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把握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与方向,掌握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选择中国南北两地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17年的建设用地数据,借助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差异指数和景观扩张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近3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并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而粤港澳大湾区则进入城市扩张的成熟期,且大湾区内部的发展速度要优于京津冀城市群:(1)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3倍多,但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均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即扩张进程总体上慢于粤港澳大湾区。(2)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在1988—2007年间均明显高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但从2008年开始均低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且差距不断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呈多中心环状放射性扩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则由点状扩张转为面状发展。(3)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京津翼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部、东北部、中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西岸的。(4)两大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斑块均以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为主,飞地式扩张的数量占比逐渐降低,扩张格局不断从扩散走向集聚,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水平更高。(5)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而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扩张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基于长时序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夜间灯光数据,通过构建城市扩张热点指数、扩张动态指数、综合扩张指数及结合现有的扩张指数探究近30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扩张的特征.结果表明:1998-2008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热点扩张最显著的时期,热点、次热点的分布范围分别占城市群总面积的9.59%、22.17%;1988-1998、1998-2008、2008-2018年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分别为0.22%、0.38%、0.29%,扩张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扩张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4个城市;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综合扩张速度表现出一定的梯度等级分布,近20 a的城市综合扩张协调度呈上升的趋势,综合扩张的标准差由1998-2008年的0.061下降到2008-2018年的0.045.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的景观设计、土地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科技创新水平深刻影响城市群的升级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作为国家最高层级城市群及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其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尤为重要,而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故以珠三角城市群的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结果显示,企业RD投入、财政科技支出、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依次递减,而金融机构贷款会抑制科技创新。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城市群内多种交通出行模式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内部通勤出行标度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得到以下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内通勤仍占主导地位,但部分区域存在相当规模的跨市通勤;粤港澳大湾区通勤联系的“概率-距离”分布具有指数标度特征;对各城市而言,市内通勤的标度参数比跨市通勤更大,意味着市内通勤者对距离更加敏感;标度参数可以进一步反映交通与土地利用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其富集程度逐渐成为衡量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表 征。基于2016—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中国独角兽企 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影响中国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集聚特征显著,分布密度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总体 上形成以沿海和沿长江为主轴的T字形空间发展格局;(2)独角兽企业空间重心向南方移动,标准 差椭圆向内陆地区延展;(3)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 企业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进入发展的起步阶段;(4)政府的科技投入强度、地方薪资水平、产业结 构和经济规模是影响独角兽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政策背景下,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及其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异质性及聚集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受城市化的影响,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其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显著低于外围区域,外围区域对于中心区域形成一个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关系,生态安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负相关状态;生态安全在城市间呈现"低—高"或"高—低"集聚态势,生态安全较高的城市趋于和生态安全较低的城市相邻,呈现互补空间格局。这一空间分异和聚集特征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湾区的未来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生态宜居与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分别测算2009—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宜居与宜业综合发展指数及两系统相对发展状况,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京津冀生态宜居与宜业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2009—2018年京津冀生态宜居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空间上呈以北...  相似文献   

9.
随着郑州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郑州也开始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本文从郑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轨道交通对郑州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推断出轨道交通将形成郑州市空间结构的新骨架,它会引导郑州市向"两轴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80—2012年,首都城市群经历了"首都圈、首都经济圈、大北京、京津冀都市圈"等名称的变化,其空间范围也在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过程中一变再变,对其空间范围的界定成为首都大区域协作发展的首要难题。将城市地理学的城市群理论应用于空间范围界定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经济综合能力和城市人口规模,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以北京市、天津市2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5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考虑地域空间的邻近性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因素,对首都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明确合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城镇化进程对其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因此,探究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关系,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与InVEST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格局(类型水平: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最短欧式距离(ENN_MN),景观水平: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密度(PD)、聚合度指数(AI))和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碳储量呈上升趋势,而土壤保持能力与生境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林地、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故适当优化3种景观之间的用地结构是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对粤港澳城市群而言,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工程等出台、发布的利好消息接二连三,让各行各业跃跃欲试,而作为产业的主要承载体,产业园区也迎来发展的春天。广东光大集团作为一家拥有37年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以前瞻性的眼光布局产业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整体空间分布呈首位型、集聚型分布,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城市交界处为核心,沿着珠江口东西两侧呈组团状扩散,形成港澳、内湾区域和外湾区域等3个非遗文化分布空间.最后文章提出港澳地区应注重"家国认同"意识培养,促进三地政府、民间和学术机构在非遗文化申报传承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湾区域应发挥广州作为文化首位型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广佛""深莞"等城市群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上的空间溢出优势,重视城乡基层社群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外湾区域应借广佛肇、深莞惠等同城化发展契机,加大对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申报工作,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实现从通道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人口重心等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和GeoDa软件分析了清远市2005年—2015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清远市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北低南高;人口向清远市区集聚,但多地空间相关性较弱;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态势逐渐减弱;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英德市黄花镇境内,偏离几何中心,呈西北向东南移动.清远市人口时空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和区位、城市规划和政策、轨道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市网络已经成为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流动方式的重要方法.利用传统地理学引力模 型法以及信息时代的百度指数法绘制城市网络,划分网络中的主干结构,并对比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网络结构特征和 城市层级分布.研究发现:百度指数网络的主干结构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伞型模式,引力模型网络则呈现出以北京、天 津为双核心的发散模式;引力模型网络相对稳定,随时间的增长变化较小,而百度指数网络对时间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响 应更加明显;根据各城市在不同模型中的总联系值占比差,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虚拟空间指向型城市(石家庄、保定、秦 皇岛、张家口、承德),实体空间指向型城市(天津、唐山、廊坊、沧州),以及虚实均衡型城市(北京、邯郸、邢台、衡水).   相似文献   

18.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空域资源紧张问题,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航线网络模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出航线网络模型的各种统计指标,对机场以及机场群的航线网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白云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内地位逐渐突出;机场群向外辐射的国内航线网络存在区域性分布不均;机场群的国内航线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以及无标度特性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行政区与街道两个尺度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探索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春市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现出"U"型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内存在着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扩展;(2)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3)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三类,整体来看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程度是城市群发育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从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应用威尔逊模型、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发现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矛盾,采用全局MoranI指数、局部G统计揭示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