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下寺湾地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模拟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手段,研究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而且油气主成藏期为晚期,与生烃增压的形成期大致相同,另外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顶界面附近,这些均指示超压与油气成藏存在密切关系;镜质体反射率、地温梯度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热异常,储层物性、非均一捕获的包裹体、"气烟囱"反映的流体压力异常、凝析油轻烃组分反映的组分异常证实研究区流体在超压主导下晚期高效率快速流体;高压流体的泄压排放诱发断裂开启,并为流体运移提供动力,从而控制油气在超压界面附近高效成藏。  相似文献   

3.
新疆白干湖钨锡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干湖钨锡矿床位于新疆祁漫塔格加里东褶皱带的转折部位,是东昆仑西段1个较好的钨锡(金)矿区,对白干湖矿区主成矿阶段形成的含黑钨矿石英脉中发育的包裹体进行岩相学及测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区主要发育3类包裹体: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I)、水溶液-CO2三相包裹体(Ⅱ)以及纯CO2两相包裹体(Ⅲ);Ⅰ型包裹体液相组分主要为NaCl水溶液,含少量KCl,其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60-310℃,盐度为1.82%~16.43%;Ⅱ型水溶液-CO2三相包裹体气相组分含有CO2及CH4等组分,均一温度为247~320℃,w(NaCl)为2.8%~9.4%;Ⅲ型CO2两相包裹体含量较少,均一温度为19.8~27.7℃;白干湖钨锡矿床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中高温的NaCl-H2O-CO2体系.在成矿过程中,由于温度及压力降低,流体发生相分离成为较高盐度的水溶液流体和较低盐度的富CO2流体,钨锡成矿物质趋向于富集在中高盐度水溶液相中,并导致白干湖钨锡矿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来看,石英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一个明显特点,即从长82→长81→长71,包裹体均一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从长71→长63→长61→长4+5,均一温度又呈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油气的运聚有关.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推测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区主要成藏期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页岩气地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提取地质流体信息。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地质流体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之一,却在页岩气地质研究中很少应用,主要是由于泥页岩成岩矿物细小,不易形成流体包裹体。以柴页1井中侏罗统泥页岩中砂岩夹层成岩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古压力恢复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地质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柴页1井中侏罗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活动;地质流体温度为72~90℃,成分主要是CH4,N2,CO2,压力集中于26.8~37.1 MPa。  相似文献   

6.
珊瑚钨锡矿床是一处典型的大型云英岩型钨锡矿床,通过包裹体显微测温得到如下结论:(1)珊瑚矿区包裹类型较简单,主要是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少量的纯液相包裹体,而次生包裹体多成群分布;(2)包裹体的变化温度范围为190~260℃,冰点温度为-3~-5℃,盐度变化介于7%~11%之间,流体密度为0.760~0.945 g/cm3,由此可推断该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热液;(3)根据均一温度-盐度散点图可知,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与成矿流体的沸腾有关,且受到外来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伊朗库姆盆地含烃盐水包裹体成分和温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朗库姆盆地Aran2井和FKH1井含烃盐水包裹体成分和均一温度的对比研究,揭示油气充注和成藏过程。含烃盐水流体包裹体成分和均一温度研究表明,Aran2井和FKH1井分别有过3期和4期含烃流体充注;流体体系主要为(CO2-有机)-H2O,(CO-有机)-H2O和(H2S+CO2-有机)-H2O体系。流体包裹体气相部分较液相部分富含有机相、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缺少液态烃包裹体,表明两口井所充注的并不是与Aran1井类似的液态石油,而是富氮或不含氮的天然气。富氮的天然气可能是来自下伏侏罗系油藏裂解后形成的裂解气,不含氮的天然气可能是下伏Shemshak组烃源岩二次生烃的产物。Aran2井具有相对好的保存条件而使气藏得以保存,FKH1井具有较差的保存条件使气藏被破坏和逸散。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通过对方解石充填物进行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观察和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结合方解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期次及序列、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及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段均经历多期流体改造,形成了具有不同阴极发光特征的多期方解石充填物,两者区别在于鹰山组地层未经历大气水改造;油包裹体荧光显示呈现蓝绿色-蓝白色,指示原油成熟度较高,且一间房组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84℃~98℃,平均均一温度92.49℃和113℃~130℃,平均均一温度119.91℃、鹰山组上段均一温度分布范围91.2℃~104℃,平均均一温度96.1℃和112.7℃~128.1℃,平均均一温度119.97℃,表明存在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印支期两期油气充注,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烃类包裹体宿主矿物方解石微区原位U-Pb测试表明,其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466.8±8Ma ~ 470.6±4.5Ma),揭示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混源流体改造形成的具备红色-橙红色阴极发光特征方解石之后。  相似文献   

