初期一位比较活跃的学者,以他的学术观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易白沙对"国学"的定义、易白沙阐释的学人精神以及其在学术与政治间往复抉择的内在运思,从而对其整体思想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如大江巨河,源远流长,宽博浩瀚;有如巍峨山岳,颠连相沿,群峰翅首。其中令“后世莫能继焉”的唐诗、宋词、元曲皆以“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闪耀着瑰丽的光彩。诚然,这三种文学样式有它们相承而续的一面,有它们“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相同发展规律,或者说有它们作为诗歌艺术的共同性。但是,所谓“一代之文学”更有着它们各自的个性——它们本身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质。唯其如此,方能独标一帜,显示出它们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和艺术审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在"整理国故"的呼声中建立的,旨在培养精通国学的专门人才。但"预世界学术之潮流"成为学术大师学术传承的旨趣与追求,在陈寅恪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以国际学术界"预流者"的姿态,追逐国际学术热点,传授国际最前沿的学问。陈寅恪的学术传承活动,彰显出一代学人试图与国际学术界竞流并进、并驾齐驱、振兴中华文化的心结。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宏愿几近落空。  相似文献   

4.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换而言之,一种文学形式在某个时代就会打上某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因而,不论明杂剧如何赛不过元杂剧比不过明传奇,它依旧拥有着自己特有的特色。因而,明中后期的杂剧在思想方面自然有着自己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熔铸生命观和爱情观的悼亡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新近出版的由胡旭先生所著的<悼亡诗史>一书,立足于严谨的考订,系统梳理了悼亡诗生成发展的脉络,深入剖析了其内容与审美上的特征,具有卓著的学术价值,为整体悼亡文学的继续研究开启了门径.  相似文献   

7.
<学术与政治>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晚年对其事业所作的一次反省,代表了他对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领悟,许多洞见和观点对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以学术为业"这一命题出发,追溯这位思想大师对学术研究精神和学术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试论王国维的跨学科性文学批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他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史学方法综合考察和探究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文学与哲学的同源关系,提出了优美、宏壮和悲剧等文学批评概念,从心理学方面印证了文学艺术无功利的审美独立性。而《宋元戏曲史》一书则是王国维运用历史考证法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9.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批评方法在中国学界出现始于2004年,其标志是当年6月和8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北宜昌举行的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方法加以讨论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10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第5期发表的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其鲜明特点,即它将伦理批评转变为批评文学的特定方法,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它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取代伦理批评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它通过范例分析,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文学伦理学批评才有别于西方的伦理批评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他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史学方法综合考察和探究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文学与哲学的同源关系,提出了优美、宏壮和悲剧等文学批评概念,从心理学方面印证了文学艺术无功利的审美独立性。而《宋元戏曲史》一书则是王国维运用历史考证法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1.
张舜徽先生是我国 2 0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毕生研治国学 ,著述繁富 ,成果丰硕。其贯穿于整个治学生涯的学术志趣、学术胸襟以及严谨博通的治学道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有关治学的诸多方面 ,堪称自学成才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胡安国是两宋治春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者,他的学术渊源于孙复和程颐之学,为程氏私淑弟子.他的<春秋传>不仅对南宋理学战胜新学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后世<春秋>学以及湖湘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但在封建社会儒学价值观的支配下,无法进入“大雅之堂”。对中国古代戏曲做出杰出贡献者,当推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史》开了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戏剧也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1963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开创者、著名戏剧学学者曲六乙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编辑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学术活动的一项副产品,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可以说,有学术活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研活动日益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逐渐泛滥.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不仅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涉及到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这引起了我国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随着2004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2007年<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相继出台,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也蓬勃展开.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16.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刘秉忠学术多承邵雍之学,其受邵氏哲学思想影响之处,主要在于其认识论。可以说,刘秉忠于文学审美理想与审美观照上及至在具体文学创作中,都可见邵雍"观物"思想于其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影响,这正是探讨刘秉忠的文学,而又必须于其学术进行观照的一个原因。另外,邵雍之学中体现的文学价值观亦影响了刘秉忠于文学价值的认识。总之,刘秉忠的学术于其文学观的重要方面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文学上不断探索,他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月下小景>和<边城>.他的实验,不仅具有开拓性,而且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说到学术共同体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方面的作用问题,我想先举一个例子.2009年7月13日,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我发现,很多媒体都称季老为"国学大师",为此还引起了争论.季老的研究领域算不算"国学",这个当然值得商榷,但我们大家公认,季老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是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决不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大众媒体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