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左传》中大量梦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期一种特有的"梦"民俗文化。梦是一种无形心意民俗,它反映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方式。《左传》的鬼魂之梦,表达的是神对现实人生的指引;生死之梦,是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转化;报应之梦,则是对现实人生的纠正。梦对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梦呈现了春秋时期民俗生活的百态,透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记>,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责,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评价"临川四梦",可以说<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  相似文献   

3.
唐之记梦小说不但数量增大,内容也更为丰富了。多数记梦情致宛曲,颇堪寻味,有的表现了记梦者的心态,有的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有的甚至可以从中寻绎出社会风习、时代潮流,它们还给后人留下了艺术与社会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作为晚明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包括大量写梦、论梦之笔。这些梦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鬼神托梦,融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鬼神之说,带有浓厚的民间迷信色彩。详细分析这些梦现象的特点与功能,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与世俗人情,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西周生的生活理念以及小说本身“醒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5.
<正> 勿容置疑,登高创作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和一种十分引入注目的现象。从《诗经》以降,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连绵不断的在文苑里闪烁着异彩,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综观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描写,其形式可分为作者身涉其处、实际登高的身登和凭借想象的艺术笔触通过思想的翱翔、在超越现实中进行精神的浪漫旅游的神登(如游仙、记梦中的一些作品)。内容则纷繁复杂,创作动因亦不一而足。本文主要从身登之作的主题及缘由两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宏观而论,“梦”似乎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在蛮荒的古代抑或科学昌明的现代,我们均可以在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以至戏剧里发现它的踪迹。美国学者约瑟夫·洛斯奈在《精神分析入门》中说:“自从这个世界开始有人类,他就有梦了。人们总是把他的梦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大师中,就不乏把“梦放在一个特殊地位上”的作家,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莫过于沈从文先生了。  相似文献   

7.
吴文英是南宋后期重要词人 ,其《梦窗词》幽邃丽密 ,号称“七宝楼台”,索解之难 ,这已为大家所公认。许多论者对此已作出过艰辛的探索 ,本文则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分析了其词在语言、结构、创作视角上的陌生表现手法 ,为进一步解读其词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提供了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苏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是中国古代以悼亡入词的第一首,而且是一篇梦词。词题记中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小序作注,证明这是一篇真实录梦的词。词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1)梦中回乡、(2)梦中相见、(3)梦后感想。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中关于梦的解析,梦的改装与梦的材料来源等基本理论来说明苏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是如何运作的等问题。“本文将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作者政治、经济与家庭生活的状况,作者的身份、交友情形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苏武此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个梦     
与《世界知识》交往三年了。它几乎伴我度过了初中整个的空闲时间。当读完一本小说时,内心感到的是成就感。当读完一本“世知”,感到的则是无以名状的“理性”。《世界知识》的作者们,用语言阐述了一个简单而又不寻常的道理。我高兴的是我能感受、体会到这些话,用心感受“平时理性看世界”。我有一个梦,那就是当一名外交官。读完《外交十记》,我感到一个外交官是为祖国尊严、利益而战,为国与国之间能够和平而战,也感到外交官任务之重大。从此,我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因为我自始至终认为,那样的人,是世界需要的人,是搭起国与国之间大桥的人。…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妨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审视。这是一首悼亡词,题为记梦,也不全是梦,而是现实与梦幻的交替,在这两个对立的时空里,"在场"和"缺席"的情形是不同的,对这个问题的阐释,既是一次理论的实践,也是一次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梦是做梦者在不清醒状态时精神活动的延续。作家在梦中获得灵感从而推动创作,这样的事例十分丰富。由于梦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扰,联想特别丰富活跃,并且不受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因而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梦中出现的灵感,是由于作家生活积淀到一定的程度,在艰苦的创作思索过程中,于睡梦中偶然的收获。梦中出现的灵感往往十分短暂而无联系,因而作家必须依靠醒后正常思维的扩展、补充和加工,才能有助于创作。  相似文献   

