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绪昭 《科学通报》1981,26(11):673-673
太阳的长分米波现象是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Cole等和Little分别用Mills十字进行408MHz太阳高分辨率观测(分辨率3′)。他们观测到两类源。一类大(半功率点角径约7′)而弱,辐射较稳定,通常与谱斑相联系。另一类则角径小(不超过1′—2′),亮温度为1.5—7.5×10~6°K。它们可能是与黑子群相联系的。Abrami使用简单相关干涉仪研究了408兆赫的Ⅰ型爆发,发现Ⅰ型源具有复杂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在发射3年后,“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升空,开始在太阳附近盘旋,并且比之前发射的任何航天器都更接近太阳。2021年4月,在第8次飞越太阳期间,“帕克”首次越过阿尔文临界表面,标志着它进入了太阳大气层,  相似文献   

3.
《科学24小时》2011,(1):52-52
科学家借助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通过令铅离子高速撞击,产生了一个温度为太阳核心温度100万倍的火球,成功完成了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实验,重现了大爆炸后宇宙的瞬间状况。  相似文献   

4.
唐凡 《科学之友》2003,(2):26-27
北京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神舟”四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4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10月9日,“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向太阳奔去。“夸父一号”重约859千克,运行于720千米高的晨昏太阳同步轨道上。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卫星可以长时间连续地对太阳进行观测,能最大限度地为科学载荷提供良好的观测环境。“夸父一号”的科学目标是“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它们是构成太阳活动的关键要素。那么,“一磁两暴”是怎么回事?太阳活动又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相似文献   

6.
微波卫生学     
微波通常是指频率范围从300兆赫到300千兆赫的无线电波.微波理论与技术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医学工作者就发现在高功率微波发生器旁长期工作的人员有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存在,并注意到高强度微波辐射造成动物致死的效应.四十年代,由于雷达发射机日趋高功率化,为保护操纵人员,曾大规模地开展过定名为“雷达危害”的研究课题.将微波作为职业卫生学的一部分,并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是开始于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施万(Schwan)博士首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53年,苏联在医学科学院内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随后,其他各工业国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六十年代以来,各种新颖精巧的微波设备似雨后春笋  相似文献   

7.
能源危机促使人类大胆地寻找替代能源。美国科学家希望利用模拟太阳中心核聚变发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为将来探索新能源带来希望。美国“人造太阳”于2009年春季首次点火。参与此次科研工作的主要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1979年春天,美国卡内基-梅朗(Carnegie-Mellon)大学的一台新的核磁共振(NMR)波谱仪投入实验工作. 这台新的装置在14.1特斯拉的超导磁场中得到质子的最高进动频率为600兆赫.这是目前NMR波谱仪达到的最高磁场.目前市场上能得到的带有持久(电流)超导线圈的NMR波谱仪的最高磁场为8.4特斯拉,相当于360兆赫.400兆赫的NMR波谱仪正开始出现于市场上.在没有谱线随磁场提高而增宽的情形下,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工作者利用这台仪器可以期望在分开不同分子环境的氢核的NMR峰时,把分辨率提高一倍. 这台Carnegie-Mellon NMR波谱仪能区别共振频率仅相差0.3赫(5×10~(-10))的结构.这样的灵敏  相似文献   

9.
在地球上,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常把一天分割成“白天”和“晚上”两个部分。无论哪一天,惟有当太阳落下后,银月星辰才能绽放它们的光辉;而随着日出时刻的迫近,星辰便一点点淡出我们的视野。因此在地球上的我们,觉得天穹万物之中惟有太阳是最伟大的。殊不知,在恒星世界中,太阳仅仅是一颗很不起眼的恒星。  相似文献   

