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潇匀 《科技信息》2013,(8):508-50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出身、性格各不相同的中国女性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成长的故事。本文结合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来探讨《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作为华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于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试图探讨她们创伤的根源以及她们是如何努力摆脱创伤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从严格意义上讲,20世纪中期兴起的美国非洲裔文学思潮里,几乎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家。美国非洲裔作家们似乎也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他们的小说里,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美国黑人儿童成长所面临的问题,即面对残酷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现实,美国非洲裔儿童的成长之路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儿的灵魂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有着比母亲一代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她们排斥祖先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处于文化夹缝状态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从冲突、对抗到最后理解、调和的漫长过程就是她们在文化和种族身份定位中,从迷茫到成熟的过程。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移民女性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华裔身份的危机是可以通过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兼容共存来消除的。  相似文献   

5.
王丽妍 《科技信息》2012,(32):I0084-I0084
《喜福会》这部小说中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喜福会》中的中国移民母亲在中国出生和长大,中国文化植根于她们心中,她们在中国的早期生活与来美国后的生活截然不同,她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反,女儿们在美国出生和长大,她们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她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是美国式的。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正是形成母亲和女儿冲突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央视新闻频道的《周末》节目中,看到"最真实的表演天才"--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那一举一动,那一哭一笑,都令我们心灵纯净.这不禁让我想起同事们也经常在谈论的话题,为何在校园艺术节上初中的孩子不如小学生表演的节目好?为何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那本真的笑越来越少?看着渐渐长大已上高中的女儿,回顾这些年在她身上所发生的成长变化,不得不让我再去深思: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瑞典政府而言,提倡并实现男女平等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所有的瑞典学校都应该抵制传统的性别模式艾米莉从明天开始就不能再称呼她3岁的女儿类似"小公主""小仙女"之类的昵称了,因为明天她将入学"Egalia"幼儿园,在那里这样带有明显性别区分的称谓是被完全禁止的。类似的词语还包括"男孩们"和"女孩们",老师们招呼孩子只会使用"朋友们",他们甚至不使用"他"、"她"这两个代词,而代以另一个不分性别的代词"Hen"。  相似文献   

9.
何小颖 《科技信息》2008,(33):213-213
《小妇人》记录了美国内战期间,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女孩在母亲教导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奇家四个女儿的成长经历,说明最初想成为独立女作家的二女儿乔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只能成长为妥协于传统和独立两种角色之间的另一种“新女性”。  相似文献   

10.
正有关人士指出,儿童铅中毒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置。导致儿童铅中毒的"头号凶手"是家里墙壁上刷的漆。1992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家里看电视的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市民罗宾·布朗接到了来自家庭医生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他刚收到她女儿的检测报告,发现有些情况不对。建议她立即带着女儿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实际上,布朗的家庭医生已从检测报告的结果看出,布朗的女儿已经被铅中毒,而她只是美国成千上万饱受铅中毒之害儿童中的一个。从那之后的15年来,布朗等人一直在为消除她家和其他家庭孩子的铅中毒而努力,而由于政府部门重视不  相似文献   

11.
辛洁 《当代地方科技》2010,(8):152-152,154
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对母女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母女间的冲突。从四对母女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观以及她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透露出东西方文化在华裔移民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小说中的母亲因为在旧中国生长的经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东方女性孝顺、温柔、甚至逆来顺受的鲜明特点;而女儿们因为出生在美国,受到美国文化思想的教育,形成西方女性独立、自我的个人主义精神。在历经母女间冲突的痛楚与迷茫、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之后,女儿才渐渐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之中寻找东方文化的根源,从而对东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父爱与父权     
<正>在印度这样一个女性地位堪忧的国家,父爱是如何促进女性成长的,让我们在这部《摔跤吧,爸爸》中来寻找答案。《摔跤吧,爸爸》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印度电影,讲述一个摔跤手爸爸如何把两位女儿培养成冠军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题——"体育、励志"和"女性、成长"。而"女性成长"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和印度  相似文献   

13.
汽车总是领时代之先,昭示未来。穹形的顶,鱼鳍形的车尾,美妙的车身曲线,先进的电子装置,汽车的创新真是层出不穷。"骑士"们都梦想自己的"坐骑"象是穿越时光隧道,从遥远的未来驶来。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正在将我们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让我们闭上双眼,畅想未来,到21世纪的高速路上去飞驰吧!  相似文献   

14.
刁大明 《世界知识》2013,(16):38-39
7月24日,奥巴马政府通过白宫网站公布了三个重要的人士安排,其中包括新任美国驻日本大使的人选,即外界已风传数月的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至此,关于"前第一女儿"政治生涯的种种猜测告一段落,现年55岁的卡罗琳终于以外交使节身份重返父辈的舞台。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卡罗琳并非是这个7月美国政坛上惟一走俏的"政二  相似文献   

15.
正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生而为人,注定要经历分离,尤其在亲子关系中,分离焦虑带给我们太多挑战。"妈妈,你能不能不上班?""妈妈,我能不能不去幼儿园?"这是我女儿的两句口头禅,相信也是很多孩子们拉着父母们念叨最多的两句话,可爱又无奈的感觉。这其中也折射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分离焦虑。对学龄前宝宝来说,分离焦虑有两个高发期:一个从7月龄左右开始,  相似文献   

16.
李洪声 《世界博览》2013,(13):16-18
"国家公敌"玩起"猫鼠游戏"从香港到莫斯科,美国监控项目"棱镜"的爆料人斯诺登再次消失在人海中。他现在身在何处?下一步将去往哪里?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7.
正一步步培养成退伍军人大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的歌舞,到中学生的支援农村,再到当兵、退伍,朝鲜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与国家、集体和荣誉联结在一起。"我们的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幸福。我们的家在党的怀抱里。我们亲如手足,即使火海逼近,亲爱的孩子不要害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幸福》是朝鲜  相似文献   

18.
江意 《世界博览》2014,(12):64-65
正爱女情结女孩的信任和热爱才是一个父亲走向救赎的钥匙。这给了爸爸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好莱坞影星布拉德·皮特曾在一个电视访谈中失声恸哭,他说他非常渴望有个女儿,当时这位银幕硬汉正和珍妮弗·安妮斯顿交往。他说:"在我的心里有个家。珍妮弗和我计划着要女儿。她们紧紧地抱着我,牵动着我的心。"现在皮特和茱莉有了6个孩子,他在谈到女儿希洛时说:"即使只是听到她打嗝的声音,我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她改变了我  相似文献   

19.
<正>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中国内地Z省出国多年、现居住在欧洲D国的谭氏三姐妹,她们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并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亲朋好友关心她们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及准备如何办理婚事时,三姐妹的答案各据一说:大女儿阿慧表示,愿与在F市留学的中国籍男友就地领取中国的结婚证书;二女儿阿芳归心似箭,说是准备回国与在中国内地工作的男友永结同心;三女儿阿香则称,她在策划与D国国籍男友在当地办理结婚手续。  相似文献   

20.
刘霞 《前沿科学》2011,5(2):95-95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IBM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了首款由石墨烯圆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向开发石墨烯计算机芯片前进了一步。科学家们认为,这项突破可能预示着,未来可用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