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VIIRS时序夜光遥感影像,运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以及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尺度上对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城市规模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夜间灯光总量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不均衡分布,而内陆地区的夜间灯光增长率相比沿海地区更显著。位序-规模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地市级和区县级首位城市规模均逐渐增强,地市级捷夫指数维持在0.95左右,区县级捷夫指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城市间规模发展逐渐均衡。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各城市夜间灯光分布水平与人口分布水平逐渐趋同,沿海地区城市(特别是汕头、揭阳等)相比内陆地区城市趋同趋势更加明显,各城市内部呈现均衡向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海西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地发挥区位与生态优势,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密切城际交通,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挖掘粤东地区的发展潜力,加强同粤港澳地区的城际交流,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上的操作线性扫描系统(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OLS)所获取的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结合省级电力消费量构建2000-2013年省级尺度电力消费模拟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城市化进程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获得的城市空间信息基本可以反映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河南省为例,提取出2000-2012年的河南城市化空间信息,对河南省18个市级行政区的城市化空间扩张进行监测,分析城市空间扩张的格局变化及速率,得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因素并预测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1年、2004年、2007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中国31个省市的夜间灯光强度图,引入相对亮度和相对面积,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灯光指数和统计指数.以2001年、2004年的灯光指数与统计指数为样本,以2007年数据为检验值,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可决系数为0.872.最后,以灯光指数对中国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相对亮度和相对面积构建的灯光指数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国省际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紧缺等问题,从"山-海-原"("山"指低丘缓坡地,"海"指沿海滩涂地,"原"指低效用地)角度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利用经济发展适宜性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数据,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理论创建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模型,优化配置2020年福建省土地开发指标.研究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数据评价的经济发展适宜性与GDP年际变化显著正相关.福建省经济发展适宜性从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2)到2020年,福建省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的71.09%(约14.1万公顷)可来源于低丘缓坡地("山"),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8.51%(约5.6万公顷)来源于低效用地("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0.39%(约0.087万公顷)来源于沿海滩涂("海"),主要为晋江市和东山县.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方法可为多山多丘陵的地区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117个地级市2003年和2012年的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特征进行测算,并依此对经济圈的空间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值偏小的城市数量多于75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城市流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数量超过65个,产业的外向服务能力不足.第二产业对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逐渐增强.随时间发展,经济圈城市流强度由受第二产业主导变为二、三产业共同影响.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未来城市空间联系的格局和演化还可基于城市职能及发展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提取精度,本研究以长沙市为例,在两种灯光校正方法纠正的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基础上构建灯光修正指数,选用突变检测法探测城市提取的最佳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对2010年长沙市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最后,根据2010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数据以及Google Earth影像,选用混淆矩阵与空间...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基于贵州省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Goe Da模型和Arc GIS软件,探究了生态敏感性和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贵州省生态敏感性空间异质性突出,呈现西部高,东北部较高,中北部、东南部较低的特征;(2)全省生态敏感性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均存在弱的负相关,其相关性顺序为: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3)低-低型集中于贵州省南部,低-高型集中于中北部,高-低型分布差异较大,与人口密度的高-高型多分布在西北部,与人均GDP、城镇化率的高-高型集中于中部.山多人少的省情是影响其相关性强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口空间化研究是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3S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可视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获取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人口基数大及人口增长迅速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统计人口密度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3部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建立人口空间化模型,并在县级、乡镇级下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生成1 km×1 km人口密度格网图。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区空间化,由精度验证结果可知模型效果较好;(2)在平均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市,误差相对较小,说明该模型在人口稠密区空间化精度较高;(3)河南省人口空间化分布总体上呈从四周到城市中心递增的特点,人口分布圈层结构明显,主要向城市中心聚集,呈现由"圈"到"点"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构建了城市灯光强度-土地城市化水平异速生长模型,基于异速生长系数判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变化。