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全息图转印的原理和转印方式,同时介绍了转印所用材料和怎样提高转印效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定影转印法判定印文与激光打印字迹时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6种印泥(印油)经过4种激光打印机打印后的转印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建立印文与激光打印字迹时序判定的新方法。方法通过观察和统计分析有无转印点,转印点的形态以及转印点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印文与激光打印字迹时序。结果 6种印泥(印油)在打印、盖印时间间隔较短的条件下均可发生转印现象,转印点的位置大致等于打印机定影辊的周长...  相似文献   

3.
《广西科学》2007,14(4):333-333
微接触印刷能在大表面做快速的高分辨图形转印而受到广泛应用,但其墨水的扩散影响图形转印的分辨率。比如小分子的高效转印需要模板与底物接触10-1000s,在此期间由于墨水的扩散和气相介质的转移使得印记边缘变得模糊,要获得清晰的图形分辨率必须大于100nm。如果采用非扩散过程的图形转印则能突破100nm这个限制。  相似文献   

4.
可延展柔性无机电子器件将无机电子材料与柔性基体巧妙结合,既保持了无机电子材料优越的电学性能,又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在显示、能源、医疗健康、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无机电子材料无法在柔性基体上直接生长和加工.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发展了转印技术,将无机薄膜从其生长基体上剥离并印制到柔性基体上,成功实现可延展柔性无机电子器件的制备.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转印技术的发展,阐述了各种转印技术的力学调控黏附机理,突出了力学在转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转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最开始,没有人对切斯特·卡尔松古怪的发明感兴趣。但在成功复制了数百亿份文件之后,他的发明成为继毕升和古腾堡先后于东西方发明活版印刷术后对印刷事业最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蓝黑墨水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色料,蓝黑墨水字迹的形成时间经常是判定文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为研究通过溶压转印和photoshop软件测量灰度并计算灰度值比值的有机结合来判定蓝黑墨水字迹的形成时间,从而为可疑文件的形成时间判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选用鸵鸟牌和英雄牌2种蓝黑墨水、复印纸等4种纸张,分别制作蓝黑墨水书写的历时性样本,对制作的实验样本进行溶压转印,并对转印前后墨水笔画色料的多个位置的灰度值进行测量,计算灰度值平均值的比值。经过大量的实验,找到了溶压转印和灰度值测量的条件,找到了转印前后笔画色料的灰度值比值和书写时间之间的关系,绘制了关系曲线,并讨论了墨水和纸张种类对灰度值比值的影响。实验证明,溶压转印-灰度值比值法是判定蓝黑墨水字迹形成时间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判定可疑文件的形成时间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印章印文的转印可用特征对照、特征接合、特征重叠、评断差异点、评断符合点等方法,有效地对照静电复印转印法印文的特点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外延剥离技术和转印技术的发展,柔性无机半导体集成器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柔性无机发光二级管(LED)的研制是高精度转印技术和应用于生物传感的柔性混合集成技术的迫切需求.薄膜发光二级管(TF-LEDs)的电流扩展和热管理是研制TF-LEDs性能的关键.该文采用光刻胶微支撑结构,制备了两种结构的TF-LEDs,并将其转印到柔性衬底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上,测试TF-LEDs的电学特性.采用二维有限元模拟仿真,综合考虑复合机制、晶格温度等对LEDs电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条形电极结构TF-LEDs和环形电极结构TF-LEDs的电流扩展问题,说明环形电极结构TF-LEDs电流分布均匀性好,自发热效应较小;在柔性衬底上,可以在相对较大的功率下连续工作而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造成器件损坏.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步成像法拍摄浮雕型彩虹全息图母版 ,重点讨论了将其转印到金属镍模上的复制工艺 ,它既可作为模压全息图的全息母版 ,又具有独特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结合电火花毛化轧辊磨损形貌以及轧制界面油膜厚度的分布,建立真实表面接触的带钢表面粗糙度生成模型,研究轧辊全服役期内冷轧界面粗糙度的转印过程,并使用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所建立的带钢表面粗糙度生成模型,确定不同磨损情况下油膜厚度与粗糙度Ra复印率的拟合关系,以此分析来料厚度、带钢屈服强度、压下率以及轧制速度对成品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以调整成品机架压下率与轧制速度的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压下率和轧制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转印行为有明显影响,能够成为调节带钢表面粗糙度复印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L-B膜是Langmui-BLodgelt膜的简称它是一种几乎没有缺陷的单分子层膜;膜薄数埃至数十或数百埃(可以通过复合的层数加以控制);并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的层结构。