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离子液体最近在化学反应、电化学、催化化学和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离子液体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还原性的荧光碳纳米点(C-dots),并以此为还原剂制备了金纳米粒子.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获得的C-dots和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金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能催化硼氢化钠对硝基酚的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美国273A型电化学分析系统,根据SeSO3^2- -KIO3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用微分脉冲催化极谱法测定了头发中的痕量硒。  相似文献   

4.
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是指将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地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图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势-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5.
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是指将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采用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图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势~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6.
电解合成二茂铁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线扫描伏安法,旋转圆肋电极方法对含有Cl^-,Na^+和环戊二烯的无水乙醇溶液在铁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电极反应具有催化电流机制,并给出了推测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聚苯胺修饰电极材料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催化净化性能。通过电化学实验、离子色谱分析,研究发现其聚苯胺修饰电极对水中亚硝酸根离子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催化还原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聚苯胺膜上的质子化胺态氮原子。溶液pH值对聚苯胺膜的催化还原效果存在影响,当亚硝酸根离子的初始浓度为40mmolL-1时,在pH4-6范围内,聚苯胺膜对亚硝酸根离子的催化还原效果较好,去除率均在65%以上,在pH7-9范围内,聚苯胺膜的氧化还原能力有所下降,下降到25%左右。  相似文献   

8.
应用两亲软化学法,将纳米铂有效地分散在多层碳纳米管阵列(ACNT)表面,使其得以修饰,形成了高活性的阴极催化材料,用于制备结构膜阴极组合件(MEA)。对MEA进行的形态学和电化学测试,证明可以大大改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纳米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该种阴极催化材料除了表面均匀及高活性之外,还表现出比目前设计出的PEMFC高出约6倍的输出功率,在一定电位下的氧气中可以达到900 mW·cm-2,而贵金属铂搭载量则显著降低至0.14~0.19 mg·cm-2。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碳纳米管阵列的厌水性保证了电极性能的稳定性,从而为提高PEMFC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及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付宏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材料与传感技术学科群带头人,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催化以及电化学等  相似文献   

10.
有机电化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阐述了有机电化学和电化学之间的关系,综述了有机电化学的主要应用研究领域及其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极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位-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12.
激光化学     
<正> 激光是受激辐射产生的新型光源,由于它具有相干性、单色性、方向性、高亮度、高温度、高能量、短脉冲、宽复盖、可调谐等特有性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在化学方面的应用更有它突出的优点,比起热化学、电化学、经典光化学有很大进步。激光化学就是在激光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如在激光解离、激光合成、激光分离、激光提纯、激光催化、激光引发、激光光谱等方面都有应用,展现了激光化学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亚铁氰化钾-抗坏血酸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和标准电极电位值,并以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位~时间曲线证实了后续化学反应催化性能的存在,结论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14.
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纳米棒和超薄纳米片基纳米管3种NiMoO_4基催化剂.超薄纳米片基纳米管在3种NiMoO_4结构中,析氧催化性能最为优异,也优于绝大多数NiMoO_4催化剂,在10mA/cm时过电势为294mV,塔菲尔斜率只有80mV/dec,阻抗也小于其它2种纳米结构,说明钼酸镍纳米管具备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电化学动力学特性.在过电势300mV的条件下,10h后电流没有很明显的降低,说明钼酸镍纳米管电化学稳定性优异.结果表明,三维中空纳米管结构比其它2种结构具备更好的活性和动力学特性,具备商业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血红蛋白(Hb)结合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制备纳米复合物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并研究了电极上Hb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检测键合到电极表面的Hb,可知复合膜中的Hb保持了类似于本体环境中的亚结构.通过电化学实验可知,复合膜中的Hb表现出了表面控制的可逆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得到了标准式电位(Eθ')和表面覆盖度(Γ*)等电化学参数.在7.00×10-5mol L-1-1.26×10-3mol L-1范围内(R=0.9983,n=18)内,Hb-SWCNTs-CTAB修饰电极对过氧化氢(H2O2)表现出较好的催化还原活性,得检测限为1.96×10-5(S/N=3).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H2O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载体,以盐酸羟铵还原HAuC14制备Au/Fe3O4纳米复合粒子,考察Au/Fe3O4-H2O2体系降解甲基橙溶液的反应条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考察复合粒子的晶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H2O2的用量为2.0 mL、溶液的pH为3.0、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甲基橙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在脱色过程中,Au/Fe3O4复合粒子主要起了催化分解H2O2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催化臭氧氧化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氧化效果,以FeOOH、MgO和CeO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滤后水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可以明显地降低滤后水的UV254,但对滤后水的DOC降低并不明显,O3/FeOOH可以明显地提高对滤后水DOC的去除效果;O3与O3/CeO2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滤后水UV254和DOC的去除.单独臭氧氧化与臭氧催化氧化联用或是不同催化性质的催化剂之间的联用技术将是今后臭氧深度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过渡金属氮化物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和环境,发展高效的储能装置成为人们非常迫切的需求。电容器能快速充放电,是很多电子元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微处理器到大规模的电源。但是与电池相比,它的储存容量相对较低。为了提高能量密度,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超级电容器。近年来,过渡金属氮化物因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热导性、优良的导电性、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和类铂的催化性能等优异的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过渡金属氮化物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应用较多的氮化钛和氮化钒材料,以及它们与其他材料的复合物等,最后对过渡金属氮化物电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电催化电极与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极在电化学反应器中,处于“心脏”地位,良好的电催化电极具有节能低耗、高反应效率等优点,在电化学水处理技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因其具有多功能性、高度的灵活性、易于自动化、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倍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回顾了电催化电极与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并指出了电催化电极与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 与电源无关的电子器件和电工设备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电化学电源愈益强烈的兴趣。除了继续发展常用的电池和蓄电池体系外还在不断地研制新的电源。由于宇航中采用燃料电池经验的启发,在早些年代,人们就开始致力於对金属—空气电池的改进工作。人们在研究性能完善的新型原电池时,Zar-omb于1962年建议用铝电极代替锌—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