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恐龙是卵生的陆地爬行动物,是爬行动物中形态习性较为独特的一类,也是脊椎动物中演化较为成功的类型恐龙蛋的出现,标志着恐龙从此不再像早期两栖爬行动物那样对水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从而确立了恐龙作为继鸟类之后的又一类卵生脊椎动物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今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是从鱼类的一个小分支——肉鳍鱼类中沿袭进化而来的。鱼类的这个分支在大约3.65亿年以前从水中爬上了陆地,继续进化,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的陆生脊椎动物。然而,这种结论往往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缺乏一些直接的化石证据的支持。最近,美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批生活在距今3.75亿年前的有足鱼类的化石,这些化石将解开鱼类上岸行走变成有足类动物的种种谜团。北极的新发现填补空白在发现这些动物化石之前,古生物学一直认为,肉鳍鱼类是在泥盆纪进化为陆地爬行动物的。但是,以前的化石记…  相似文献   

3.
人生长激素基因在泥鳅受精卵显微注射转移后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朱作言 《科学通报》1986,31(5):387-387
1982年底,美国Palmiter和Brinster等人报道了给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从而培育成功“超级鼠”的实验结果,揭开了用外源基因转移方法培育动物新品系的序幕。两栖类的受精卵具有接受、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潜力,我们推测,作为低等脊椎动物的鱼类,这种潜力可能比高等脊椎动物的更大一些。而且鱼的怀卵量一般都很大,并在体  相似文献   

4.
婚姻恋爱、繁殖后代,是动物的本能。就人类而言,恋爱是感情和性爱相结合的产物,是婚姻和生育的前奏。而海洋动物如鱼类的婚姻恋爱却是单纯的性爱和单纯的延续后代,不能与人类的婚姻恋爱同日而语,但鱼类的婚姻恋爱更有趣和多样。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的祖先是远古鱼类,证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只爬行动物、每一只鸟、每一头哺乳动物和每一个人都是古代鱼类的后代。我们的身体构造就讲述了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想让一辆老爷车跑上200千米/小时,改装工程师必须重新调校所有零部件,如果调  相似文献   

6.
嗜食同类或种内捕食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食性行为. 与相对高等的脊椎动物, 如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 嗜食同类行为在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更加普遍[1,2]. 然而在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中却很少有嗜食同类行为的证据, 目前已知最可靠的化石记录是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恐龙Majungatholus atopus[3]和尼安德特人[4].  相似文献   

7.
童第周 《科学通报》1973,18(2):77-77
Commandon和Fondrune(1939)最先在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进行细胞核移植工作.Briggs和King(1952)改变移核技术,应用到多细胞动物,细胞核的移植便成为细胞分化和核质关系等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特别是在脊椎动物的两栖类,核的移植联系着发育和遗传等问题,发展很快。King和McKinnell(1960)等并在两栖类移植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邹继超 《科学通报》1964,9(7):632-632
类固醇激素在两栖类和鱼类排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最近有过报道和讨论,孕酮及其结构类似的激素,在离体下都有诱导排卵的效能。但是若要确定这类激素在低等脊椎动物正常生理情况下是否参与排卵过程,则首先需要证明这一类动物的卵巢能够分泌孕酮或其类似物。根据Peronen和Rapola的报道,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他们在蟾蜍和南非有爪蟾蜍(Xenopus)的卵巢中未能发现有  相似文献   