利用这种L-B膜技术可以把紧密排列的单分子膜逐层转移到固体基片上,从而实现分子的有序排列组合。这样可以对薄膜的结构和性质在分子水平上加以控制,从而制成具有特殊功能或生物活性的超分子结构或超微复合材料。因此,L-B膜作为一个新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非平整基底表面上的超薄液膜流动,采用润滑理论推导出液膜厚度演化方程,并利用PDECOL程序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不同基底表面液膜轮廓的变化特征及基底结构参数和重力对液膜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尺度基底的不平整特征将引起液体局部压力增加或减小,形成隆起或凹陷,使液膜表面发生变形;台阶、V字形和矩形凹槽等基底的深度增加或斜度减小具有增强液膜表面变形的作用,基底宽度仅在小范围内增加具有放大液膜表面变形的作用;波状基底高度增大具有增强液膜隆起高度、减弱液膜凹陷深度的作用,波数的作用与之相反;重力会抑制液膜隆起和凹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不锈钢冷连轧生产工艺的特点,在引入转印率和遗传因子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推导出带钢表面粗糙度理论模型.首先通过SUS430不锈钢冷轧润滑实验进行表面粗糙度研究,定量分析压下率、来料厚度、带钢变形抗力和乳化液工艺参数等对转印率和遗传因子的影响,给出了轧辊粗糙度衰减函数方程,并对末机架入口带钢表面粗糙度进行近似求解,最终建立了不锈钢冷连轧成品板面粗糙度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冷连轧生产实践中.统计结果表明,粗糙度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634%,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胡向南  冯伟 《科技信息》2010,(17):87-88
手工制作电路板时,必须将电路板图转印到覆铜板上,一般都要将PROTEL99SE、DXP2004、Altium Designer 6等所绘制的板图用计算机打印出来,本文介绍如何设置PCB打印文件,提高制板的成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用丝素蛋白或丝素肽表面改性的聚氨酯膜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它能够克服丝素膜刚而脆的弱点;由水分散型聚氨酯制备的改性膜的透气性高于疏水性聚氨酯膜;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经丝素蛋白或丝素肽改性后,聚氨酯膜的生物相容性明显提高且处理效果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膜计算是自然计算的一个分支,文章主要研究从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或从组织和器官等细胞群协作中抽象的计算模型.根据膜结构不同,膜计算系统可以分为细胞型膜系统(树状结构)和组织型膜系统或脉冲神经膜系统(任意图结构).细胞间的通讯是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讨论的通讯规则是指同向/异向规则,对细胞型和组织型通讯膜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计算能力和计算复杂性方面介绍这2类通讯膜系统的研究进展.最后给出通讯膜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燃料电池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全性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重要指标,而燃料电池最大的安全问题是质子交换膜超压破裂造成火灾或爆炸。实验构建了5 kW氢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故障树方法对电池堆系统发生膜破裂造成火灾或爆炸等事故进行了概率评价,质子交换膜超压破裂氢气体积分数达到4.1%发生氢气火灾或爆炸的频率是4.744×1-0 6次/a,评价结果表明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完全满足此实验系统安全性要求。此结果可以作为论证燃料电池系统安全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激光排版印刷工艺生产以其周期快,文字清秀、饱满,转印逼真等特点,而深受广大用户和读者的欢迎。但它对软片的质量要求,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和规范数据化要求,直接影响到印刷的质量稳定和提高,对存在的某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组单分子纳米膜提高驱油效率及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某些含阳离子基团的物质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在带负电的硅质矿物表面上形成无润湿纳米膜,使油湿或水湿变为中间润湿或弱水湿,明显提高驱油效率.作者提出在注入水中加入一种含阳离子基团物质的塞段,该物质可在带负电荷的砂岩矿物表面形成可在后续水中脱附的自组单分子纳米膜,通过取代水膜和沥青膜除去各种形式的残油.室内试验表明,该法无论在水湿或油湿,高渗或超低渗储藏中均可获得良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伊利石膜的赋存状态和化学组分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试分析,进而讨论了其成因和生长过程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认为,伊利石膜生长于压实作用之后,起因于假杂基化的蒙皂石蚀变提供的物质来源和生长空间,形成Ⅱ型伊利石膜;随着骨架颗粒溶蚀产物的参与,Ⅱ型伊利石膜发展为Ⅰ型伊利石膜。伊利石膜具有内、外2层结构,单体特征标示出外层膜的形成时间早于内层膜,在内层膜的片状或长条状单体形成时,外层膜原有的片状或长条状单体丝状化。在伊利石膜的生长和伊利石单体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致密砂岩油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