10.
陈勇 《科学之友》2005,(9):32-3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的儿时容貌。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窗     
太阳曾经也有“伴侣”日前,美国多所大学的科学家宣称,太阳可能也曾是某个双恒星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太阳可能拥有过一颗伴星。之后,不知是何原因,这颗伴星逐渐远去,只留下太阳“独守空房”。有关成果的论文发表在5月份出版的《发现》杂志上。科学家们是利用不久前发现的“赛德纳”小行星所拥有的独特运行轨道推算出这一结果的。据介绍“,赛德纳”的椭圆形轨道似乎被某种外力拉长,公转周期长达1.2万年。科学家认为“,赛德纳”和柯伊伯带中那些运行轨道怪异的小行星可能受到了某颗未知恒星的吸引。科学家们认为,这颗未知恒星并非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12.
太阳系是太阳的疆域,它宛若一座庞大的帝国,八大行星是它的“行省”.行星旁的卫星和分布于这个疆域中的大小天体是它的“属国”。它看上去仿佛是荒芜的,似乎只有地球充满生机,存在生命,然而现在,人们的观点改变了,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人们对太阳系中卫星的探测日益深入。人们发现,“太阳帝国”可能并非一片荒凉。  相似文献   

13.
王德昌 《科学》2005,57(4):55-58
日晷者,为昼间测日影知时之仪器。“日”指“太阳”,“晷”表“影子”,“日晷”意为“太阳的影子”。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使其照耀的“物”背后产生在某个面上的阴影的位置和长度渐次转移和变化.人们依阴影转移和变化之度,以测时间之持续和位置。  相似文献   

14.
白木 《科学之友》2003,(5):14-15
小贴士太阳活动以11年为一循环。在活动高峰期,太阳的一些区域能量增加,太阳表层在某一时期突然向空阀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形成高速离子流,科学家称之为太阳风暴。它是由美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1962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宇航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从太阳附近传回了史无前例的数据,这些发现于2019年12月4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包括对太阳物质的不断外流和太阳风行为的新理解。2018年8月,美国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升空,不久就成为有史以来以最近距离飞掠太阳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利用尖端的科学仪器测量飞船周围的环境,已经完成了计划的24  相似文献   

16.
近日,飞行员贝特朗·皮卡尔驾驶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飞机——瑞士“太阳驱动”号,完成了跨越欧洲和非洲长途飞行的最后一段,抵达位于瑞士帕耶讷的基地。  相似文献   

17.
据息,我国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经过8年艰苦奋斗建造成全超导的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也“称人造太阳”。之所以被称“作人造太阳”,是因为这个装置产生能量的原理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一样。太阳能够发出强光,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巨大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这类托克马克聚变装置可以把氘的聚变燃料加热到4亿 ̄5亿℃的高温区,在这样的温度下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清洁能源,会给世界带来更加广阔的能源空间。中国人造太阳工程调试成功  相似文献   

18.
许槑 《自然杂志》2004,26(6):356-356
近十年来 ,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以外发现的近百个行星系统中 ,大都有“灼热木星”———气态的巨行星绕恒星运行 ,而它们与主星的距离都接近于我们太阳系中水星与太阳的距离 .科学家们认为 ,这些巨行星是在远离主星的寒冷区域形成的 ,后来 ,由于围绕着年轻恒星的尘埃盘内物质的引力拖曳 ,失去角动量后向主星移近的 .受此启示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内的木星也可能发生过向太阳移近的现象 .科学家们发现 ,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的 ,一群 70 0多个岩石状不太大的 ,被称为希尔达 (Hilda)的小行星群 ,它们绕太阳三圈的时间恰巧等于木…  相似文献   

19.
飞出太阳系     
在飞行33年后,"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已到达太阳系边缘一个遥远的位置,在这里太阳风不再向外运动,这意味着它即将——飞出太阳系2010年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于33年前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的所在位置距离太阳约178亿千米,即将离开日球层顶(见“名词解释”)。在这里,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受到来自周围恒星的恒星风的阻挡而停止,不再向外运动。这一事件意味着,“旅行者一号”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迄今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20.
在这幅最近拍摄于越南广义省的照片上,一个“扁土豆”形状的太阳升起在海滩上空。当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时,太阳圆盘看起来有些变形,这是因为阳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与此相似,旭日和落日经常看起来更红一些,原因是较厚的各层大气散射更多蓝光,留下的大多是红色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