9.
卢静  朱幼安  朱敏 《自然杂志》2016,38(6):391-398
硬骨鱼类(osteichthyans)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主干,硬骨鱼下分的两大支系,即肉鳍鱼类(lobe-finned fishes)和辐鳍鱼类(ray-finned fishes)分别成为今日地球陆地和水域的征服者,前者最终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志留纪-泥盆纪是硬骨鱼类乃至整个有颌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阶段,硬骨鱼纲的起源、辐鳍鱼类与肉鳍鱼类的分异、肉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四足动物的起源等关键演化事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直到20世纪末,化石资料的匮乏长期以来一直限制着学界对这些 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关键事件的了解。近年来,来自中国的梦幻鬼鱼、初始全颌鱼、晨晓弥曼鱼、于氏箐门齿鱼和奇异东生鱼等一系列关键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上述情况,将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推到早期脊椎动物研究的聚光灯下,为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演化历史补上了大量缺失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正>不论往哪里躲藏,你都很难摆脱它们,它们遍布全球,生活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它们就是我们熟悉的嗡嗡作响的吸血昆虫——蚊子。全球已知的蚊子有3500种,40个属。雌性蚊子靠吸针式口器来啜饮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甚至鱼类等动物的血液,靠血液中的营养繁衍后代。蚊子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剂和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05,(10):59-59
有些爬行动物,例如鳄鱼和毒蛇,都是臭名远扬的猎食者.但你是否知道,大多数爬行动物也是猎物呢?包括鸟类和小哺乳类在内的其他动物,会寻找爬行动物的卵和幼仔.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05,(19):59
有些爬行动物,例如鳄鱼和毒蛇,都是臭名远扬的猎食者.但你是否知道,大多数爬行动物也是猎物呢?包括鸟类和小哺乳类在内的其他动物,会寻找爬行动物的卵和幼仔.  相似文献   

13.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8-338
最近一段时间,在东北辽西大地上频频传出古生物新发现的捷报.从孔子鸟[1]到中华龙鸟[2],从原始祖鸟[3]到原始兽类———张和兽[4].还有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5].这些发现一次次震惊了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世界两大权威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也纷纷抢先报道关于中国辽西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报道的王原等人的论文———“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化石”一文(p407~411),为辽西的脊椎动物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类群,这就是无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在脊椎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爬行动物生殖的生物学家一直认为爬行动物和人类一样,需要两性的结合才能繁殖。这种看法,大约在二十年前被打破了.当时一位爬虫学家从野外采集归来,在分拣蜥蜴标本时,发现几种蜥蜴全是雌  相似文献   

15.
利用DNA微量注射法而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是日趋发展的高科技。应用该技术繁殖鱼类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应用优化微量注射特别技术于鱼类并研究选择大量培养方法可生产出表达了最佳特性的基因转移鱼产品,进而促进鱼及后代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似是而非     
《科学之友》2005,(19):57
尽管科学家把爬行动物划分为不同的目、亚目、科、种,但有些爬行动物看起来还是很相似.例如,我们如何区分无腿蜥和蛇?如何区分鳄鱼和短吻鳄?看看这些图片能否有助于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7.
胡炜 《科学通报》2005,50(24):2689-2694
性腺是脊椎动物精卵发生的场所, 是生命繁衍的关键器官. 本文评述了通过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与鱼类性腺发育, 培育性腺发育被完全抑制的转反义GnRH基因鲤鱼、特异剔除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以及在鱼类性腺中特异表达外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认为鱼类性腺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实施生物技术操纵的新型载体, 并探讨了鱼类性腺发育调控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对策研究以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胡炜  汪亚平  朱作言 《科学通报》2005,50(24):2689-2694
性腺是脊椎动物精卵发生的场所,是生命繁衍的关键器官.本文评述了通过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与鱼类性腺发育,培育性腺发育被完全抑制的转反义GnRH基因鲤鱼、特异剔除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以及在鱼类性腺中特异表达外源基因的研究进展,认为鱼类性腺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实施生物技术操纵的新型载体,并探讨了鱼类性腺发育调控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对策研究以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水生生物学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遗传和鱼类免疫是水生生物学2个重要的中心议题.一些鱼类,如斑马鱼和青鳉等可作为研究遗传、发育和免疫等与生命相关科学问题的模型,斑马鱼等模型鱼类已成为生命科学、特别是脊椎动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等重大发现的主角.随着重要养殖鱼类和水产动物全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一些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特殊生物学现象已从其进化适应的分子机制上得到了深入解析,并由此促进了2个现代的水产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即基于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和基于全基因组分型的选择育种途径的发展和应用.此外,鱼类及水产动物免疫机理与病害防控策略研究助推了脊椎动物发育和比较免疫学发展高潮的到来,也为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总之,由于水产养殖已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来源,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及其进步将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青云 《科学之友》2006,(8):20-21
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今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是从鱼类的一个小分支——肉鳍鱼类中沿袭进化而来的。鱼类的这个分支于大约3.65亿年前从水中爬上了陆地,继续进化,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的陆生脊椎动物。然而,这种结论往往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的,缺乏一些直接的化石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