13.
陈建含 《世界博览》2013,(11):24-25
中国梦有着家国情怀的特征,而美国梦则更多个人奋斗的色彩?1931年,美国处在一个奇怪的时刻。两年前的股市暴跌已经预示了即将持续多年的大萧条,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进取的情绪。这时候,美国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出版了《美国史诗》一书。正是这部著作,使"美国梦"这个词变得家喻户晓。亚当斯写道,书中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表面上看,中国梦同美国梦的本质没有太多不同。都来源于明天将会比今天更好的信念。在陈思思新歌《中国梦》的背景视频里,有高铁,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9,(4)
《黄帝明堂经》三卷,简称《明堂》。《明堂》是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关于人体经络腧穴、穴位、针刺理论、治疗病种、疗效预后等内容的针灸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西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未加著录,而魏皇甫谧《甲乙经》将《明堂》收入,则知《明堂》三卷产生于东汉。古代《明堂》著作不仅有详尽的文字叙述,还附有人体经络穴位图,图中人体分正面、背面、侧面绘出,古书上称为"明堂偃侧图"。在南北朝、隋、唐时代,《明堂》已不仅指《黄帝明堂经》三卷,两是指所有遵循《黄帝明堂经》三卷体例进行撰著并根据临床经验而续有发挥的所有《明堂》类著作。也就是说,在此时期,《明堂》已从一部书而蔚为大观,俨然成为《明堂》之学了。所以《隋书·经籍志》在医家类著录了大量明堂类著作,而到了《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则为《明堂》类著作单独辟为一个图书栏  相似文献   

15.
李丹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00-103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牡丹亭》改编的作品为数不少。本文以汤显祖原本《牡丹亭》和冯梦龙的改本《风流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人不同的创作思想、作品风格,从更定题目、角色、宾白、曲词等方面具体分析。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受到了“汤沈之争”的影响,也受到他自己的编剧理论的支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牡丹亭》原本不利于搬演。《风流梦》让《牡丹亭》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案头之书”变成了“当场之谱”,更适合舞台演出。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于梦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理想和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本文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为例,就作品中的梦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过去经历、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相关联,并如何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某种理想,体现作品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使其所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的代表之作,从空间角度解读《永州八记》有助于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在《永州八记》中蕴含着居住空间、游历空间、文本空间三层空间。居住空间是创作的基础,为柳宗元提供了游历的可能性,营造了佛意的思想环境。而与现实空间有巨大差异的游历空间,则真实反映出《永州八记》山水之乐下掩盖的内心之苦。文本空间则是柳宗元对自我的建构,他通过以自我为参照的书写,在《永州八记》中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本空间,并对空间进行改造,将自己的理想精神和人格精神寄托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张岱的《西湖梦寻》多被视为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但该书中有不少文字并非出自张岱本人之手,例如该书有大量文字直接引自前人《西湖游览志余》。鉴于这个原因,虽然《西湖梦寻》仍是张岱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但该书更值得研究的是张岱在明清易代之际,作为明朝遗民的特殊心态下的文化思考,该书至少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它保存了明清之际西湖一带的自然、文化风貌;它反映了江南一带的名士文化;它是张岱坚持儒家文化信念的明证。  相似文献   

19.
梦意象在《丁庄梦》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将作品中先后出现的13个梦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借助于梦进行回忆,第二类梦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类梦具有预兆性质,第四类梦具有神话原型性质,并探讨了梦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三个主要作用:一是传达作者的理性批判;二是起到缓释主人公、作者、读者精神压力的作用;三是起到结构文本的线索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轼、汤显祖都是在创作中运用梦的集大成者, 他们分别是抒情的梦与叙事的梦的典型代表。本文试着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从生理心理、宗教影响、人生体验、多情个性类型四个方面论述他们对梦的认同感, 探求他们运用梦的共同原因。然后进一步比较苏轼的诗词、汤显祖的戏剧中 “梦”所呈现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及作用, 从而揭示梦在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中相同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