9.
利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和LabRam-01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采用先进的包裹体测试技术及分析方法,对任丘油田雾迷山组地层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荧光、均一温度、冰点、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以确定雾迷山组储层油气充注时间及成藏期次,并利用数据对油气充注时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该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单相烃类包裹体、两相烃类包裹体、含饱和烃盐水包裹体及两相盐水包裹体4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90 ℃和110~120 ℃,盐度数据也集中在2个区域;沙二段及明化镇组沉积中期是主要成藏期;油气充注时的压力总体高于正常地层压力,但是并未造成异常高压.  相似文献   

10.
在对粤北302铀矿床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划分矿物生成世代,并对成矿期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得出成矿期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按其成分划分为盐水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纯CO2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冰点温度为-0.8~-3.4℃,均一温度为106~254℃,盐度为2.39%~5.55%wtNa Cl equiv;含CO2三相包裹体充填度为20%~90%,均一温度为198~354℃,盐度为3.76%~9.24%wtNa Cl equiv;纯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8~22.1℃。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测温数据说明成矿流体经历过沸腾作用,其成矿温度大约在250℃,压力约为(1.0~1.1)×108Pa,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302铀矿床成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流体包裹体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测温及储层定量荧光测试,对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及油气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石英颗粒微裂隙和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荧光呈黄绿色—蓝色,说明研究区存在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盐度呈明显的双众数特征,表明研究区在地史时期至少经历过两期流体活动;由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与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碎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早中期,结合储层定量荧光测试结果可知,第一期充注以中质油为主,第二期充注以轻质油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3.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相似文献   

14.
吉南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庙子金矿是老岭成矿带上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隐伏矿床.为研究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元素沉淀机制,运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技术,对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其次为富气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113~355℃之间,成矿流体盐度为0.87~7.85wt%(NaCl),密度为0.60~1.0g/cm3;3)气体成分主要为H2O、CO2.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密度,气体成分以H2O、CO2为主的流体,成矿过程中与变质流体等的混合是其成矿的主要机制;该矿床为受层位与断裂共同控矿、早期有岩浆活动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横跨西缘冲断带及天环均陷两个构造单元。本文借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分析技术,开展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包裹体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延长组储层中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侧分布,或沿石英颗粒未切及的次生加大边的成岩微裂缝,工区内侏罗系均一温度表现出两期成藏的特点:第一次成藏的温度在100~120℃之间,第二次成藏温度在130~150℃之间。研究区一期成藏时间为晚侏罗到早白垩,二期为早白垩晚期。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作用,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与分布规律需要准确厘定油气成藏期次。文中根据目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藏期方法的特点,在塔里木盆地温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包裹体样品埋深范围在150 m以内的选取原则,统计了典型井主要含油层位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以5℃的温度间隔分别分析了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对于轮南地区奥陶系沉积后主要成藏可分为4期:分别发生在中-晚泥盆世,大约在375~394百万年;早-中二叠世,大约在251~282百万年;早-中白垩世,大约在97~117百万年;新近纪,大约在4~18百万年。  相似文献   

17.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古流体势及油气运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靠沉积相、沉积微相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的差异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含油气系统进行划分,论证了奥陶系天然气藏落在一个含油气压力系统中。根据包裹体镜下观察、显微测温数据及激光拉曼成分测试数据的内在联系,将鄂尔多斯古生界沉积岩包裹体划分为9期次,在此基础上,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数据计划了研究区4个期次的古流体势,进而根据古流体势判别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时期流体运聚情况。将运用沉积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运聚的方法系统归结为含油气压力系统的划分、运移期次分析和运聚方向判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学等分析,研究大福楼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大福楼锡矿共发育6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即Ⅰ型(单相气相包裹体)、Ⅱ型(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Ⅲ型(两相富蒸汽包裹体)、Ⅳ型(两相富液体包裹体)、Ⅴ型(含CO2相包裹体)以及Ⅵ型(含NaCl子矿物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430℃,主要的成矿温度为120~145℃和380~430℃。流体包裹体盐度变化不大,介于17.00%~22.00%之间,属于高盐度流体,具有岩浆热液的标志;流体密度为0.158~1.105 g/cm3,压力为12.0~65.0MPa,属于中高压力的成矿流体。大福楼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大厂矿田其他矿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其可能相似的来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油气充注特征,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并确定其成藏时间.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存在3幕2期油气成藏:第1期发生在海西晚期283~252 Ma,可分为2个幕次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283~272Ma)以低成熟度油气成藏为主,第2幕(268~252 Ma)油气大规模成藏,具混源充注特征;第2期发生在喜马拉雅中-晚期16~3 Ma,主要以高成熟的油气成藏为主,油气成分较均一.在两期油气成藏中,海西晚期油气成藏规模大,为主成藏期.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玉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史.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确定了泰州组油气藏形成期次.样品中共发育2期成岩流体包裹体:Ⅰ期流体包裹体只有盐水包裹体,无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65~75℃之间;Ⅱ期流体包裹体中盐水包裹体较发育,烃类包裹体多与盐水包裹体伴生,烃类包裹体为淡黄色和黄褐色,在荧光下呈淡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