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为例,搭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拓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群校企合作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面的信息网络沟通渠道,提高产教融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冯晶晖 《甘肃科技》2008,24(1):145-146
以项目管理的思想确定我省高校与企业科技融合与创新的战略新思路和重点,明确我省科技发展"校企联盟"的关键问题、关键任务及重大技术项目。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及高校相关核心技术为纽带的甘肃省主导产业聚集群或产业园区建设的创新思路。构建我省校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及良好的"校企联盟"科技产业运行机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使校企科技创新向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外应形势变化,内接专业(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和培养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破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与融合问题,以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培养德技并修,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探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基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333”模式和“双导向、三融入、四对接”的建设路径,实现产教研融合互促,课岗证多维赋能综合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超  陈银燕 《科技资讯》2023,(4):170-173
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是高职职业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路径,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的生命周期理论和三全育人要求自定义“三位一体”复合体系,构建“一院一平台一联盟”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岗课证”教学内容一体;构建“学、用、创”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将“通用、专门、创新创业”三段能力融合,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素质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产教融合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企业典型诉求、激励机制建立途径,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深入开展产教融合。采用实地调研、网络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诉求,以“职教20条”为依据,提出“产业学院、双向激励、成果转化”等运行机制。得出紧密结合国家职教政策,做好政、企、校沟通协调,建立对应体制机制,挖掘“产业学院、产业联盟”等校企资源,解决好企业诉求,并提高企业积极参与度。  相似文献   

6.
赵文明  陈云志  温颖 《科技信息》2012,(34):75+78-75,78
本文阐述了校企共同体背景下“专企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从建立组织机构机制、校企双师互动机制、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机制、学生实习和就业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专业融入企业文化机制等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对“专企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轴承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契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该文提出了对轴承“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通过对轴承专业方向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期为中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带薪实习”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带薪实习”的教育模式,必须坚持平等、自愿、择优、公正四大原则,完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互补系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互动系统”、学校与社会融合的“互融系统”。  相似文献   

9.
针对产教融合目前存在的企业不积极、合作形式简单、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了政行校企专业联盟深度产教融合新理念,通过共同出资构建专业建设联盟进行共同管理和运营,同时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共建共享共用,在师资方面互聘互用,在专业管理方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技术服务方面四方发挥合力创造效益、利益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发挥了政行校企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各主体的合力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政校企行”合作联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是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在功能和资源优势方面的协同和集成化,其目的在于组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聚焦社会财富创造过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合作多方的共赢.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在联盟中各自的合理角色定位与功能的再认识,为“政校企行”合作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制约瓶颈分析提供了基础,并对突破瓶颈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创新专业和专业群实训教学模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健全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优化实训师资队伍,以提升专业和专业群实训教学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振云  钱逸秋 《科技信息》2010,(8):I0199-I0200
“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实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了多方位、全要素、深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模式,解决了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下的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企业、学校‘三赢’机制”上有较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融合理论的发展历经了起步、发展两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融合机制作深入与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只有从“基地、项目、课程、专业、参与者”五个因素入手,实现“产、学、研”的高效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起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面对金融危机,苏、浙、沪三地出招并共同联手。江苏派出3400多个学科团队实施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其中1961个团队与3400多家省内企业对接,建立1961个“校企联盟”。浙江发起“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组织高校院所上万名技术人员深入上万家企业。上海则实施“助企业、促创新、渡难关”的十大举措,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向1万家本地企业赠送多种形式的“创新礼包”,并给予专业技术服务补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深入分析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和策略。指出应通过利用社会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校企联盟等途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时代新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将高职“三教”改革纳入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双向互动的循环系统中全盘考虑。从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院校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分析高职“三教”改革动因,从紧跟时代关注理念、产教融合系统设计、“三教”融通协同推进等三个层面阐释高职“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从校企人员融合、产教内容融合、方法举措创新三个维度提出高职“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为提高“三教”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职教联盟发展合作办学,是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生存途径.以农科为特色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根据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库区建立“三方联动”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构建原则,提出了库区职业教育“院校地”三方联动模式的构建思路,从校企合办产业、职教联盟集团化、项目驱动服务、校企订单、政校机构等5大方面进行了三方联动合作模式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该文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1234"工程提出背景、内涵及实施成效等几个方面,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高职化工专业群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总结,为有效化解校企合作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曹立志 《科技资讯》2023,(3):147-150
推进“产教融合”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黑龙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与华为共建的“龙职·华为ICT产业学院”,形成“协同运营”的产业学院管理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推动专业建设,实现校企双赢,打造技术服务高地。  相似文献   

20.
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使命和办学方向。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现状分析,以及对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认识,提出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应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推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