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司汤达塑造的“意大利性格”是对世界文坛的一大贡献。于连,虽非意大利血统,本质上具有“意大利性格”。但于连的“意大利性格”在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中受到了冲击,表现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于连身上具有意大利民族所具有的激情、自尊、执著、勇敢及真诚;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现实与时代风尚强加给他的野心、虚荣、虚伪。前者是于连性格的本质,后者是社会对他的异化,二者你弱我强、此起彼伏的斗争演绎了于连曲折矛盾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在《红与黑》中通过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和平民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反抗。于连是个性格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极强的个人野心,他的这种性格是由那个时代与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又是由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决定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于连性格中的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艺术形象,也是世界文学之林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总的说来,于连既不是一个大资产阶级野心家,也不是投机钻营的小人,更不是一个悲剧英雄。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于连,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和向贵族阶级妥协的一面。可以说,在他身上同时集中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抗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视角来观照《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于连性格中的极度敏感、容易激动、软弱胆怯、多疑犹豫等等一系列女性化的倾向,证实了于连具有极为突出的阿尼玛原型,这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文章同时也指出,于连的阿尼玛原型,是作者的阿尼玛心理原型的投射、变形。  相似文献   

6.
刘剑 《科技资讯》2006,(27):176-176
法国文化博大精深,法国文学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众多的多产作家。为什么法国19世纪的文学很繁华,为什么众多的著名的多产作家都出现在19世纪?本文从法国社会政治、法国经济,法国文学的发展来分析作家多产性,最后得出创作自由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 19世纪法国的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显贵阶层 ,它既不是原来的以出身等级为基础的旧式贵族 ,也不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新兴资产阶级 ,而是法国社会在新旧交替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形式。通过对显贵阶层的研究 ,有利于增加我们对 19世纪法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运用了悲剧的艺术特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及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法国的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显贵阶层,它既不是原来的以出身等级为基础的旧式贵族,也不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新兴资产阶级,而是法国社会在新旧交替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形式。通过对显贵阶层的研究,有利于增加我们对19世纪法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19世纪初法国浪漫派作家缪塞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的形象,也是作家自己的写照。缪塞以深刻的忏悔意识剖析自己,剖析客观存在的社会。作品流露出对无法把握人生深深的痛苦和忧郁。本文从忏悔意识的来源,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剖析了作家精神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海外汉学研究中,以法国汉学与鲁迅最有不解之缘。一是因为鲁迅的文学活动最早由翻译和介绍法国小说开始,二是因为法国是欧洲乃至世界译介鲁迅作品的文化重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在法国的译介历程已经历了80余年,其小说和杂文、散文诗都被陆续译成法文。米歇尔.鲁阿夫人、弗朗索瓦.于连等都是法国鲁迅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后者更是突破传统鲁迅研究模式,第一次做到了让鲁迅"自己说话"。当今,法国汉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12.
夏多布里昂既是18世纪法国文学的最后一个作家,又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位诗人。在他身上交织着新旧交替的复杂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他的文艺观、政治观和宗教观中,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1789-1830年间法国动乱不宁的社会思潮,即启蒙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世纪末"迷惘一代"的精神与心态。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塑造了一个一直被认为是恶魔的主人公希刺克利夫。他从一个具有精神上正义感的少年,在遭受伤害后扭曲了人性变成疯狂的复仇者,最后又到人性复归。其性格的演变表明了19世纪英国社会强烈的阶级观念与偏见对人性的伤害,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度过了孤苦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意,最终毁灭了自己,连可能的政治选择都达不到。  相似文献   

15.
《双城记》是狄更斯以18世纪法国革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借助于意象巧妙地突出主题、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得伐日太太的编织,将所有人物、情节串联起来,并借此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19世纪60年代,印象派绘画在法国兴起,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巨大影响。他们的作品色彩鲜活,具有独特的立体感和动感。印象派大师们有着怎样的创作理念?作品中蕴含着哪些有趣的科学原理?法国大革命之后,到了19世纪,随着欧洲王室的衰落、民众力量的崛起,社会的主角从王公贵族变成了中产阶级市民。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态度和要求也发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英国经典之作《德伯家的苔丝》,作者通过对苔丝性格的反叛与对幸福追求的剖析,刻画出一个纯洁的女孩如何被万恶的社会摧毁,深刻反映出作者对社会虚伪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反资产阶级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STP)研究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国家以政策方式管理社会科学技术。19世纪初,受法国影响,英国、德国实施推进科学技术教育机构独立化的政策,至20世纪,世界各国逐渐推行科学技术制度化,奠定  相似文献   

19.
展览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就其源头而言,是由集市演变后产生的,只是集市本身到了后期也无法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才逐渐变为展览这一形式的。而真正使用“展览”一词的大型展览活动,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间,分别在巴黎举办的“法国国营展览会”和伦敦举行的“英国产业博览会”,于是现代形式的贸易展览会(博览会)便由此产生了,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国际展览、会议活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所体现的职能已不仅仅限于经济和贸易的范围,更是进一步地扩大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从最基本职能看,它依旧起着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20.
闲话社会学     
<正> 此文所要谈的,是关于社会学的曲曲折折的故事。社会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在我年轻的时候,它也勉强算得上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在大学读书时曾选过这门课,对它略知一二。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开山祖师”是18世纪法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