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最近,黎巴嫩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即以什叶派穆斯林民兵“阿迈勒”重新占领贝鲁特市西区为标志,黎穆斯林武装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从而打破了长期来在黎存在的两大教派之间“微妙的平衡”。以叙黎总统会谈和废除黎以协议为起点,黎当局改变了主要依靠美国稳定局势的作法,转向求助叙利亚和阿拉伯国家解决黎巴嫩问题。这一形势的发展将使黎冲突各方有可能从以军事斗争为主转入到政治斗争为主的新阶  相似文献   

2.
黎巴嫩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冲突的一个中心呢?原因当然很多,除了因为它是中东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外,黎巴嫩内部存在的教派和政党分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弄清黎内部教派与党派的情况,对于了解黎巴嫩长期动乱的缘由,是大有帮助的。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教派繁多黎巴嫩是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内部又分为许多小的教派。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马龙  相似文献   

3.
正最新的世界银行报告认为,黎巴嫩已经陷入1850年以来全球严重程度排名第三的经济危机,仅次于1930年的西班牙经济危机和1926年的智利经济危机。黎巴嫩经济危机始于2019年,2020年演变成国家债务违约。目前黎巴嫩镑与美元的汇率也从1500镑兑1美元贬到23000镑兑1美元,民众财富转瞬间缩水90%以上。  相似文献   

4.
汪杰 《甘肃科技》1999,15(5):10-11
1基本概况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南端一角临红海的亚喀巴湾,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相接,北与叙利亚及黎巴嫩毗邻,为亚非欧交通要道。面积278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主要为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以色列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谷地、阿拉伯谷地,中部为黎巴嫩山脉向南的延续,南部为内盖夫沙漠。北部山区年降雨量在718mm左右,从北向南降雨量逐渐减少,南部沙漠地区不足25mm,属亚热带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以色列是全球淡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可再生淡水资源16亿…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看到千疮百孔的贝鲁特,耳畔轰鸣着枪炮声时,很难想象它在十年前经济繁荣的景象。黎巴嫩曾以发达的金融业而闻名于世。它的金融业资历深,而且由于与海湾地区关系密切,占据着便于吸收石油资金的优势,同时它拥有比较强大的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又善于开辟多种服务和发展中、长期信贷,因此在国际上也颇有信誉。甚至在战乱中,银行客户大量移居国外,特别是大客户的外移冲击着黎巴嫩的金融业时,黎巴嫩银行仍能紧紧跟踪变化的形势,在欧洲、美国和海湾地区开设了不少分行,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在艰难中发展着金融业。正因为如此,黎巴嫩镑一直被公认为是“安全外汇”和全世界最坚挺的货币之一。但是,战争是无情的。黎巴嫩经济和黎镑再顽强也经不住十年战火的摧残。黎巴嫩作为中东主要金融和商业中心的业务被战乱年复一年地削弱了,其他经济行业也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去  相似文献   

6.
9月11日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沙提指责多国部队军事干涉黎巴嫩,呼吁黎人民结束内战,恢复民族团结。12日,安理会讨论黎局势,黎要求撤出外国军队。黎拒绝叙利亚和德鲁兹派提出的停火协议草案,不同意政府军撤出舒夫山区。美向黎增派两千名海军陆战  相似文献   

7.
地中海上的明珠黎巴嫩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独立国家,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五十万人,主要民族是阿拉伯族。黎巴嫩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有悠久的文明史。从公元七世纪时起,它是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到十六世纪,土耳其人入侵,黎巴嫩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黎巴嫩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人民几百年来为了反抗异族的统治而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在第  相似文献   

8.
大事记     
1991年11月1日—15日1日黎巴嫩议长侯赛因·侯赛尼申明,黎不参加同以色列的第二阶段双边会谈。2日赞比亚大选揭晓,弗里德里克·奇卢巴当选为新总统。巴解组织建议召开阿拉伯七国首脑会议。  相似文献   

9.
回来吧!贝鲁特, 回来吧!韶华时光! 享誉阿拉伯歌坛的黎巴嫩女歌唱家菲露兹,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往往声泪俱下,而听者也禁不住唏嘘涕零。自1975年4月至1976年10月为期19个月的内战以来,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一直在战乱中挣扎着生存。今年4月以来又接连发生了叙利亚驻黎部队与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的民兵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  相似文献   

