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掌故原是官职名,在汉代,“掌故”就是太常所属太史令的官,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唐代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掌宫廷  相似文献   

2.
邂逅采桑女的故事代代流传,形成一个意脉相连的文学现象。汉代是邂逅采桑女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故事的叙事模式和文化蕴意在汉代发生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这种文学现象很值得进行一番研究,以期探寻变化前后叙事模式和文化蕴意的特点以及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代随着上帝观的改变和重建 ,出现了相应的祭祀仪式和造型艺术 ,神仙思想的流行 ,造就出绘画中的诸神系列 ,伏羲、女娲也在画中大量出现。汉画多历史故事 ,更多是表现世俗生活。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 ,使“玄想”与“实际”一体 ,遂使神仙、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并见于画面。  相似文献   

4.
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相互共融.其实两者的起源与主旨并不相同,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而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汉代,因汉代推崇孝道教化,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广为流传,但魏晋至隋唐朝时期又被牛郎织女故事影响而受到抑制,直到宋明以后,这两个神话故事才明显区分开来,独立发展成两个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侯外庐是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所采用的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思想史研究对象是哲学思想、逻辑思想、社会意识的独特理解,为思想史研究作出了科学定位。在汉代思想史研究中,侯外庐研究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汉代思想作出了具体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颇具特色的结论,为科学地认识汉代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谈到汉代文化时,往往忽略汉代的孝道与《孝经》。文章认为,汉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孝道,汉代是《孝经》最流行的时期,《孝经》在汉代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与先秦、秦朝相比,汉代的孝道之风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汉代皇帝高度重视孝道;二是《孝经》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汉代研究《孝经》的学者颇多;四是汉代对《孝经》的作用有所夸大。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忽略了对汉代的孝道与《孝经》的研究呢?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野被风行于汉代的“五经”遮掩了。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收录马王堆帛书中的古医书和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竹木简中的四种医书,这批简帛资料对研究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医学具有重要价值.原简帛字词的释读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本文就字形考释提出十五条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简帛资料.比如十问第17号简:“侦用玉闭”,整理者释为“侦”的字,实为“慎”字.再如十问第46号简:“必益之而勿予”,整理者释为“益”的字,实为“监”字.  相似文献   

9.
干宝对于董永故事的历史书写主要体现在对汉代诸多社会信息的展示,而个别叙事要素的变更使得《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增添了如许美好。织女出场时间的变更不仅增添了董永美德的内涵,而且完成了对于汉代政治的反讽,同时也写出了社会文化对于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  相似文献   

10.
<正> 从汉魏故都许昌市沿311国道东行30公里,可以看到一片洁白如玉的厂房,别具一格的古典式建筑大门。这里便是闻名遐迩、曾有“中州五粮液”之称的许昌姚花春酒业有限公司。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隋朝大运河故道,是我国著名的白酒文化发祥地之一。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汉代,皇家就在这里设立作坊,精酿“贡酒”;三国时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许多文人名士,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共有20余幅鸡首人身神怪图像,这类图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学术界较少问津。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鸡首人身神怪的神性,探索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汉代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从而生发出鸡首人身神怪驱除鬼邪的神圣职能,其中展现了汉代人超越自身主体的审美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3.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单刀会》是元代历史剧的优秀代表,其思想内容中蕴含着强烈的大汉情结,这种大汉情结主要是通过主配角人物的唱词、大汉英雄人物的塑造及对历史史实的篡改和超越来表达的,联系元代社会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汉代统治的强烈向往。  相似文献   

15.
班固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身在经学时代的他,所撰著的《汉书》中大量征引五经文字,其中对《诗经》的征引亦不在少,《纪》《表》《志》《传》都有征引。征引范围涉及风、雅、颂,其中以雅诗为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班固正统的思想。《汉书》所引之《诗》固是汉代版本,将其与今流行本勘比,自有其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神异叙事,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其一,对以阴阳灾异、感生神话、谶纬之术等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神学"进行集中展示;其二,对神仙、方术以及人仙遇合传说进行不同程度地叙述;其三,对佛教神话或者反映佛教信仰文化的"人佛感通"灵验进行宗教演绎;其四,对各种神、民间鬼神以及人神交通之事进行重点记载。如此种种,既是周秦之际史传创作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吸收了中古造神运动的时代成果。其文化效应,在于参与并影响着我国早期叙事的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17.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9.
东汉颂文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礼乐建设结合在一起,受到朝廷的提倡,其功用在于纪功与颂德。在发展过程中,颂文受到经学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取则经典,而且表现了东汉经学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颂文与东汉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突出表现在颂文叙事和征实的特征以及前序后颂、其序似传的写法。东汉颂文的这些特征使它和辞赋有明显的区别而与碑铭等文体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