研究区2012—2016年幂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系数分别为0.818 8、0.796 7、0.846 9、0.812 2和0.916 2,建设用地扩张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鼓楼区、玄武区、栖霞区和六合区线性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系数存在明显梯度差异,分别是2.719 5、1.698 4、0.812 5和0.404 0,沿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逐渐下降。结果表明,夜间灯光作为新型数据源可应用于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线性业务扫描系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及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radiometer suite, VIIRS)的夜光遥感影像获取时间不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夜间灯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夜光影像获取时间上的差异出发,以两种夜间灯光影像均值的比值为度量指标建立灯光差异指数,探究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夜间灯光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导致差异性的原因,并在中国省级尺度上比较不同夜间灯光影像对于电力消费(electricity powerconsumption, EPC)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夜间灯光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两种夜间灯光影像均值之间体现了很高的相关性,且DMSP/OLS灯光均值越大的地方,灯光的差异就越小;其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出现灯光差异大的现象.在电力消费预测方面,VIIRS与EPC之间的相关性强于DMSP/OLS,对EPC的预测能力也更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香港米铺后海湾湿地2009年1月份15个区的湿地依赖性水鸟调查数据及同期本区高、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气候数据及地形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和RS技术来获取9种与水鸟密切相关的环境变量因子,选取GARP生态位模型,进行水鸟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基于GARP生态位模型模拟水鸟空间分布,经AUC值检验训练样本点结果为0.859,水鸟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较好.模拟的水鸟空间分布状态也进一步证实了湿地依赖性水鸟的分布特征,潮间带、大片的基塘区域是其主要栖息场所,红树林、草滩区为其次要栖息场所,而深水域、城市用地及城市绿地区域,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干扰了水鸟的栖息,水鸟分布较少或者没有.  相似文献   

15.
以福清市区为研究区,对2007年市区商业样点进行筛选、剔除和修正后,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市区商业地价空间格局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福清市区商业地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分布规律;(2)根据空间自相关系数可将福清市区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核心区内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介于0.2-0.6,空间相关性较强,该区商业地价普遍较高;过渡区的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在-0.2~0之间,空间相关性差;外围区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在0-0.2之间,空间相关性较差,商业地价普遍在1 000元/m2以下;(3)商业地价由核心区向外围区递减,在局部地区发生方向逆转,从核心区到过渡区地价梯度较大,衰减速度较快,从过渡区到外围区地价梯度较小,衰减速度较慢.经济区位、基础设施、交通情况、心理因素和宗地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商业地价空间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能值理论的方法,对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2002-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2年间,佳木斯净能值产出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大于1,说明佳木斯市向外输出的能值高于区外对其投入的能值,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2002-2012年间,环境负载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说明佳木斯市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负载空间;对2012年佳木斯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分析表明,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2002-2012年,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指数呈急剧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天津、上海等城市,说明佳木斯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哈长城市群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分异特点,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四个时间断面为基础,描述2000年以来哈长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得出:哈长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显著,但是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有扩大现象;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从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各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呈现逐渐增强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低、高水平县市数量所占比重较大,南北地域分布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其中,北部地区较多县市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南部地区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的GDP空间化处理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基于LANDSAT TM信息获取的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建立与统计型GDP数据的多元相关关系模型,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GDP系数,在GIS支持下计算出西部12省区1 km2格网GDP空间分布数据.  相似文献   

20.
刘倩 《河南科技》2022,(17):103-109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水环境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水资源滥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对广东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制约作用。因此研究其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耦合关联性对于广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2018年广东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监测指标作为基础,研究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求得经济增长指标与水环境监测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COD排放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活用水量、生活废水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环境监测指标与人均GDP和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均存在耦合关系,其中人均GDP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关联度最高,为0.875 9,耦合作用极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工业用水量关联度最高,为0.850 9,耦合作用极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生活用水量关联度最高,为0.912 6,耦合作用极强。因此,经济增长与水环境监测指标耦合作用强,二者相互影响作用明显。在此基础上,为缓解广东省水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