10.
蕞尔小国黎巴嫩历来都是各种国际势力激烈角逐的场所:黎巴嫩与叙利亚历史上关系特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400年间,有350年两国是在一起作为“大叙利亚省”存在的,1920年又皆由法国托管。黎巴嫩独立以来,叙利亚坚持在黎有特殊利益,至今仍有两万叙军人在黎驻扎;黎巴嫩与巴勒斯坦关系微妙,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大批巴难民涌入黎巴嫩,巴方各种武装力量也屡屡从黎境内袭扰以色列,其引发的矛盾直接酿成黎巴嫩内战,至今仍有近50万巴难民滞留黎境内;亲伊朗的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及贝卡谷地建立反以基地,使黎巴嫩与伊朗的关系也变得复杂;黎巴嫩与以色列则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军撤出黎南部后,边境局势虽有缓和,但仍存在许多激化局势的诱因。由于黎巴嫩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微妙,它在盘根错节的地区冲突中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伊战后,美国曾指责黎巴嫩藏匿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遭到黎巴嫩政府断然否定。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国家普遍担心,东欧的变化把世界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而使人们忽视诸如阿以冲突、黎巴嫩战争和两伊谈判这些中东的重大问题。但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目前东欧为阿拉伯国家展现了新的市场和投资场所,这对一些资金雄厚的阿拉伯国家是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颜旭 《世界知识》2008,(11):48-49
5月15日,黎巴嫩各政治派别同意重启对话,这使自5月6日起迅速恶化的黎巴嫩局势暂时得到缓解。在这十天中,内战的阴霾一直笼罩在黎巴嫩上空,石块、棍棒、浓烟、烈火、枪弹、火箭弹给贝鲁特再次留下道道伤痕,武装冲突还蔓延至黎北部城市和中部山区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冲突在黎巴嫩全国已造成81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相似文献   

13.
11日为期2天的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第2次外长会议在马尔代夫闭幕。黎巴嫩内阁召开每周例会,呼吁立即释放所有被劫持的人。15日,黎北部两派民兵经过4天交战,在叙军监督下实现停火。20日,两派民兵在舒夫山区爆发了  相似文献   

14.
黎巴嫩,一团乱麻待谁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约在20年前,黎巴嫩内战的报道每天充斥着媒体。长枪党、真主党、马龙派、德鲁兹之类的名字猛往人的耳朵里灌。后来内战平息了,这个国家不再显山露水。不过近两个月来,黎巴嫩又往人们的眼球里跳,究其原因,竟与20年前如出一辙。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还在原地打转吗?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袭身亡。两周后,黎现任总理卡拉米突然宣布辞职。3月10日,黎总统拉胡德又责成卡拉米组成新政府。然而,3月29日卡拉米再度提交辞呈。新政府难产,既反映了在外部势力介入的背景下,黎政坛云谲波诡的派系斗争态势,也折射出黎政治体制中长期积重难返的深…  相似文献   

15.
两条路线的斗争从5月9日黎巴嫩北部的黎波里城居民举行总罢工总罢市以来,黎巴嫩人民每天都以更坚决的行动来表示他们反对亲西方政府违反民族利益政策的决心,并有力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镇压。这一斗争,实质上是两条道路的斗争:黎巴嫩究竟应当执行民族独立政策,反对军事集团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加强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合作呢,还是像亲西方政府奉行的那样,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依靠西方国家,而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疏远,镇压国内爱国民主力量。黎巴嫩现任总统夏蒙是1952年上台的。根据黎巴嫩宪法,总统可以决定和指导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夏蒙几年来所竭力推行的政策,使黎巴嫩民族利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内阁3月5日决定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后,以在黎南部的军事盟友南黎巴嫩军的时日就屈指可数了。南黎巴嫩军(南黎军)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6年黎巴嫩内战期间诞生的基督教派的“自由黎巴嫩武装”。现有兵力约25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区发生的大爆炸,是一次重大安全事故。有意思的是,法国对灾情的关注度超乎寻常。当黎巴嫩总统与总理忙于自我免责和相互卸责、黎政府在抗议示威活动中集体辞职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抵达贝鲁特,走街串巷,时而与黎民众嘘寒问暖、温情相拥,时而在抗议现场以激昂的言辞回应黎民众的反腐关切,而他访黎收获的欢呼与黎官员受到的冷遇与质问形成鲜明对比。黎民众与马克龙之间形成了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愫,似乎模糊了情感与主权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海湾战争使美国加强了它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美国的这个地位正受到来自阿拉伯国家和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围绕着今年4月间以色列大规模袭击黎巴嫩,这一趋势又有新的发展。挑战来自两方面在这场黎以军事冲突中,美国从一开始就偏袒以色列,指责黎巴嫩真主党挑起战端。直到4月18日以炮击联合国驻黎部队营地造成100多名黎平民死亡惨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水资源贫乏,境内无大河流,北部地区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以色列每年用水18亿多立方米,年缺水4亿立方米,预计到2000年缺水将达8亿立方米。为解决水源问题,以色列早把目光投向周围的阿拉伯领土。以色列建国后,同阿拉伯国家打了4次中东战争,两次大规模武装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霸占和掠夺那里的水资源。目前以色列65%的用水来自被占领土,阿拉伯人的供水因此也更为困难。以色列拒不撤出被占领土,水资源问题是主要症结之一。  相似文献   

20.
4月25日至5月8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先后对埃及,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六国进行了频繁而紧张的穿梭访问。5月6日黎以双方达成了一项以色列撤军的协议草案。在舒尔茨出访以前,中东的形势是:由于以色列坚持横蛮无理的要求,黎以美三方的撤军谈判已拖了4个月而毫无结果;黎两派民兵冲突加剧;美驻黎使馆挨炸;约旦一巴解组织谈判中断;叙以关系紧张;里根方案连遭挫折,有夭折之虞。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前一时期无所作为的态度,加强了对中东事务的影响。舒尔茨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促成撤军协议和其他活动来稳住阿拉伯温和国家,使已经搁浅的里根中东和平方案重新运转起来.以巩固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防止苏联进一步插手中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