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由于体形微小,虽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是人类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然而,现年49岁的乌克兰男子瑟基·里萨科奥竟然不用显微镜,仅凭肉眼就能看见微生物.据悉,他依靠这种特异功能,已经帮助许多患者治好了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肉眼可能无法看见外星微生物.尽管从表面上看,外星微生物像普通细菌,但在生化性质上,却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某些结构元件,可能是由稀有氨基酸或不同元素组成的. 没人知道生命是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至今,生命起源仍是科学界最大的谜题之一.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35亿年前,微生物就在地球上出现了.然而对于更早以前出现过什么样的生命,由于缺乏可靠证据,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地球生命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但直到5亿年前,生命才发展到可以被肉眼看到的程度。但是,令生物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是,生命如何从微生物跃变为多细胞的植物和动物,并最终统治这颗蓝色星球?约7亿年前至6.59亿年前,地球发生过一次严重的Sturtian冰河期,随后迅速升温的地球进入了所谓的"温室期"。但热气腾腾的地球很快又进  相似文献   

4.
显色培养基是一种新型微生物检测诊断试剂,它利用微生物产生特异性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而显现出某种特定颜色的原理,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在微生物筛选鉴别方面快速准确,较传统培养基而言,可有效减轻因假阳性与假阴性造成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繁重的工作量.本文旨在阐述国内外显色培养基目前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1999,(16):37-38
一、主要技术内容 PG微生物制剂是利用新疆干旱地区特殊的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资源研制而成的微生物肥料,属于根际细菌范筹,归类为广义微生物肥料,从对磷的转化来讲也可属于磷细菌肥料.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作为我国国家微生物新药筛选中心,拥有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骨干的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为促进微生物新药筛选研究工作的开展,加速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承担起神圣的使命. 司书毅就是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科研团队的一员.多年来,他在新药筛选工作中,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追寻着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辉煌之梦.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1999,(18):51-52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项目系国内首创的活性磷钾复合肥,是将磷肥、钾肥、有机物、活性微生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发酵堆制而成.其具有活性磷、钾,可保护磷、钾不被土壤固定,可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抑制作物病害,改良作物品质,促进早熟等多种功能;而且长期贮存不结块、不潮解;所用活性微生物抗逆性强、生长繁殖快,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该项目生产工艺简单,产品成本低,便于贮存、运输、施用.  相似文献   

10.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现已统计人体肠道内存活着14万多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7万多种病毒)是之前未发现过的,它们生活在人类肠道中,感染吞噬着人类肠道细菌,但迄今为止,这些神秘病毒如何影响人类身体仍是一个谜团. 肠道微生物群,即人体消化系统中携带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食物消化和调节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研究也将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肝病、肥胖和神经性过敏等疾病关联起来,近年来人体肠道微生物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但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对肠道微生物群了解甚少,尽管该微生物群包括各种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但之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肠道细菌,因为肠道细菌更容易被检测到.  相似文献   

11.
一、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气升式生物反应器"(New Air Lift Bioreactor,简称NALR)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6-C03-04-02. 该项目是针对一些对溶氧与混和要求较高的工艺而开发的.NALR独特的结构可使发酵液周期性地通过传质强化区,强化区的数量可根据发酵液流变特性和微生物的代谢特征进行设置,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和产物生成所需要的混和与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1999,(16):35-36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项目属于生物工程中微生物资源产业化服务于农业的一种新技术.其技术原理是:(1)利用微生物呼吸作用,将底物氧化成CO2和H2O,同时放出热量的原理;(2)采用工业微生物液体发酵,制取一种白色固体颗粒状微生物气肥,使用在土壤中,是一个微生物固体发酵过程,既能释放出CO2,又能溶出有机肥素;(3)利用微生物的应答反应和土壤温度变化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使双微CO2气肥有规律的释放CO2;(4)利用双微CO2气肥颗粒密度,与释放CO2浓度成反比例关系,控制释放CO2天数在3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一、主要技术内容 "微生物好氧发酵法生产甘油"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6-C03-03-03. 甘油学名丙三醇,是重要的轻化工原料.微生物好氧发酵法生产甘油是继皂化法(油脂水解)、化学合成法之后的第三种甘油生产方法.随着石油能源的日渐枯竭,成本的上升和安全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化学合成法所生产甘油的产量逐年下降;而合成洗涤剂的发展致使皂化甘油的产量也停滞不前.因此,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甘油就成为发展趋势.微生物好氧发酵法生产的甘油是天然甘油,其安全性相当于绿色食品,在药品和食品上使用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我国好氧发酵法生产甘油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该技术业已转让到美国.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7月,一颗肉眼可见的亮彗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从御夫座的邻侧向大熊座北斗七星的下方快速移动,上旬在黎明前装点着东方的地平线,中旬之后又转而给傍晚的天空涂抹上一份瑰丽。上一次人们肉眼可见的亮彗星,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乔伊彗星(C/2011 W3),在北半球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C/1995 O1)。随着这颗新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阳,它迅速增亮,7月3日掠过近日点时,视星等已在0等上下,亮度可与五车二(御夫座最亮  相似文献   

15.
我们体内的细胞有一种特殊的模式识别受体,当它们识别出常见微生物的分子特征时,就会激发免疫系统.这些常见微生物的分了结构特征之一是脂多糖(LPS),这是一种锚定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上的长链糖. 脂多糖具有标志性的特点,以至于很多研究人员以为我们的身体可以识别任何微生物上的脂多糖.但近日发表在《科学·免疫学》杂志上一项新研究表明,有一些深海细菌的脂多糖是我们身体的模式识别受体无法识别的.  相似文献   

16.
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壤有机碳贮存在深度超过30cm的底层土壤中,底层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焦点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晓娟团队利用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长期增温控水实验平台,结合添加13C标记凋落物的土壤培养实验,揭示了增温和干旱对高寒草地底层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人员通过微生物活体和残体标志物13C与胞外酶活性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5年的增温和干旱处理显著抑制了底层土壤中有机氮水解酶的活性,降低了无机氮素的可利用性,从而增强了微生物氮限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引入到传统的MBR反应器中,形成固定化微生物-MBR技术,并分别从理论与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在缓解MBR膜污染及提高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值得大力开发的一种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术语》2014,(3):60-60
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认为,如果火星生物体曾在几十亿年前出现过,任何类植物微生物都将留下一段由纤维细胞构成的丝状绒毛,纤维素可能是最理想的火星生命证据.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已在地球上发现类似的被称之为"纤维素"的古老绒毛.这些绒毛存在于2.5亿多年前沉积的盐块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生物物质.在发现纤维素大约一周前,一名行星科学家宣布了在火星上发现脱水盐层的消息.纤维素的发现可进一步帮助科学家寻找外星生物或者它们过去的生物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