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17,(4):64-68
闽南语是闽南与台湾海峡两岸同胞主要的共同语言。在民间,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闽台闽南语歌谣内容丰富,情趣盎然,有着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两岸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闽台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闽台民间闽南语歌谣的发展传播、历史折射与文化传承反映两岸文化的同源性和不可割裂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信息访谈法、实践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闽台社会及闽台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在海峡两岸官方一国两制政治见解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闽台民众非官方约束,非政治色彩的闽台民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断交流,将成为两岸人民寻根本、寻宗祖、求统一、求共荣的联谊活动,将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相融互动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0,(1):83-87
宋际春是清代福建莆田县历史上较为有名的诗人,著有《柘耕诗文集》十卷及《绿天偶笔》。宋际春的诗歌注重表现个人情性,记述了个人真切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变化,有明显的自传性特点,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其作为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命、情感历程;他对晚清闽台吏治、兵制及民变的政治批判,在正史之外,为我们提供了晚清闽台政治生态的另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4.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17,(1):146-153
明人钱穀父子所收藏的《麟台故事》影宋抄本在嘉庆年间出现后,先归藏于陈氏西畇草堂,后因黄丕烈做跋而身价倍增,相继出现了陈樽、惠栋、王士祯、戴植、于昌进、蒋孟苹等诸多清代至民国年间的著名藏书家,围绕着一部残存不足三卷的《麟台故事》明影宋抄本,演绎出一段民间藏书史上文士与典籍珍藏相关联的一系列逸闻趣事,切实呈现出了该本在这一时期的流传与收藏经过。最终该本归于上海涵芬楼,由商务印书馆收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文学文本。千百年来,虽然研究《论语》的论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误脱、增衍及“疑古”思想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影响,《论语》研究中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出土文献的发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论语》成书、流传、文义释读等方面的争议,推动《论语》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7.
济水祭祀文化,堪称中国山川祭祀文化的历史缩影。《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反映了唐初以来附祭北海的礼制传统。“五项陈弊”的革除,折射了较为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17,(4):126-129
闽台作为共同的闽南文化区域,有着共通的乡土资源:共同使用的闽南语、同根同脉的血缘联宗、共有同奉的民间神祇、一苇可航的水岸通道等。这些两岸共同的日常生活场景,生成于其中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成为闽台两地书写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物质基础。同时,闽台两地共同的乡土历史资源又是组成两岸大历史的坚实基础。认同共同的闽南文化资源与共有的历史遗迹,其意义在于从"乡土"中凝练并唤回隐含于其中的"同一民族和同一国家"这个事关家国的宏大命题,并以此建构两岸青少年可共同接受的历史叙事,从而塑造两岸青少年历史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虎通》作为东汉今文学讲论五经同异的重要著作,在宗庙祭祀方面继承了《礼记》祭祖和丧葬制度,其敬天法天的思想来源于董仲舒《公羊学》的阴阳灾异学说。《白虎通》以天道推求人道,用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国家典章制度的合法性,同时对社稷、五祀、蓍龟作出新的解读,为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漳州师院学报》2019,(2):42-46
黄道周楷书创作审美源于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欧阳询《千字文》、颜真卿《东方朔书赞碑》等碑帖的研习,也源于对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楷书的临摹。黄道周楷书创作具有遒媚、质朴、峭厉和"大道"之美等审美内涵。黄道周楷书创作所拥有的这些审美内涵,都具有高质量的创造性和艺术价值,是黄道周对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闽台高校交流的日益深化与发展,闽台大学生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当前两地大学生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品牌化、交流渠道多样化、内容更加全面深入,在学术交流、竞赛活动、青年联谊、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新时代,应深刻理解闽台大学生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中华文化的的传播影响、挖掘闽台历史和文化、拓展闽台大学生文化交流、建立新媒体文化交流四个维度,聚焦两地大学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深入探讨闽台大学生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年来,海峡闽台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盛,闽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交流与合作面临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台湾与福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及现状各有同异,但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两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是在限制性的环境下进行的,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和约束.实现闽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交流体系、项目及政策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是共创闽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互动崭新局面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师院学报》2022,(1):56-61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田章》《韩朋赋》《神乌赋》《妄稽》《反淫》等俗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世俗娱乐教化色彩,另一方面题材内容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文士传统和民间文化教化传统的统一。参照出土文物中大量的说唱俑(俳优俑、滑稽俑),结合传世文献中弥漫于宫廷和社会中的言语娱乐活动,可以看出,俗赋是宫廷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士子文人和民间艺人的融合。汉代文学的建构随着儒家经学观念的盛行,西汉末至东汉重视文学教化,文学下行,在民间与宫廷、俗与雅中文学随之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0,(1):78-82
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文化的共性经时空变化,在婚俗方面有着非均质化的呈现。台湾民间的婚俗发展在时间与流程上趋向精简,同时也出现一些对传统礼俗的挑战,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民俗规范已今非昔比,探讨其流变的社会因素当使我们更深入了解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18,(1):80-88
潮汕传统宗教信仰是指基督宗教之外的本地宗教信仰。其门类齐全,形态丰富,大体上可分为道教及民间杂神、佛教、官方主导信仰及祖灵祭祀三个类型。潮汕传统宗教信仰参与了潮人心灵的塑造,对潮汕文化的总体建构发生过深远影响,在本地开发和海外拓殖中也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加强闽台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基础教育界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前期积累的经验和闽台基础教育界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闽台基础教育发展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双赢"空间。  相似文献   

17.
民俗体育是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征。闽台民俗体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民俗体育传承自福建,而后扎根、发展、壮大。闽台两地相似的文化背景又为两地民俗体育的互相交流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师院学报》2022,(2):38-43
苏十万信仰产生于元代,流播于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明代,苏氏家族采取重构苏十万的身份,并使其向政治话语靠拢这双重路径,完成了苏十万由民间义士到将领的身份转变。清代以后,民间通过祭祀仪式进一步增强了苏十万信仰在地域社会中的影响力。在苏十万信仰形成的过程中,地方家族的力量处于主导地位,官员、文人则在地方文化认同中扮演了认可、强化苏十万信仰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闽台民俗文化是当下两岸关系的支柱性内容之一,对其研究直接影响到两岸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实际内容与现状的最基本认知与判断,然而,闽台民俗文化研究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只有进一步提升闽台民俗文化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相似文献   

20.
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近年来两岸高校合作的最新尝试和亮点,项目发展迅速,也广受社会关切.文章从两岸交流新形势下海西经济区建设、闽台产业对接、闽台高校各自发展需要的角度探讨项目产生的背景,并从工作目标、培养模式、现实作用、办学生命力等方面分析对项目的关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