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2.
破译五线谱     
周安平 《世界博览》2009,(17):81-82
小高坐在床边,那把已显陈旧的大提琴就靠在他的两腿间。我把3岁的儿子搂在膝前,低头问:“你喜欢听什么歌?让哥哥给你拉。”儿子赧然一笑:“《北京欢迎你》!”小高一边笑望着儿子,熟悉的旋律一边就已从他娴熟的指间飘了出来。儿子稚嫩、纯洁的笑容愈发灿烂。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金文“宇”字不与“(宀禹) 、禹”相通,“(宀禹)”在西周金文中作“(宀禹)居”解。《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 土”之“ ”字,亦即“(ke)”字。  相似文献   

5.
<正>一、勘误部分:P31 1、标题《“粱”字的古音》应加“今”字作《“粱”字的古今音》.2、第一段末行《“粱”字及其读声》之“声”应作“音”.3、第四段倒数第3行“兹不赘”加“述”字作“兹不赘述”.P32 1、右边顺数第19行“以上古的本音始”之“以”字作“从”字.2、右边倒数第5行“故不妨先以有反切的中古音系”之“以”作“从”字.3、右边倒数第3行(“(?)”在《集谐》)之“谐”字作’“韵”字.P33 右边倒数第4行“二、它的第一个变音是[ts‘lian]之韵尾“n”作“η”.  相似文献   

6.
张国云 《科技潮》2001,(4):53-55
埃及同巴比伦、中国、印度一道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我国历史资料中得知,古代的人们把埃及的名字叫得很古怪。南宁赵汝适的地理名著《诸蕃志》将其称作“勿斯里”,《西使记》中称作“密乞儿”。《元史》中称作“米西儿”或“密昔儿”,《明史》中称作“米昔儿”。在新旧约书中译作“伊及”,后逐步译作“埃及”。由于埃及地处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埃及成为不同文明之间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桥梁,加速了埃及文明的兴衰转换。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53至1955年连续发表5篇论文,叫做《中国棍腹蜻蜒分类的研究》。文中将Gomphidae 译作棍腹蜻蜒科,因为希腊文 gomphos 为棍棒之意,又因“棍腹”二字读音与 gomphus 读音接近。这个译名未被广泛接受使用。后来作者采用“箭蜒”二字。这个名称在国内广为使用,但作者对“箭”字并不满意。近来见到《台湾蜻蜒目目录》一书中,译作“春蜒科”,这个名称已被广泛地在台湾的蜻蜒论著中使用。作者觉得“春蜒”这个名  相似文献   

8.
六十、原文:洎发之,乃表也,……译文:将信打开,原来是一份奏表,……(卷二十二《谬误·丁谓上奏》,页296)商榷:似应译为:等到将信打开,原来是一份奏表。———按:“洎”,《辞源》注读音及涵义:“极肆切,音暨(j尙)、韵”。此处释义应为“及也”。下引张衡《赋》:“百僚师师,於斯胥洎”,“言百官相连及而来朝贺也。”又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此处之“洎”,亦是“及”意,现代汉语可译作“等到”或“直等到”。漏译此字,将失去沈括原句之语气、神情,削弱文中应有之感染力。六十一、原文: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  相似文献   

9.
1935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提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他奉劝读者不要以选本与标点本为依据来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他认为要知人论世,足以应用的选本很少,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早在1933年他就在《集外集·选本》中指出“选者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鲁迅指出陶潜、蔡邕等之所以给人留  相似文献   

10.
后代发“zh-,ch-,sh-”一组后舌叶音(旧称舌上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是念成“d-,t-”等舌尖音(旧称舌头音)声母的,反映在中古音的“三十六字母”中,是“知彻澄娘”四纽归于“端透定泥”.清代古音学家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古音舌头、舌上不分”. 这一规律的讲明,对于我们阅读古籍很有帮助.如“直”古不在“澄”母而在“定”母,“中”古不属“知”母而属“端”母,因此它们在古籍中常和其他字通假,使用得较灵活.如: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浊上变去的研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材料的局限.大家在讨论唐代的浊上变去时,所能举出的例证不外《讳辩》、《刊误》等.本文深入考察了《广韵》的又音材料,首先定出选择材料的三个标准,从纷繁复杂的《广韵》又音中筛选出词义相同、等相同、开合口相同、声母相同、韵亦为四声相承之韵的全浊上去又音字例73组,146字(包括补充类),认为这批对应整齐,体系严谨的又音字例,就是当时浊上变去在《广韵》音系中的反映,是《广韵》中浊上变去的明证.接着又分析了这批又音字例的出现环境,指出不论从声母公布看,还是从韵摄分布看,当时的浊上变去已呈现出“全面铺开”的趋势.本文还格外注意分析这批又音材料在横面结构与纵向演变方面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夷坚志》俗语词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洪迈撰的《夷坚志》是宋人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这部书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的俗语词。如:闽南话里作“抓、逮捕”的常用词“录”字,书里共出现26次(见拙作《闽南方言“录”字小议》,《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正昼(即正午)17次,生理(即生意)11次,且这些俗语词,通常采用俗别字和音近替代字,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极可宝贵的材料。本文选释今天闽南话里所见的《夷坚志》里的俗语词若干例,以供读者参考。文中注的音,系笔者家乡诗山方音。若写不出本字,则用同音字代替。  相似文献   

14.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6.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18.
《陈涉世家》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一语,中学课本注“收而攻蕲”为“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参看一些选本和译本,也均为此译。朱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把“收而攻蕲”的“收”注为“收聚起义的士卒”。但这仅不过是意译而已,从字面上来说是不确切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也把“收而攻蕲”译为“收集兵员扩大队伍后马上攻打蕲县”。综合上述来看,  相似文献   

19.
“唧唧”考     
俗作为北朝乐府民歌的《木兰诗》首句“唧唧复唧唧”,其“唧唧”一词,或谓虫声,或释织机声,或解叹息声,至今聚讼不已。但解者无论持何说,一般都仅从文意上释析,故只能仁智各异,未得断疑。今笔者试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从音理、词源上作些考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行家们和读者诸君鉴察,不吝赐教。“唧唧”一词不见于先秦两汉文献。《说文》无“唧”字。从三国至隋代的散文韵文,据笔者所捡,总凡不过三例: 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玉台新咏》卷十)  相似文献   

20.
说“搞”和“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搞”和“干”王展采(一)"搞"是现今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起汉字,它的历史不长,许慎《说文》里就没有它。提起"搞"字,谁也没有想到它和"敲"字却有一段亲密关系。《康熙字典》里可以找到"搞"字。(1)丘交切,同敲,横挝也,或作。(2)口到切,音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